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芝
[摘 要]在我国,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内部管理控制水平直接影响其服务质量。事业单位在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业务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会计风险,加强会计风险防控势在必行。文章首先概述了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内涵及特点和加强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然后结合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分析风险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希望能为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05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017-04
1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概述
1.1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含义
会计风险也被称为账面风险,它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或空间环境中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一种危险或损失。会计风险与财务会计人员及管理者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如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处理不合理、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不系统、不严格等都有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出现。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风险既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其公共形象,带来相关负面效应。
1.2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特点
事业单位作为比较特殊的主体,其会计风险多种多样,总的来讲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具有客观真实性,是指这些会计风险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不是设想和预测出来的;其二,具有不确定性,会计风险是潜在的,其发生时间、类型、风险程度等属于随机概率事件,需要达到某种特殊的条件才会表现出来;其三,具有多样性,会计风险贯穿于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业务等的全过程,同时会随着市场经济、政策制度等多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新类型;其四,具有可控性,会计风险虽然是隐性且多样化的,但只要能合理判断和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也是可以防控和治理的[1]。
2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意义
会计风险对事业单位履行公共职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会降低其服务质量并损害国家利益,加强会计风险防控可以有效规避或减轻这些危害和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2.1 有利于预防会计违规违法行为
我国事业单位既要履行社会公益服务职责,也需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资金方面的统筹安排,加强对各项经营决策活动的管理监督。通过建立科学完整的会计风险防控机制体制,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如加强资金预算、结算管理,固定资产盘点清查,费用审核和报表复核等,可以形成良好的内部约束,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进而最大程度地预防各种会计违规违法行为。
2.2 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安全
事业单位属于国家设立的公共机构,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办公设施、场地等资产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有义务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会计管理可以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也可以对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通过合理的预算、定期盘点,加强对各项资金费用的动态控制,及时掌握资金情况,做好资产折旧等相关管理,预防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同时避免出现不合理采购和建设等问题,提高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3 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功能
事业单位也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要面向市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财会部门既要做好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又要加强风险预判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为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基于风险防控角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监督审计制度,能够有效预防财务会计预算、核算方面的不规范操作,减少差错,以此提高财会数据的价值,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各项基础建设和经济管理等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的服务输出。
3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具有多样性,体现在其财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如下。
3.1 财务会计内控风险
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主要涉及对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管理工作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如资金预算、经费开支审查、资产盈亏处理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单位相关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但是,某些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缺乏统一、科学的财会管理制度支持,导致内部财会风险较大。从已有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在结算和会计核算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较多、较为普遍,这是由于事业单位多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一些单位对资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甚至通过记假账、不合理记账等方式来应付稽查监督,使自身会计风险加大。
3.2 财务数据安全风险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数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财会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使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得到一定提升。但是信息技术在带来管理的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一些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对财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系统账号和密码的保密意识不强,使单位重要信息泄露;另一方面是由于操作不规范,系统安全维护不及时、不到位等使管理系统漏洞较多,造成相关财会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篡改。
3.3 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会计信息的输出结果与其输入内容不一致,存在会计信息的虚假反映现象,即财务报告中所呈现的内容并不是原始凭证所体现的情况[2]。会计信息失真既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管理决策方面的误导,也会使资源配置、利用等不合理,造成巨大損失和浪费。通常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是会计操作中的信息失真风险,也就是财会人员在操作前或操作过程中获取原始凭证和填写原始单据时存在风险,如凭证不够真实有效,单据填写错误,而会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够严谨细致,没有发现错误或发现后并未及时予以整改。当前,一些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对新会计准则不够熟悉,工作中没有注意细节要求,未按照相关新规定对工作方法、内容进行调整,使会计工作不够规范,会计信息失真风险较高。
3.4 资产管理风险
由于主要收入来自财政拨款,参与市场竞争较少,因而多数事业单位疏于资产管理,出现多种资产管理风险,如内部资产配置不科学、资金利用不合理,相关管理权责不明确。某些单位的超标准配置未计入账目,某些固定资产的购买未在计划内也没有报备;设备等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较低,同时维护保养不到位使得一些资产提前报废,而这部分信息并没有在资产清查结果中完全反映出来。
4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主要成因
