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荣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着力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必然要求。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加强对学生认知、思维的研究,在充分把握教情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不同的作业形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作业
作业作为课堂的产物,它既是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课堂品质的有效手段。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不能简单地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的层面出发展开设计,更要从能力提升、素养形塑为切入点,进行多维度思考。传统作业“以量变带动质变”,这样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根本无法激活学生思维和潜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要对作业形式展开优化,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彰显作业助学效果,为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预习作業,注重情境性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作业会对课程目标的达成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和价值,需要教师做出多维探索。预习作业是作业设计最常用的方法。教师给出预习题,让学生以预习题为引子,对知识展开分析研究。以练习题为中心点指引学生复习相对单一,学生预习热情很难被激活。从趣味化、新颖性角度出发,设置情境性作业,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有了情境化预习性作业的加持,学生的认知引擎快速启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预习性作业是为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服务的,设置预习作业,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小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先布置了一个预习性作业,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更多素材和资料。“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注意听主持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介绍。”先借助视频播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大型阅兵现场中对国家主席的介绍,这样的方式切入点较小,新颖独特,给学生带来的感知和体验是独特的。有了具体任务作为依托,学生听得格外认真。“我听到的介绍是习近平同志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教师以学生的回答为引子,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称呼有什么不同吗?它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请你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搞清楚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对应的职责。”相对于直接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教师借助趣味化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带来触动。课堂教学伊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素材和资料,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三个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经过预习活动,学生才能提前对知识有大概的感知和理解,也才能为后续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品质提升做铺垫。情境能够让知识更加直观、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预习作业设置,智慧型教师一定会从具体情境着手,给学生带来情感触动,促使他们产生主动搜寻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唤醒学生学习欲求。
二、口述作业,强调融合性
作业设计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作业形式以书面为主。对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抄写型作业是简单的,他们不需要动脑,只要进行机械的抄写就可以。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虽然便于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很难进行融合。口语表达是知识与思维的融合,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思维参与其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锤炼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思维的融合性,设置口述作业。口述作业,简言之就是语言表达作业,是学生借助有声语言,将知识点阐述出来的过程。口述作业能够有效交流,更好地传递信息,对学生表达能力有积极帮助,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缜密性得到强化。
教学实操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口述作业,认为这样的作业形式是语言学科的专属,其实不然,口述作业具有普适性,只要学生能够开口“说”,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中“基本政治制度”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口述作业:“阅读教材中基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圈点勾画关键信息,做出批注,同时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这一课内容进行有效梳理。”思维导图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对系统构建知识框架有积极帮助。学生接收到任务后快速行动起来,先对这一课涉及的大标题进行构建,然后再寻找细小的具体化知识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选取不同呈现形式,甚至有学生融入绘画因子,让思维导图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展现出来。构建起思维导图,学生自然信心十足。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以思维导图为参考,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对教材展开预习探究是常规教学操作。在引导过程中,教师打破常规思维限制,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并借助表达的形式梳理知识点,学生在多元化的思维过程中,认知层级不断提升,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度得到深化。
口述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表达之前,学生需要进行知识储备,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只有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信息整合,才能在表达时更加顺畅、流利,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也才能更好地彰显。作为书面作业的有机补充和延续,口述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表达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开放性特征也会得到最大化体现。
三、调研作业,彰显学科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探究,逐步形成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催化。道德与法治学科属性决定教学中一定会涉及理论知识阐述。理论知识学习能够为课堂指明方向,启迪学生认知思维。但仅仅从理论层面着手远远不够,学生能力的生成关键看实践。教师要对实践的作用有精准把握,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布设调研型作业,让学生调研作业的内容和性质有系统把握。所谓的调研型作业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社会调查,以便对问题的现状有全面了解,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快速推进扫除障碍。在调研作业的助力下,学生深入社会中,对生活产生了崭新认知。
