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地区水稻抗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浅析

2023-09-07 03:20孙树青肖灿霞李如锋伍迎凯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化螟卷叶螟飞虱

李 薇,孙树青,肖灿霞,李如锋,卢 军,伍迎凯

(1.南县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南 南县 413200;2.南县植保植检股,湖南 南县 413200;3.南县农业农村局棉花原种场,湖南 南县 413200;4.南县麻河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南县 413200)

湖南省湘北地区主要包括常德市、岳阳市和益阳市3 个市,常德市粮食播种面积700 khm2以上、岳阳市粮食播种面积600 khm2左右、益阳市粮食播种面积450 khm2左右,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该地区群众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做了大量工作,使部分病虫草害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导致农药残留风险加大、防治成本上升、产量损失增大。如何有效控制抗性病虫草害成为了夺取粮食丰产丰收的关键问题。

1 主要抗药性病虫草害

1.1 二化螟

1.1.1 发生规律

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主要以幼虫形态在稻茬中越冬,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湘北地区一年发生不完全四代,一代主要为害早稻,二代主要为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三代为害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四代为害迟熟晚稻。

1.1.2 为害特征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卵多产于水稻叶鞘处,呈鱼鳞形块状,卵孵幼虫蛀食水稻茎部,分蘖期发生会造成枯鞘和枯心苗;抽穗期发生会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灌浆、乳熟期发生会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二化螟环境适应能力强,一般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阴雨天气都能生存并为害,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常形成枯鞘团、枯心团,以枯心和白穂为害最重,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

1.2 稻纵卷叶螟

1.2.1 发生规律

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以蛹和幼虫形态越冬,越冬区以南岭山脉为界。冬季气温<4℃时,不能生存。卵单产于叶片正反两面,在22℃~28℃,相对湿度>80%,卵孵化率达80%~90%,环境温度>30℃,相对湿度<70%,卵孵化率<30%,各虫态生存困难。因此,在连续阴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繁殖,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能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1.2.2 为害特征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若剑叶受损,将导致水稻千粒质量降低,秕粒谷增加,造成严重减产。易形成世代重叠为害现象。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小麦、甘蔗等作物及稗草、稻李氏禾、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

1.3 稻飞虱

1.3.1 发生规律

属同翅目飞虱科害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可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湘北地区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害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害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害为主。褐飞虱只为害水稻或野生稻,不为害其他作物和杂草,且环境温度<13℃不能生存。因此,低温和食料缺乏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素,水稻或野生稻在冬季能否存活和最低温是否高于13℃是褐飞虱能否在当地越冬的生物性指标。

1.3.2 为害特征

卵多产于稻丛下部叶鞘内侧,抽穗后或产于穗颈部内。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成虫、若虫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因其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防治稍有不当,极易导致褐飞虱冲顶倒塘灾害结果。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爆发为害的气象条件。

1.4 稗草

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稻田、沼泽、沟渠、低洼荒地。稗草和水稻同属禾本科植物,外形极为相似。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5℃~35℃,10℃以下、45℃以上不能发芽,土壤湿润,无水层时,发芽率最高。土深8 cm 以上的稗草种子一般不发芽,土深0~3 cm 出苗率最高。稗草适应性非常强,生长十分茂盛,为水稻产区第一恶性杂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2 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2.1 耕作制度变更

双季稻、一季稻混栽普遍,有利于螟虫过渡辗转为害。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严重,致使禾苗生长嫩绿,散发出来的稻酮芳香化学物质易招致螟虫、飞虱产卵集中为害,农户反复用药防治,导致产生抗药性。

2.2 田园不清洁

杂草丛生,寄主增多,食料丰富,有利于螟虫转移和转主繁殖与取食,增强了螟虫种群繁衍能力与取食危害程度,农户加大用药量防治,导致产生抗药性。

2.3 机械收割留桩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水稻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收割,而机械化收割留桩高,有的高达60 cm以上,留在稻桩里的虫量占总虫源量的80%以上,导致翌年田间虫口基数迅猛上升。

2.4 农药研发滞后

吡虫啉等杀虫剂以及双草醚等除草剂常年连续单一使用,导致抗药性不断上升,以致药效不再理想。国内缺少有效防治病虫草害新的化合物。

2.5 施药方式不当

施药时田里无浅水层、用药液量不足,没有达到致死量,不但防效差,反而产生了抗药性。另外,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本身压力较小,施药时喷头在叶面上来回扫了一下,药液很难达到二化螟、稻飞虱为害的稻株中下部位,导致防效差,抗药性上升。

2.6 防治时机不对

二化螟一旦钻入水稻茎内,防治的难度将大幅提高,防治适期只有短短的几天,从初孵到1 龄是最关键的时期。稻纵卷叶螟卵孵幼虫刚刚拉卷叶尖时是最佳防治时机。大多数种植户缺乏技术,在防治前后未能调查虫龄,不能因地因时制宜施药,只是盲目地跟随别人或者根据水稻生长期一月施一次药,造成药剂浪费、防效较差,抗药性上升。

2.7 杂草防除不彻底

杂草防除时没有做到抓住草龄时期、田面不平整、进出水不方便等,导致杂草死而复生,多次加重用药防治,抗药性不断上升。

3 主要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翻耕深水灭蛹

利用二化螟幼虫主要在田间稻茬茎秆中越冬化蛹的特点,在化蛹盛期,将稻田翻耕灌入深水,湮灭虫蛹,使其不能羽化为成虫,从而减少越冬代虫量,一般可减少虫量40%。

3.1.2 清洁田园

播种前将田面上的残枝败叶清理干净,带出田外,再翻耕平整土壤,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和病菌菌落数量,减轻水稻生长期杂草和病虫防治难度。

3.1.3 减少插花种植

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严格作业区域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桥梁田。

