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婷婷,刘广锋
徐州市肿瘤医院输血科,江苏徐州 221000
伴随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大众饮食结构的逐步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心脏手术在临床应用也随之升高[1]。心脏手术术中多需体外循环支持,易引发凝血紊乱,加重伤口渗血,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危害[2]。目前针对输血增加风险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部分研究认为可能与红细胞存储损伤、代偿机制、个体免疫等因素有关,但近几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ICU 留置时间、感染情况等预后与输血的相关性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3-4]。故科学规范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减少出血量,规避输血预后风险较为关键[5]。为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0 月—2023 年2 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治疗的67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予以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指导输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接受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治疗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方法分组,以血栓弹力图检测指导输血的33 例为对照组,以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指导输血的34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6 例;年龄20~65 岁,平均(45.16±5.37)岁。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龄20~62 岁,平均(45.19±5.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3-03-010-K01)。
纳入标准:①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研究》[6]中关于输血相关指征相符;②均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③患者均知情。
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既往有输血史者;③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⑤中途转院或死亡者。
对照组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围术期各阶段分别进行血样采集,并进行抗凝处理(枸橼酸钠),术前标本以枸橼酸化高岭土(citric kaolin, CK)检测,术中及术后标本则于CK 基础上增加肝素酶对比检测,然后根据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来制订具体的措施,R 值即检测开始至第1 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振幅达2 mm,主要表现凝血酶等凝血因子充分激活到形成纤维蛋白的用时,其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R 值延长即为低凝,提示凝血因子缺乏、需使用抗凝剂,并可输注冰冻血浆纠正;R 值缩短即为高凝,提示凝血因子活性较强,需予以抗凝药纠正。如R>14 min 提示凝血因子严重不足,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6 mI/kg。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MA)则主要受纤维蛋白及血小板影响,血小板质量或数量异常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若MA 增大则提示血小板功能强,易形成血栓,需予以抗血小板治疗;若MA 减小则提示血小板功能较弱,易出血,需补充血小板制剂进行纠正。如最大血块强度MA值<55 mm,需予以单采血小板1~2 U 输注。Angle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功能,如血块速率Angle 值<450,则表明纤维蛋白原缺乏,应进行冷沉淀输注(0.06 U/kg)。若CK 的R 值>高岭土肝素酶杯(CKH) R 值,则提示存在肝素;若CK 的 R 值>2×CKH R 值,则提示肝素过量。
观察组血栓弹力图(与对照组一致)+血小板抗体检测指导输血。血小板抗体检测应用红细胞固相凝集法,依据检测孔、对照组结果来判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若均为阳性,于上述两种抗体已知型单采血小板供者库中,以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结合血栓弹力图结果输注对应成分血。
成分血输注量: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
记录患者输血1、24 h 时的校正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CCI=体表面积×输注后血小板增长值/输入血小板总量。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发生发热、寒战、过敏反应、肺炎的发生率。
采用SPSS 2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成分血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成分血输注量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成分血输注量对比()
?
观察组输血后1、24 h 时的CCI 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CCI 值对比[(),×109/L]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CCI 值对比[(),×109/L]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相关临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脏手术病例中输血量占比已达到80%,是临床主要输血因素之一[7]。而相关研究也显示,心脏手术术后出血、部分不合理输血可导致手术并发症增多,甚至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故针对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患者进行合理评估指导十分关键[8]。传统凝血试验是一种凝血瀑布级联反应检查手段,也是既往临床广泛应用的凝血检测项目之一,但该检查用时较长、难以实现术中检测,故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定局限[9]。血栓弹力图则为近几年临床开展的新型凝血检测技术,其能够直接对机体凝血过程进行反应,对凝血、纤溶、血小板聚集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10]。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可防范输血并发症发生,并对输血风险加以评估,为输血安全提供指导。
本次研究可见,观察组成分血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后1、24 h 时的CCI 值分别为(9.21±1.51)×109/L、(6.81±1.53)×109/L,均较对照组的(7.37±0.75)×109/L、(4.62±0.55)×109/L 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果提示,较单一血栓弹力图检测指导,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应用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输血方案,为心脏手术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输血支持,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1]。林就孟等[12]研究还发现,实施血小板抗体、血栓弹力图检测联合指导后,联合组输注1、24 h 的CCI 值为(18.13±3.65)×109/L、(10.22±2.70)×109/L,均较对照组的(8.38±1.27)×109/L、(3.55±0.61)×109/L显著提高(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可见,常规体外凝血功能监测的指标主要为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其检测的仅为凝血瀑布级联反应中的一部分,而采集静脉血离心后得到的血浆已经去除了血小板,因而评估术中凝血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3]。血栓弹力图检查指以血栓弹性扫描仪对整个凝血动态过程进行扫描,并模拟机体凝血状态的过程,其能够对机体凝血功能进行更为真实的反映[14]。但仍有少许患者在输注对应成分血后其血小板计数并没有增加,更易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热等反应[15]。多次输血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情况中,常见影响因素为HLA、HPA 抗体,且输血次数、血液成分等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有直接关联,而血小板交叉配型选择相应血小板是防范抗体阳性的重要措施[16]。因而及时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避免免疫型输注无效的情况发生,保障输注效率,减少围术期各血液成分输注量[17]。同时,血栓弹力图可更全面地提供术后凝血纤溶信息,与血小板抗体检测联合指导输血,并提升输血科学性,预防输血过多或过少发生,达到优化患者CCI 值的作用[18]。
综上所述,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中以血小板抗体、血栓弹力图检测联合指导可有效减少各成分血输注量,减少输血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