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彬
一、观察简介
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初二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王杰
介绍:该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后门紧闭,教室周围均被窗帘覆盖,灯光明亮。学生坐在正中央,听课教师分散于四周。本节课授课内容是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的第一课时“大气压强的存在”。本节内容是以学生在学习过大气层和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准备充分。教师使用的课堂资源主要有PPT、实物教具、科学书本以及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学习,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紧跟教师的节奏。
现场简图:
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八年级上册科学书、观察秒表、观察量表、笔记本、书。
方法阐述:主要观察记录各种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选择的角度有利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挥。用观察秒表记录各类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学生活动或回答的时间,并用纸笔记录学生对于各项活动的表现。
三、观察记录
四、观察结果分析
(一)从课堂教材利用情况分析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除了书中的第三个活动“瓶中取袋”没有在课堂中演示外,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內容基本上涵盖了教材中的全部知识,并且对教材的顺序依据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重组。课堂上书本的利用率相比较而言非常小,仅在“动物身上的马德堡半球”活动中请学生阅读书本。大部分活动均在PPT上呈现。说明书本在该课堂中的利用机会少,出现率不高。
(二)从学生生成性资源分析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而在课堂中由于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进程的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在本堂课中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共同推进课程的和谐进行。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一开始的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原先准备的气球与塑料瓶的道具,如果没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效果可能会减少一半。因为长期的相处以及班级凝聚力等因素,学生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也是连带效应。学生当中幽默的话语和行为能使课堂更加热闹。
学生对教具的兴趣和解释,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的一些模糊性或错误的解释正是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在课堂上解决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学生在回答“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的时候,答案往往不全面,上台做过实验的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大气压强很大,但是对于台下部分学生而言可能会并不理解,而能对这个观点补充完整的做法只能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重点提醒和学生的课后实验。这样能扩充学生脑中的知识。
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生成一些新的设计和方案。教师在听完学生的一个方案后说“这个方法老师都没有想到过”,说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不拘泥于形式,也带给课堂一些新鲜感。
(三)从课堂各类资源综合使用情况分析
从表2“课堂资源利用情况观察量表”可以看出,实物教具和学生课堂生成性资源为这节课的主要课程资源,在时间配置比例上分别为36.37%和35.72%。实物教具和学生课堂生成性资源在时间上会有重叠,两者相辅相成。一个教具的出现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回答或活动。在本节课中,教具贯穿始终,同时也维持着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具展示一般分为三个环节:教具出现、一个或两个学生利用教具、对教具的解释。在利用教具和教具解释的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考。教具创设的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表3中,PPT在时间配置比例上为29.40%,说明PPT等教学媒体在课堂中主要起辅助性功能,呈现出教材的活动和教师的逻辑思维。PPT在本节课中所呈现的功能主要在于各环节的过渡和提示,促进课堂内容的有效展开。而在课堂最后用于课堂小结的微视频呈现整堂课的重点内容。有研究显示,利用视频教学的效果要比讲授的形式更好。所以,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对内容回顾更能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性。
同样,从表3中分析,学生回答或活动的次数所占各类资源比例最高,为46.25%,说明在本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和机会说出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充分理解知识,使知识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不断产生。
五、几点认知
(一)课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理解,与PPT结合展示。教师会考虑到在课堂中让学生看书或是在书中记笔记会导致课堂进程的中断,也有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从书中找答案的习惯,但不让学生看书可能导致书本的利用率不高,且书中重点无法标记。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理解教材,让教材更充分灵活地展现在PPT当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课堂良好展开。
(二)在课堂中加强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来”而非“记下来”。学生是课堂当中的重要资源,也是主要的课堂氛围调节者。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现出的活力,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使课堂又好又快地进行。教师在面临学生的“错误”时,不应不予以回答,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善于发现失误背后的教育价值,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课堂教学要综合各类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只有在学生身上充分利用,才会发挥更大的效率。教材、PPT、教具以及学生的反应,种种因素构成课堂的精神灵魂,引导课程有序和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