于乃锋
[摘 要]为保证财经素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本文提出应将金融科技知识融入财经素养培育体系内,为此,本文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对金融科技和财经素养教育进行整合,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本文量化了财经素养指标,用于衡量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并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展示教学流程和统计培养效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财经素养水平。
[关键词]金融科技;财经素养;支架式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5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88-04
1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金融科技和财经素养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的教学观强调运用实际案例和高水平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其中,支架式教学方法以拆解问题为核心,将一个复杂的问题以阶梯化的方式分为若干学生可以执行的部分,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逐步提升知识的难度,达到教学的目的。
该教学模式可有效弥补目前财经素养教育上的缺陷,能够有效提升财经素养教育的动态性。目前,财经素养教学目标的构建多以静态性为主,突出强调价值体系、金钱观念和知识形态的获取[1],对与社会的联系重视不足,忽视了财经素养的标准会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特点。根据《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2022)——家庭环境的作用》中的调查问卷可看出,在社会对财经素养进行调查和衡量时,依然沿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前的金融基础知识作为衡量财经素养的标准。该滞后的标准将会对公民真实的财经素养水平有所高估,进而会误导财经素养培养目标的构建和教育效果的评价。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高度融合,复杂且深奥的信息处理技术逐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智能投顾、推荐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名词的出现频率也逐渐增加[2]。这让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人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容易陷入各类骗局和圈套。基于此,本文认为财经素养的教育应该突出动态性,财经素养培养的目标、途径、评价体系等应该以受教育者与金融机构互动顺畅程度为基准,根据金融机构体量大、社会影响深的产品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公民的正常金融交易行为,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欺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融合金融科技和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建构
2.1 课程流程设计
支架式教学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拆解和分析,为学生逐步搭建知识进阶的基础。本文以支架式教学中的预热、探索、独立探索为基础,开展融合了金融科技的财经素养课程流程设计。
预热阶段,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将财经素养、金融科技和所学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该部分的设计关系到学生快速切入财经素养场景的难易程度,因此应保证新出现的名词和要素应是在学生目前阶段能理解的范围内。场景化切入是一个较经典的方式,场景可分为虚拟和真实两种,虚拟以假设场景为主,针对性较强,真实场景则主要来源于身边生活或报纸新闻。同时,要以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如对于用课内知识无法处理的问题,是否有其他技术手段能夠解决。
探索阶段,在引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技术的特点、手段、实现途径、存在问题等。之后以场景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案例场景中,帮助学生在场景内提升财经素养水平,并将金融科技知识嵌入场景互动流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独立探索阶段,在已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课下实践案例项目。该项目的训练以提升学生财经素养中的实操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自身兴趣,为学生提供以金融科技为技术基础的财经交易全流程实现展示。最终,学生将项目经验和教学流程中的财经素养感悟进行沉淀,完善知识体系,并进入下一个预热阶段。
2.2 教学要素
为完善财经素养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补充缺少的金融科技部分,本文认为教学要素应以人员、知识和策略为核心。人员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知识包括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财经素养知识以及与财经素养相关的金融科技知识三类。其中,财经素养知识可根据《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标准框架》)设定。策略主要包括教学策略,即本文的支架式教学策略,以及运用策略时涉及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同时要建立教学监控系统,主要对财经素养培养效果进行测定,反馈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和教师做出实时调整。
2.3 课程模式设计
结合针对教学流程和教学要素的讨论,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策略为依据,构建融合金融科技的财经素养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从预热开始,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为学生呈现本学科内容中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引入财经素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运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体验,最后以项目的实操演练为进阶训练。在教学流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学生的财经素养状况和金融科技知识的补充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保证财经素养教学的效果,并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
