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及阈值分析

2023-09-06 08:51邱乐丰吕豪豪虞舟鲁祝锦霞吴绍华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耕地阈值土壤

邱乐丰,吕豪豪,虞舟鲁,祝锦霞,潘 艺,吴绍华 2

(1.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4.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围垦耕地是通过围填海形成陆地并经过长期熟化和改良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作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对于补充耕地资源总量不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规模的围垦工程也造成海岸带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等严重问题。为此,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发布,对新增围垦工程实施“史上最严”管控。然而,对于大量存量围垦土地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仍缺少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低效利用、闲置浪费、土壤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1]。因此,探索围垦耕地生态功能的长期变化特征,开展适应性治理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关于围垦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驱动机制和生态效应。一方面,研究认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大规模围垦的驱动力,前期因为法规不完善,对围垦缺少应有的刚性管制,而后期对围垦土地缺乏科学评估,适应性治理策略缺位[2-3]。另一方面,普遍认为围垦生态效应具有时间阶段性特征[4]。由自然滩涂湿地转化为耕地、养殖水塘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脆弱失衡以及污染风险增加等负面作用,造成沿海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其中供给服务是唯一的增长型服务,但其增加量仍小于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的合计减少量[5-6]。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围垦前后时间截点的土地利用面板数据来简单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缺乏对围垦耕地生态服务功能长期演变过程和关键特征的剖析。土壤是评估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但是迄今还没有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协调土壤各项功能并为后续战略设计提供信息的方法[7]。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土壤质量评估,并提出生态安全、土壤健康等概念,主要聚焦于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8-9],突出强调耕地生产能力,但对评估土壤多功能表现出非适用性。指标体系构建多从质量、产能、环境等多个角度选取相关指标[10],但生态指标的选取还存在较大局限性,往往使用土壤有机质、微量元素或环境污染指标作为替代[11-12],并不能准确反映土壤的生态状况。评价方法包括PSR模型、最小限制因子、变化向量等[13-15],注重土壤质量综合水平的测度,但由于方法的复杂性,往往难以分辨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关键因子,造成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不够强。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是在全球土壤保护利用问题日益严峻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能够有效整合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16]。部分学者利用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来分析毁林开垦[17]、土地修复[18]、侵蚀防治[19]、功能评估[20]等土地利用行为,研究结果日趋定量化和精细化。生态阈值是指生态系统的质量、性质或者现象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耕地作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随围垦时间延长的阈值效应,可以深化对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变化特征的理解,为后续的政策建议提供支撑。部分学者利用阈值理论分析耕地系统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为耕地利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如赵华甫等[21]认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分别为2010 年和2056 年,祝锦霞等[22]发现种植茶叶的“非粮化”耕地因在7 年前后应及时复耕,以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由此可见,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生态阈值理论应用于围垦耕地研究具有可行性。

为此,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杭州湾围垦区为例,引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生态阈值理论,构建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多维评价体系,探索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演变过程,厘清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随围垦时间变化的关键阈值和阶段特征,为沿海地区存量围垦耕地资源的适应性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

1.1 理论研究框架

本文引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设计概念模型(图1),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作物,农业土壤管理在多个尺度上影响这些服务,并且这些服务能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土壤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来估算。沿海湿地土壤经围垦开发后成为农业用地土壤,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绝大部分会发生变化。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不断熟化、粘性上升、盐分和pH 值降低,养分增加、质量提高,朝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方向变化[23-24];围垦对供给服务的影响首先在于植物生长的物理固定和所需养分的供应保持,并体现在从滩涂海洋生物、矿产和工业资源向耕地农产品的转化上;围垦对调节和支持服务的影响更为复杂,土壤提供的碳存储[25-26]、养分和水循环调控[27-28]、抗侵蚀能力[29-30]等服务,在人为干预下呈现恢复提高过程;围垦使得生境服务从自然滩涂湿地向半人工陆生栖息地转变,依赖于生境条件的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也因此而改变;围垦对文化服务的影响体现在滨海景观、休闲娱乐和科研教育等方面[31]。

图1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理论框架Fig.1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oil-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 after coastal reclamation

