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江苏海洋经济

2023-09-07 12:03张宏远陈一诺
唯实 2023年8期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

张宏远 陈一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海洋开发空间辽阔,拥有海岸线954 千米,管辖海域3.75 万平方千米,江苏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拥有港航、土地、生物、旅游、盐化工和油气资源,沿海滩涂和湿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近海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中的海州湾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列全国第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江苏必须认清形势、立足现实、向海而为,将海洋经济作为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和赶超赛道,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一、江苏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蓝色经济”释放巨大能量,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争夺日益激烈的同时,也给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江苏区位条件优越,海洋开发空间广阔,应借力全球“蓝色经济”发展浪潮,加速海洋经济转型,吸引国内外涉海投资,实现海洋经济能级跃升。新技术加速融合变革,拉动海洋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动能转化。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海洋科技的竞争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给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将深层次加速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有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迭代。国际海洋合作不断加强,要求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近年来,海洋全球治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携手应对,进一步深化国际科研交流、海洋联合项目研究,在学术界、政府、科技园和产业界之间创造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江苏努力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拓展更大空间,加速港口现代化建设,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打造海洋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参与全球海洋科研创新与技术应用。

从国内形势看,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取得新成就,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从国家到省市的各项海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为地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多重战略在江苏叠加交融,为全省涉海项目集聚、海洋产业转型、滨海特色风貌打造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海洋经济呈现强大扩张力,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三大压力”对我国经济造成下行冲击,海洋经济彰显出韧性与发展潜力。江苏应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海洋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涉海金融支持力度,聚力突破海洋科技创新,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升级。“双碳”重大战略决策对江苏正确处理海洋生态保护与发展关系,因地制宜选择海洋产业,积极开发蓝色碳汇等任务提出更高要求。全省应抓住动力能源转型契机,充分发挥“蓝碳”蕴藏的巨大优势,积极探索海洋降碳固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倡导海洋产业绿色发展。

从省内形势看,江苏发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聚力突破海洋经济其势渐成。为加快破除“江强海弱”困境,江苏省委省政府着力向海发展、向海而生,使沿海地区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都表明全省应抢抓争先进位的重大历史机遇,引导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集聚,聚势汇能、聚力突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蓝色引擎”持续发力,助推实现“蓝色经济”崛起。近年来,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蓝色引擎”作用得以彰显。江苏应抓住海洋经济腾飞机遇,加速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海洋政策规划体系。正视困难和压力,发力海洋经济寻求逆势突围。与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仍有很大差距,江苏与广东在GDP 的差距也正好是在GOP(海洋生产总值)上的差距,如果江苏海洋经济达到广东发展水平,江苏经济总量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广东。在新的形势下,江苏应闯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实体经济优势,坚定实施产业强海战略,以构建结构合理、相互协同、优势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来寻求全省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海洋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海洋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海洋生产总值(GOP)由2015 年的6406 亿元上升到2022 年的9046 亿元,年均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6%。江苏省海洋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在国家统计的15 个海洋产业中,除海洋油气业和矿产业外江苏拥有13 个,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5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67.1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89.6 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2∶41.6∶55.2。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形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海洋主导产业做强引擎领跑。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的三大优势产业。海洋船舶工业主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2022 年造船完工量为325 艘1743.3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1%,造船完工量占全国份额的46.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8%。海洋交通运输集疏运体系建设持续推进,2022 年沿海沿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73.2 万标箱,较上年增长8.3%,全年增加值达到1499.6 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43.9%。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并逐步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国内最大功率的纯电动拖轮在连云港港开始船体合拢,国内首台LNG 接收站撬装式自动化装车系统通过现场验收。

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壮大。2022 年,全省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达12.6%,显著高于主要海洋产业增速,对海洋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2.1%。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江苏重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速均超过10%。其中海洋电力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62.2%,海上风电发电量达到300.9 亿千瓦时,占全省风电发电量的比重达58.7%,为国内最高,累计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持续完善,国内首艘“运输+起重”一体化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船在江苏顺利出坞,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N966 在南通交付,连续下线百米级甚至全球最长的海上风电叶片。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江苏在海洋领域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创建,重点打造“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载体加快布局,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纷纷成立,聚焦海洋主导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江苏海洋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等12 家涉海高校院所、23 家涉海企业,发起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海洋装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持续发挥创新作用。2022 年,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557.5 亿元,同比增长9.0%。