造成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和不合理是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如下。
4.1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基础会计工作不规范是导致各种工作失误和违规违法行为的直接原因。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不高,缺乏遵守并严格执行单位财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在处理相关财会工作的过程中,不按照流程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而是依靠自己的习惯和经验,使得会计工作的系统性较差,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4.2 缺乏足够的风险防控意识
事前预防是降低风险发生率,减轻损失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管理者都要树立防控意识,要针对可能出现的会计风险提前做出防控安排。然而,不少会计人员由于对会计风险缺乏认识,导致风险预防和控制滞后,某些会计人员由于未关注最新的财会政策和制度,对新的规定、要求、程序等不够了解,因而无法对风险问题进行准确预判,使得风险长期存在。还有的人员自身责任意识较差,即便发现风险苗头,也是既不处理也不上报,任由风险发展和扩大。此外,由于某些事业单位领导忽视内控建设,对财会风险不够重视,没有给予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有效的支持,使得风险防控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4.3 缺乏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
会计风险防控必须要有完整且科学的制度体系支撑,才能确保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某些事业单位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备的财会风险防控制度。如预算管理方面,没有按照事业单位预算规定执行,未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进行制度优化,使得预算流程复杂,效率低下,同时预算结果准确度不高。在收支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收支流程细节规定,各类资金没有进行分类、分账统一管理,费用报销程序不合规,资金使用支出存在违规操作等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上,某些事业单位存在资产超标配置现象,但资产的使用效率却很低,既占用了大量资金也使资产浪费严重。
4.4 缺乏健全的监督反馈机制
加强监督和反馈可以形成约束效力,遏制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活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应做到内外一体、全面监管。内部监督主要依靠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纪律检查部门,外部监督依靠国家审计部门或第三方审计、财税、监察机构及社会监督力量。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财会方面的审计监督工作不能真正落实,审计结果也不够真实有效,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之间的配合和联系不紧密,不能形成监督管理合力。同时,外部审计监督工作不经常开展,形式化严重,也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
5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策略
对于会计风险方面的突出问题,事业单位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5.1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提供基本的服务支持,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进而决定了会计风险控制效果。事业单位要想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合理,首先要明确和优化管理的方式方法,资金管理方面应按照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制定与之适应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要考虑到资金的来源和具体的会计职能;会计凭证必须为原始凭证,从正规渠道获取,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正确填写,审核、传递、保存等处理工作都必须参照标准程序;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的交接程序等也必须合理合规。事业单位应尽快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并根据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如按照数字化管理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工作程序、方法等进行修改和优化。
5.2 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会计风险防控应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及管理层的风险防控认识。首先,会计工作人员,尤其是财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风险类型,认识到预防和控制会计风险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加强注意,积极探究预防和治理风险点的有效措施[3]。其次,要加强内部教育和培训,应定期组织专项会议、职业培训教育和行业交流活动,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会计师前来讲解会计工作中的典型风险及应对方法,组织单位财会人员集中学习、现场提问和交流探讨,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加强会计类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内容学习和培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让他们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新政府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保密制度等要求落实工作任务,自觉加强日常工作中的风险防控。
5.3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单位良好形象、国有资产安全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对财政资金的统一收支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合同管理等,事业单位应结合这些管理工作制定完善风险防控制度[4]。需要成立风险防控领导小组,挑选精英人员组成工作队伍,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核算、审计等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实施。此外,还要对单位会计风险制度进行定期评价与修订,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政策及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共同探讨、研究,持续修改和完善制度内容,确保会计风险防控效果的最大化。
5.4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
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管体系建设,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也不受纪检部门的干预,审计人员按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不受单位内部领导层的影响,同时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税务等部门有效对接,提高审计工作的联动性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其次,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事业单位要积极接受和主动配合外部监督工作,根据财税、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审计的结果反馈,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有效治理,尽快建立相关防控机制、制订应对方案,加强财务信息共享,做到对风险早发现、内外有效防治,以此预防各种风险损失。
6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肩负着更加重要的社会职责,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控,既有助于整体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又有助于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面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事业单位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持续优化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和监督反馈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發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坚.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及控制[J].财富生活,2022(12):121-123.
[2]刘小平.新时代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8):10-12.
[3]娄亮.研究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J].营销界,2020(25):133-134.
[4]薛冰山.试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 中外企业家,202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