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天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的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健康地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学科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正能量、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实现在教书中育人。下面谈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时候就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防患于未然,而不仅仅是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时才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详细解析,提高学生在学识、交往、做人等方面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环境,学会交往,适应各种变化。如,教师在讲到“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时,不但要讲直观想象,讲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由来和计算,而且应该渗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知道相同的人和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又如,教师讲完精彩的一题多解后,可以对学生讲讲人生:“成功的人生是很多种途径可到达的,可以合理投资,可以创造发明,等等。”一方面可以缓和课堂紧张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且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对其学习文化知识会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容易增强学习内驱动力,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并能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寻找,结合适宜的内容找到更多这样的教育机会。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在小组互助学习中提倡使用“请”“谢谢”等,因为文明礼貌用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心学生,当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多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除了介绍方法,复习知识公式之外,还应鼓励学生不要畏惧困难,勇敢接受挑战,让他们多尝试。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障碍和困难时,能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成效中渗透
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学业上的困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认知。阶段评估测试后,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哪些地方没有掌握,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谈话的方式进行了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另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在家长会上,教师除了介绍各种教育方法外,还应提醒家长正确评价孩子。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此外,教师应该多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在教学时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多与家长、班主任沟通,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心理健康的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