设置调研作业,并不是随意找寻一个主题,投放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给出契合性设计和引导。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这部分内容,教师先给出思考问题。“你作为一个公民,你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个问题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思考过,自然很难回答上来。教师以这个主题为基点,引导学生制作调查表。即使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调查表的制作缺乏了解。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并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调研表样式供学生参考。学生瞬间来了兴致,思路也更加清晰,积极主动投入到调查表的设计中。调研作业需要多个步骤的呈现。调查表设计只是准备工作。设置好调查表后,学生还要让不同群体参与进来。如针对公民的权利,学生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展开调查,搜集到的数据更加科学合理。制作、填写调查表,对调查表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调研型作业注重过程性,它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相对于单纯地阅读教材内容,调研型作业更加注重实效性,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凸显教学品质有积极影响。
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较为简单。即使到了初中阶段,很多教师的作业也主要是以抄写为主。这样的作业形式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缺乏创新性。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性素材,调研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锤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实践作业,实现反馈性
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目标指向是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知识学习是最基础的目标,也是学生思维的跳板。要在知的基础上指导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在教学引导中发挥其思想引导的作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彰显学科素养,让学生在运用中最大限度吸收知识精髓,实现能力、素养迁移。
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当下,学生接触的事物、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复刻文本内容,不能击中知识要点,更无法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义务”中“依法履行义务”时,教师借助诸多例子,给学生以启示。学习过程呈现是一方面,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为此,教师设计了应用型训练题投放给学生。如“我们年级有一个学生,他不愿意学习,看到大人外出打工赚钱很好,就想辍学外出打工,假如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规劝他?”学生纷纷进入思索状态,将知识与现实情况融合起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教师借助转动的圆盘,将不同类型的实践型作业展示出来。给出相关任务,让学生出谋划策契合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期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构建,更将自身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强化,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快速提升,对学科价值也有了崭新认知。
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敏感度更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接触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触动他们的情感,助力学习品质升级。教师设计实践作业时,从中国传统美德中寻找对接点,将学习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迈向崭新台阶。精细化、创新性的作业形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作业探究中,将作业的价值和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五、分层作业,讲求增值性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单纯面对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原则。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点、知识基础、认知思维能力、学习自觉度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面对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将设置好的固定化作业投放给学生,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如有能力的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完成,有的学生能力达不到,根本无法完成。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不同层级学生设置分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而不应该用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学习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中“公平正义的守护”这部分内容,教材从坚守公平和守护正义这两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学生很快对知识有了整体性构建。教材内容主要是从理论层面着手,展开分析探究。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将其分为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三大类。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展示的方式也很特别。学生只需要选择某一类,电脑系统会自动弹出这一类练习题中的一种。当然,学生并不是只能选择一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两类,甚至三类。教师只设置最低限度,却没有设置上限。开放性的训练活动打破了传统作业模式化的桎梏,为不同层级、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作业分层,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活动也要进行“差异化处理”,实施分层评价,关注学生个性特征,让每个学生身心都能获得成长。尊重差异性,为学生量体裁衣,才能真正践行新课改思想,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分层作业本身具有极强价值,其对学生产生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
分層作业不是为某一个人设置的,它对标的是一个群体。群体性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元合作。学生成长过程具有共性特征,从学生群体共同属性出发,设置作业,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实现学生个体的相互促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探知热情,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分层作业的助力下,学生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共同进步提升的正效应场。
学习是一个既复杂又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业发挥着补充拓展的作用,它是促进学习认知内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抓住有效对接时机,从不同学生认知层面着手,设计预习作业、口述作业、调研作业、实践作业和分层作业。在作业的引导下,学生认知得到充分激活,思维得到跨越式发展。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层面的内容,作业呈现的多元化契合了学科属性,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设计作业,势必能够将作业的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实现认知构建。
【参考文献】
[1]郝晓莹.“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管理[J].初中生世界,2023(04).
[2]韦雪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作业浅析[J].学苑教育,2023(04).
[3]韦江毅.“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