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义,唐想芳,王春瑶
(岷县当归研究院,甘肃 岷县 748400)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黄芪是当地主要栽培的中药材之一,栽培面积常年稳定在1.2×104hm2,极大的推动了岷县黄芪产业发展。传统栽培技术模式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理想。推广应用黄芪规范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芪属深根性植物,选地时优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pH 值为6.5~7.5 的中性、微酸性砂壤土、壤土为宜[1]。同时,为保证黄芪品质,选地时要做好环境、水源、土壤检测工作,远离矿场区、化工厂等重大污染源。避免在盐碱地、瘠薄地、低洼易涝地种植黄芪。
上茬作物收获后,清理残留的地膜、枯叶、杂草等,深耕土地30 cm,将犁底层打破,提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减少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为黄芪根系生长奠定基础。耕地后施足基肥,建议每0.067 hm2施腐熟土杂肥2 500~3 000 kg、钙镁磷肥100 kg、优质二胺30 kg,将肥料旋耕入土,整平耙细作高畦,畦高为25 cm,畦宽1.2 m,沟宽40cm,将畦整成龟背状,四周开沟方便排水[2]。
结合岷县气候、水文、市场需求、用途、病虫害流行状况等方面因素合理选种,优选当地推荐的优质、高产、抗病强的品种,如:陇芪1 号、陇芪2 号、陇芪3 号、陇芪4 号、陇芪5 号等。黄芪种子可分为三个等级,建议选择一级种子,即净度≥95%、千粒质量≥7.14 g、发育率≥90%、含水量≤9%。种子等级高低与品质和产量成正比[3]。
黄芪种子表层坚硬,为保证正常发芽,首先要使用谷物碾米机破除种皮,一般碾磨2 遍即可,避免将种子碾碎。其次,播种前1周,将种子浸泡在65℃温水中并进行搅拌3~5 h,然后捞出晾干8 h 后即可播种。若育苗地墒情一般,建议直接播种干籽。
黄芪在春季、夏季、秋季均可播种。建议在每年4月上旬播种为宜,此时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种子成活萌发,保证后期达到齐苗、全苗。
直播时建议每0.067 hm2用种10.5 kg,育苗时建议每0.067 hm2用种8 kg。适宜的密度和播种量,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光照、通风条件,为黄芪的生长创造条件[4]。
目前,黄芪播种常用的方法有4种:露地条播法。种植户可利用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行距为8~10 cm,播种深度1 cm,播种后及时轻度耱地;覆膜条播法。利用播种机播种作业,行距为10~15 cm,播种深度1 cm,播种后覆膜并压牢;人工穴播。种植户需依次完成起垄、覆膜、作穴等工作,每穴点种4~6粒后覆土1 cm;双膜覆盖。选用幅宽为120 cm的白色地膜,利用机械覆播种,每穴6~8粒种子,压紧地膜提高增温保墒效果。
黄芪播种后,要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第一,适当浇水,建议采用滴灌法、喷灌法浇水,不可大水漫灌。苗期一般需浇水3次,满足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第二,苗期建议结合浇水追肥2次,每0.067 hm2追施尿素15 kg或复合肥20 kg,确保使用的化肥具备较高的溶解性和吸收性。第三,及时除草,杂草较少的地块可人工除草,杂草较多的地块需采用化学除草,需正确选用除草剂,且不能使用禁限用农药[5]。
目前,黄芪主要以春季、秋季移栽为主,春季最佳移栽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秋季最佳移栽期为土壤封冻前。
选择苗龄1年以上的种苗移栽,起苗时应挖深沟,不可蛮力拔苗,保证根系完整。起苗打捆,一般每200 株/捆。运输种苗时应做好防护工作,覆盖篷布,减少水分流失。种苗运输至现场后若短时间内不栽植,要进行假植,保持土壤及根系湿润,避免风干。定植前做好种苗检疫工作,避免使用带病带虫的种苗。
优选墒情好的砂土地、壤土地移栽黄芪。选地后深翻40 cm 晾晒,杀灭土壤中的部分病菌和虫卵。整地的同时施加适量肥料,一般每0.067 h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复合肥50 kg[6]。
小面积移栽时,可借助铧犁开沟,种苗倾斜13°,顺沟平放种苗即可。大面积移栽时,建议使用移栽机开沟移栽,以提高移栽作业效率。合理控制好移栽密度,建议行距30 cm,株距为12 cm,每0.067 hm2移栽1×104~1.2×104株,折合种苗量约100 kg左右。
黄芪移栽后,要密切留意种苗生长情况,密度过大可导致生长不良,要及时去除弱苗,达到间苗的目的。幼苗高度达到8 cm 时,做好定苗工作,建议每0.067 hm2留约1×104株壮苗,缺苗后要及时补苗。
中耕培土除草一方面能够去除田间内的杂草,避免和黄芪争夺水肥、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松散透气性。一般定植后当年应中耕培土除草3 次,次年2 次,第3 年1 次。中耕培土时要控制好深度,避免过深对根系造成不利影响。针对大规模的黄芪田,除草时建议配合使用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除草法,提高除草作业效率[7]。
