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龙 樊 蕊 赵建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举措,对村级集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森林城市。邹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邹城市总面积1 616 平方千米,总人口120 万,辖13 个镇、3 个街道、2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13 个涉农镇,566个行政村。东部多为低山丘陵,中西部以平原洼地为主。近年来,邹城市始终坚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向农村集聚、政策向农村倾斜、产业向农村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截至2022 年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 万元以上的达到566 个,占比100%;50 万元以上的达到245 个,占比43.29%;100 万元以上的达到83 个,占比14.66%。
一是党建引领,培塑发展“主心骨”。持续深化“党基层组织+合作社(新型市场主体)+农户+涉农企业+X”抓党建促发展模式,将党组织政治优势、集聚优势同新型农业主体市场优势、先进生产技术管理优势融合,构建村级集体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多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实现“党建强、乡村美、农民富”目标[1]。全市组建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400 余家,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村级组织服务水平同步“双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龙头引领,注入致富“原动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以强扶弱、以大带小”结对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动能引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指导、提供信息服务等方式对帮扶对象厘清思路、制定目标、谋划发展路径[2]。太平镇以大马厂村泰马菌业为载体,与周边20 个集体收入相对薄弱经济组织开展全市组织的“百企兴村”行动,将济宁市扶持发展“薄弱村”资金400 万元、镇配套资金200 万元作为股金注入泰马菌业,参与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获得投入资金10%的保底收益,截至目前已为20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收96 万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原动力。
三是资源集聚,打造发展“共同体”。立足“党建引领发展、资源要素共享、实现集群效应”的总体目标,创新推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盟,改变各自为战、单一发展的传统模式。统筹规划、统配资源、统一管理、统分收益,有效破解涉农资金“碎片化”、发展资源“零散化”的难题,促进扶持资金效益最大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回引、培育、服务”三步走战略,着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缺失问题。深入开展“优秀人才大回引”行动,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到村“两委”任职,摸排建立2 371 人的优秀人才台账,每月两次常态化沟通联系;抓住“两委”换届契机,选育334名回引人才到村任职。深化实施“赋能增智培训”计划,围绕合作社管理、现代农业、资产盘活等,2021 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班46 期,培训人数4 370 人次,对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现全覆盖。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对返乡担任村支部书记的、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的,按照民主推荐、村级申报、党政审批,给予一定奖励,优先推荐齐鲁乡村之星。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优先扶持区域性多村合作类项目,实现资金使用的利益最大化、受众最广化、成效最优化,推动集体经济百花齐放[3]。持续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三农”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争取各级财政资金8 130 万元,2021 年市财政列支专项扶持资金1 100 万元,2022 年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2 000 万元,联合金融部门发放惠农贷款3.33 亿元。
三是强化运营监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用“信息数字化”新型财务管理平台,依托“会计工厂”对村居财务全部进行记账代理服务,村会计职能由结算转变为监督,村级财务实行“码上公开”,为村民记好“明白账”,让群众省心、放心[4]。发挥“信息数字化”的优势,实现市、镇、村三级资产管理工作互联,实现数据实时汇总、线上业务流程审批,集体资产交易正常运转不停顿,集体物品租赁市场平稳,提升了“三资”监管效能,大幅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
四是强化模式创新。探索实行“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强村贷”等金融服务新模式,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5]。目前,共有国有公司、优质民营企业等 7 家企业投资 9.4 亿元开展了按揭项目建设,建成按揭农业产业项目7 个,发放按揭贷款4 100 余万元。邹城市按揭草莓产业园、按揭葡萄产业园、按揭食用菌产业园、按揭畜禽产业园已建设完成,166 户农民入园按揭经营。邹城市中心店镇选定以草莓产业为突破口进行先期试点,精心打造“按揭农业”样板示范点。按照“六化”标准,规划占地约86.67 公顷的按揭草莓产业示范园,设计按揭草莓种植大棚192 个、展示棚17 个、连栋温室5 个,建设工厂化种苗繁育、智慧农业生产、观光采摘、综合服务等功能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拓宽经济增收渠道。巩固拓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村级集体“三资”监管提质增效,量化资产总量结构,明晰村级集体产权,盘活经营性资产,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山地、林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整合作为股份,通过与合伙经营、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6]。大力实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将闲置或低效村级集体资产进行整合[7],市级层面积极协调对外招引,先后引来京东云(鲁南)数字经济产业园、艾坦姆流体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市级明星企业与村级合作等经营利用,盘活了村级集体资产,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用活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鼓励村集体利用邹东生态资源,倡导发展乡村农文旅新业态、开展“品农家饭”“采农鲜品”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对有条件的村集体组织,鼓励其盘活闲置农宅,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休闲、养老、康养等产业,补齐产业短板,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充分结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依托市旅游行业协会向镇街引流,打造全域农业特色旅游品牌[8]。
三是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种植。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带头创办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畜牧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着力破除村庄农业种植周期长、利润低的增收堡垒[9]。加强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徐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推广高效新品种。注重打造品牌,强调典型带动,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先后注册了“七贤宝土豆”“利马菌业”“矬草峪地瓜”等商标品牌。
一个过硬的党支部,一支忠诚、担当、作为的村班子,一个思路清晰、勇于奉献的党支部书记,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结合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切实发挥“头雁引领”作用,锻造一批“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凝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向心力和战斗力[10]。
找对路子、迈开步子,通过听民意、汇民智,召集党员和专家学者,现场号脉,对症下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围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做好优势转化,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加大市级财政保障力度,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扶持。市、镇、村三级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市级层面做好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对立项好、适宜产业规划的项目可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工作流程;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保障,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