三、做大做强江苏海洋经济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条件,江苏应围绕全省海洋经济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产业、创新、人才、协同”四篇文章,提升江苏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产业为基石,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凝聚各方力量,提质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在海洋渔业上,规范近海渔业养殖,鼓励深远海养殖,发展生态高效养殖,推动休闲渔业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水产良种选育、智慧渔业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渔业向附加值高端产业链发展。在滨海旅游上,突出江苏海洋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旅游休闲产品体系。立足三个“百里”建设,深耕滨海魅力文旅产业链,构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在海洋交通运输上,重点加快港口硬联通和软联通建设,对标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先进港口,加速智慧港建设,强化多式联运,提高通关效率,降低港口费用,让通道更“通”更“畅”更“廉”。二是发挥自身优势,梯次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高端装备上,充分利用船舶与海工装备科研力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国家级”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建设,带动沿海特色产业基地和沿江特色配套集聚区发展。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上,发挥江苏医药产业优势,重点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海洋农用生物制品、新型海洋酶制品、海洋化妆品原料、海洋功能性食品等,促进各产业园区、企业形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链条,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中试—产品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建设“蓝色药库”。在海洋风电上,全力推进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稳妥推进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探索海上“能源岛”、海上风电与光伏发电融合发展。促进沿海三市在海洋风电产业的上下游协作,与研究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坚,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风电产业体系。三是集聚要素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海洋信息技术与海洋渔业、高端装备、清洁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智慧海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海洋信息服务便利度。提升海洋休闲服务业,重点打造休闲渔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提升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独立海洋产业服务部门,根据海洋新兴产业特点与资金需求,打造为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渔业信贷、蓝色信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和资金支持。

以创新为引擎,高水平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现代海洋产业全面起势,必须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赋能。一是凝练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加大政产研学和孵化引入力度,重点突破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清洁能源等一批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的科技研发,强化科技成果的产权保护意识、集成创新和转化意识,形成产业创新集聚优势。二是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快推进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海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幅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塑造基于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着力深化海洋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三是利用全省科研院所先发优势,加快沿海科技走廊建设,依托江苏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信息等重点领域创新成果转化。聚焦江苏海洋新兴主导产业布局,积极争取海洋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其分中心或分支机构落户江苏。四是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积极培育涉海“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专业技术型服务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海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支撑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以人才为中心,高效能补足海洋人才队伍短板。海洋经济具有显著的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特征,集聚具有创新能力的海洋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突出人才开发向海发展,贯彻执行《江苏沿海地区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编制《江苏省海洋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顶尖型、领军型和应用型海洋人才。加强对青岛、上海、厦门、深圳等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地定期走访,建立海洋人才飞地和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定向联系引进机制,鼓励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来连创新创业。二是强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导向,发展海洋前沿和涉海学科,加强涉海院所和专业整合,支持涉海专业建设。加大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海洋创新实践基地、海洋人才培训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依托人才培养工程等,选拔一批海洋基础研究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多层次的海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推进“人才+平台”发展模式,创新升级研发、实践、孵化服务、交流合作等平台赋能人才功能,更好发挥人才与平台相互支撑、双向驱动作用。加强海洋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推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依托专技学校、培训基地、实训基地等各类载体,促进海洋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积极拓展人才开放交流平台,加强同海洋高等院校合作,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海洋人才创新港。

以协同为纽带,高站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效能。按照“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思路,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深化海洋元素学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一是建议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专班或者办公室,加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制订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海洋产业发展重点举措。围绕港口建设、海域管理、生态环境等难点痛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围绕全省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事项,加强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化研究。二是增加海洋科技专项资金规模,建立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其中安排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缓释涉海企业贷款风险,加大对重点海洋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海洋信息制度化共享,推进海洋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海洋经济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定期举办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和高层次海洋经济论坛。三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近岸海域陆海协同治理,控制入海污染物,改善海水水质,建设美丽海湾海岸。四是创建“近零碳”园区和工厂,探索“零碳”“绿岛”发展模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研究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研究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绿证交易制度、“湿地银行”、蓝碳交易等实现机制,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猜你喜欢
江苏海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江苏
江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