结合黄芪长势灵活控制追肥频率和追肥量,建议每0.067 hm2追施硫酸铵10 kg、过磷酸钙5 kg。追肥可与中耕培土及除草作业同时进行,减轻工作量。
为避免黄芪地上部分徒长,种植户要认真做好打顶摘蕾工作,可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研究表明,经过打顶摘蕾的黄芪可增产15%。建议种植户在黄芪出现花蕾时及时将其摘掉,一般每年需摘蕾3 次。最佳打顶时间为7 月中下旬,具体可结合黄芪生长发育特点灵活调整。
根腐病是岷县黄芪栽培常见真菌性病害,其病原镰刀菌,病菌主在土壤中生存,随风雨、耕作传播,然后从黄芪根部伤口侵入。每年的4 月—7 月,是该病的高发期,持续降雨后突然晴天高温,极易导致根腐病的发生。黏土地、排水差、通风差的地块发病率高且重。该病会对黄芪根部产生较大的危害,受害的黄芪生长点萎焉,然后叶片枯死、脱落,侧根腐烂,轻轻一拔即可拔出病株,茎基部出现红色的条斑,根部呈褐色[8]。
黄芪根腐病防治措施如下:科学选地,优选沙壤土种植黄芪,播种前做好深耕工作,提高土壤松散透气性;提高轮作倒茬意识,不可常年连作;推广条播、高畦栽培法,减少湿气滞留;提高种子处理意识,播种前先用温水浸种,再用多菌灵拌种,可有效预防根腐病;若发现有病株,要及时将其拔除并统一销毁,防治病菌传播;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灌50%多菌灵800 倍液、50%退菌特500 倍液,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3次。
黄芪白粉病,其病原为豌豆白粉菌,是危害黄芪的一类重要病害。病菌主要在土壤表层越冬,次年随风雨传播,每年的8 月—9 月进入该病的高发期。重茬连作田、管理粗放田、滥用氮肥、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的地块黄芪根腐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该病会对黄芪的叶片、叶柄、嫩茎、荚果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叶片受害后,会出现白色的粉状斑点,然后不断扩大为圆形,病部形成灰白色的霉层,后期叶片变为黄褐色,逐渐干枯掉落。叶柄、茎干患病后,极易导致整株死亡[9]。
黄芪白粉病防治措施如下:播种前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清理干净残留在田间的地膜、枯枝败叶;坚持轮作倒茬,优先和马铃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加强育苗管理,培育壮苗;合理控制移栽时间、密度,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播种时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建议用70%敌克松粉剂拌土消毒,杀灭土壤中的致病菌;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25%粉锈宁800 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 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10]。
岷县黄芪栽培时,豆荚螟是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具备较强的钻蛀性,幼虫可钻入豆荚内啃光种子,豆荚内遍布粪便,极易霉烂。老虫可在土壤中越冬,然后在黄芪豆荚上产卵,待到幼虫孵化之后钻入豆荚内继续危害种子。黄芪豆荚螟在每年的6 月—9 月是危害盛期,高温干旱环境下危害加重,可导致黄芪减产10%~20%。
黄芪豆荚螟防治措施如下:提高轮作意识,禁止和豆科作物连作,亦不可间作,避免吸引豆荚螟;越冬前结合整地施加适量的白僵菌粉,可杀灭土壤中的老虫、虫茧;育苗时和移栽后做好田间松土除草工作,防止害虫栖息繁殖;合理控制播种时间,让黄芪开花期避开成虫危害盛期;重视对生物农药的使用,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等,均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化学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50%辛硫磷1 0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11]。
黄芪成熟后,合理控制收获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会对黄芪的产量、品质产生影响。建议在秋季植株枯萎时或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收获作业,此时产量及品质均为最佳。收获时要深挖,避免对根系尤其是主根造成损伤。使用机械收获机时,需割掉地上茎秆后,用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收获作业即可[12]。
综上所述,黄芪是岷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满足市场对黄芪的高产量、高品质要求,要掌握并推广黄芪规范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确保黄芪安全、高效生长,提高黄芪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岷县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