在此过程中,学生重点完成迁移思考的任务,将课内知识与财经素养进行连接理解,并深入参与课堂讨论和项目实践,以系统反馈数据为基础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整。教师则主要负责创设课内知识与财经素养和必要的金融科技知识的融合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结合反馈结果进行教学行为调整。
2.4 课程评价体系
为量化本文提出的金融科技背景下财经素养教育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本文创造性地构建由多维矩阵组合形成的动态财经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经素养进行量化分析。
具体指标的构建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步骤:①特征辨认;②概念抽取;③指标构建。根据《标准框架》将衡量财经素养特征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量表,将每个维度下细分的要素得分加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得出财经素养量化分数。其中,将知识分为传统财经素养知识和基础金融科技知识两类,两者所占权重由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
其中,基础金融科技知识以应用为主要条件,以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为依据,分为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五个方面。
本文根据上述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以下指标的权重,用于后续财经素养动态衡量。具体见表1。
因此,财经素养得分表达式可表示为:
财经素养得分=金融科技知识*0.253+传统财经素养知识*0.254+财经素养技能*0.247+财经素养态度*0.246
3 课程实践案例——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例
现以信用风险中定性响应模型为例,为融合金融科技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提供财经素养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案例。
3.1 课程分析与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将以传统定性响应模型为基础,将大数据分析下的信用评分卡切入课堂,为学生补充相关金融科技的知识,为学生未来在进行信贷申请时理解其背后原理提供基础,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风险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将风险评估纳入个人行动的预测框架。
3.2 课程学习目标
本次课程运用支架式教学,以定性响应模型为核心,将财经素养和金融科技知识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过程中,构建更为全面和立体的知识框架。具体教学目标见表2。
3.3 项目实施
3.3.1 教师活动
3.3.1.1 预 热
【问题教学】教师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引入课堂,
之后向学生提出如何衡量信用风险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信用风险衡量和计量经济学联系起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应该选择哪些指标衡量信用风险,其数据来源应该有哪些。最后引出定性响应模型。
阐述清楚该模型后,提问学生该模型是否有潜在缺点或不足,是否能够运用现在信息技术加以弥补,引导学生产生大数据与传统信贷分析的关联思考。在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后,询问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保证自己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为学生强化个人行为与信用评价的联系,侧面强化训练学生的财经素养。
3.3.1.2 探 索
【案例教学】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认知的渐进性。在学生对定性响应模型有基本概念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如银行建立信贷客户黑名单,规范信贷流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定性响应模型纳入黑名单建立的流程中,同时为学生讲解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用评分卡应用于黑名单建立的流程中。
3.3.1.3 独立探索
【实验教学】课程以Python为编程语言,实现信用评分卡的主体功能。教师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信用评分卡代码,并把其中涉及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地方挖空,留给学生根据课程内知识进行填写。
3.3.2 学生活动
3.3.2.1 问题思考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计量经济学中回归的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衡量信用风险。
(3)应该选择哪些指标衡量信用风险。
(4)有哪些指标来源。
(5)定性响应模型的不足有哪些。
(6)如何将大数据与定性响应模型结合在一起。
(7)如何在生活中保证自己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3.3.2.2 小组讨论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黑名單的特点,讨论将定性响应模型和信用评分卡融合建立流程的方法。
3.3.2.3 项目实践
课程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信用评分卡的代码编辑和运行,并分析模型结果,总结思想感悟。
3.4 项目评价
根据课程前后财经素养监测得分的配对检验可知,学生通过该种课程训练,其财经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但受课程内容和时间限制,无法在一堂大课内将财经素养平均得分提升至较高水平。财经素养得分对比统计见表3。其中Score1指课前财经素养得分,Score2指课后财经素养得分。
4 结束语
文章提出将金融科技与传统财经素养教育结合,将现代金融科技基础知识加入财经素养培养体系内,保持财经素养的实时更新。为达到上述目的,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分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实操能力和财经素养。根据本文设计的财经素养量化指标,学生在接受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融合课程教学后,财经素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花苑.商学博物馆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初探[J].财经高教研究,2021,6(2):101-114.
[2]黄靖雯,陶士贵.我国金融科技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J].管理现代化,2020,40(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