3.1.4 种植显花植物

田境四周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料和栖境,提高寄生蜂种群数量。

3.1.5 低茬收割

中晚稻收割时,收割机尽量贴地收割,降低稻桩高度,减少越冬虫量。

3.1.6 合理施肥管水

推广使用腐熟有机肥控施氮肥,定量使用复合肥和配方肥,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旺促长,提高水稻抗病、抗虫能力。坚持干湿结合的管水原则,浅水分蘖,湿润长穗,特别是在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2 生化物理防治

3.2.1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每0.067 hm2放置一个诱捕器,呈“井”字型排列。水稻分蘖期,诱芯距离地面的高度以50 cm 为适宜,水稻穗期,诱芯位置以高于稻株顶端15~30 cm 为适宜。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虫源田,需同时应用性诱技术。

3.2.2 灯光诱杀技术

灯光诱杀采用风吸式或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灯距150~200 m,每盏灯控制面积2~3.33 hm2,灯高距地面为1.5 m。设置为天黑开灯、次日凌晨关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

3.2.3 人工释放赤眼蜂

在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来临前释放赤眼蜂,确保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平均每0.067 hm2释放赤眼蜂15 000头以上。针对世代重叠、产卵期长、虫口密度高的情况,放蜂次数可增加1~2次。

4 药物防治

4.1 二化螟

4.1.1 防治指标

掌握在卵孵盛期,水稻分蘖期枯鞘株率3%~5%,穗期上代残虫量加权平均300~500 条/0.067 hm2,或者当代卵孵高峰与水稻破口期一致,且田间卵块50个以上时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可进行挑治。

4.1.2 防治用药

每0.067 hm2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80 mL 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0 g 或20%四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 g 或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20 g或24%甲氧•虫螨腈悬浮剂10 g或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50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

4.2 稻纵卷叶螟

4.2.1 防治指标

掌握在卵孵幼虫刚刚拉卷叶尖时,水稻分蘖期卷叶率达20%以上,穗期卷叶率达5%以上,或者分蘖期幼虫每百丛100~200条,穗期幼虫每百丛30~50条时防治。

4.2.2 防治用药

每0.067 hm2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0 g 或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40 g 或15%多杀•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 g 或35%甲氧•茚虫威悬浮剂10 g 或2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10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

4.3 稻飞虱

4.3.1 防治指标

在水稻分蘖期每百丛100~300 头,孕穗期每百丛300~800头,灌浆期每百丛800~1 500头时迅速开展防治。

4.3.2 防治用药

400×108CFU/mL 球孢白僵菌80 mL 或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5 g 或7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0 g 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 g 或30%噻虫嗪悬浮剂20 g 兑水30 kg 均匀喷雾。另外,通过种子处理也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为害程度。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或60%噻虫嗪种衣悬浮剂或25%噻虫•咯•霜灵种衣悬浮剂拌种,凉干4~10 h后播种。

4.4 稗草

4.4.1 直播田

(1)“一封二杀”防治法。一封:播种后1~4 d 内(水稻芽期),每0.067 hm2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70 g 兑水30 kg 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持田面湿润2~3 d,灌跑马水1 次,以水促药。二杀:对于封闭除草后,仍有一定数量稗草和千金子发生的稻田可以在稗草3 叶期前,用19%氟酮磺草胺悬浮剂(垦收)24 mL/0.067 hm2防治1 次。或在稗草2 叶期后,用10%噁唑•氰氟乳油(稻青青)100 mL/0.067 hm2防治1 次。也可在稗草3 叶期后,用13%氯氟吡啶酯悬浮剂(灵斯科®)80 mL+1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0.067 hm2或10%双草醚悬浮剂20 mL+10%氰氟草酯150 mL/0.067 hm2防治一次。

(2)“二封”防治法。播种后1~3 d 内(水稻芽期),每0.067 hm2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70 g 兑水30 kg 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持田面湿润2~3 d,灌跑马水1 次,以水促药。7~10 d内再每0.067 hm2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70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持田面湿润2~3 d,灌跑马水1 次,以水促药。然后按常规管理。通过两次封闭除草基本能解决田间杂草的为害。

4.4.2 机插秧田和抛秧田

在机插或抛栽后0~3 d 内,按照直播田“一封二杀”技术防治,施药后保持田间泥皮水7 d以上。

5 防控注意事项

5.1 防早防小

二化螟防治初孵到1龄是关键,发现田间有枯鞘(枯鞘株率3%、枯鞘丛率5%)就要开始防治。不要根据水稻生长期施药,而要根据二化螟卵孵盛期施药,且打足药量水量,保持田间浅水层。

5.2 掌握农药的性状

注重农药混配和交替使用农药,延缓病虫抗药性,对氯虫苯甲酰胺类、甲维盐、吡蚜酮等农药高抗的地方要停止使用,换用其他农药。微生物源农药要提前使用且不能与化学杀菌剂同时使用,会降低药效。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世代重叠严重的要加杀卵效果好的氟铃脲、灭幼脲。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等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使用。阿维菌素、甲维盐不能在高温、强光下使用。不同剂型的农药要注意混配顺序。一般按照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的顺序混配。一般最多不超过3种农药混用。

5.3 充分利用农用助剂

适当加入农药助剂有机硅、激键等提高农药粘附性、渗透性、速效性,提升农药防治效果。推荐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农药雾化程度高、渗透力强,防治效果好。

5.4 化学除草注重细节

一要田面平整,进出水方便;二要根据除草剂推荐的使用时间和范围,按照技术流程严格进行;三要在喷施除草剂时,注意喷雾均匀,不要漏喷而造成草荒,增加后期防治难度,也不要重复喷洒,使水稻产生不必要的药害。

猜你喜欢
二化螟卷叶螟飞虱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