1.2 评价指标体系

在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上,吸收借鉴相关耕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构建基于“人类需求—服务类别—关键服务—评价指标”的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图2)。从逻辑上说,人类对于耕地有一种需求,耕地土壤就有一种对应的服务,与服务相对应的则是支撑服务的相应性质及其作用过程。人类对于围垦耕地的需求,不仅包含稳产、高产和高效的生产功能,更应该注重生态和可持续生产能力。因此,本文设计考察土壤供给服务、调节/支持服务和生境服务三个类别,前者主要影响作物生产能力,后两者主要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文化服务则因为与农作物生产没有明显联系,故本文暂不作考虑。其次,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在以上三个服务类别中分别选取研究频率较高以及对于围垦环境变化敏感性较强的关键服务,具体包括:物理支撑和养分循环(供给服务)、碳存储和抗蚀性(调节/支持服务)、生境支持(生境服务)5 项服务。再次,遵循针对性、区域性、敏感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与之相匹配的影响要素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图2)。

图2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Fig.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soil-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 after coastal reclamation

为作物提供生长介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服务,通过农业耕作和土壤改良可以加速围垦土壤熟化,改善物理环境,使其更适合种植农作物。土壤容重、质地和含水率指标与土壤支持植物生长的能力密切相关,是最常用的反映土壤物理质量变化的指标[28,32],而电导率所测度的土壤含盐量指标是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素[33]。土壤是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氮磷钾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常量营养元素,pH值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重大,是反映耕地肥力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最常用的指标[34-35]。土壤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土壤碳储量的高低与土壤中有机碳密度指标紧密联系,有机碳密度下降直接指示土壤固碳能力的下降[25,30]。土壤侵蚀是土壤的头号威胁,抗蚀性描述的是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土壤结构性越好,微团聚体稳定性越高,含腐殖质越多,则土壤抗蚀性越强。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是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也可以用来确定土壤抗蚀性的强弱[36]。土壤还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库和物种栖息地。蚯蚓在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7];而土壤微生物对团聚体形成、碳和养分循环等方面有重要贡献[38]。因此,选择蚯蚓密度和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指示土壤生态系统生境服务具有代表性。综上,所选取的指标仅是土壤提供相应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间接指代,而不是直接测量值。

1.3 指标评价方法

首先,依据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根据评价指标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将隶属度函数分为戒上型(式(1))、戒下型(式(2))和适中型(式(3))。计算公式如下:

式(1)—式(3)中:Xi和Si分别为评价指标的实测值和标准值;maxXi和minXi分别为数据样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O1和O2为评价指标的临界值。根据已有文献,确定土壤容重、电导率为戒下型,有机碳、氮磷钾等养分元素、MWD、微生物多样性和蚯蚓密度等为戒上型,土壤质地、pH值和含水率为适中型[27,32]。指标临界值取值参考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 33469—2016)。其次,采用多指标加权求和法求取各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对于物理支撑和养分循环服务,指标权重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计算分为4步:(1)分别计算得到物理支撑和养分循环服务评价指标的KMO值为0.758 和0.702,介于0.7~0.8 之间,说明比较适合进行分析;(2)计算线性组合系数矩阵,公式为:载荷系数/对应特征根的平方根;(3)计算综合得分系数,公式为:累积(线性组合系数×方差解释率)/累积方差解释率;(4)计算权重,将综合得分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各指标权重值,即物理支撑服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容重(0.266 3)、土壤质地(0.285 2)、电导率(0.273 2)和土壤含水率(0.175 3);养分循环服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为:pH值(0.151 1)、全氮(0.144 9)、碱解氮(0.134 9)、全磷(0.148 5)、速效磷(0.141 0)、全钾(0.155 2)和速效钾(0.124 4)。此方法基于数据信息浓缩原理,利用方差解释率进行权重计算,可以避免人为赋权的主观性。后续通过对比可知,本文确定的指标权重与参考文献相接近,可认为可靠性较高。对于抗蚀性和生境支持服务,分别赋予单个评价指标50%的权重;碳存储服务分值即为有机碳密度单项评价指标标准化分值。最后,在假设以上5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在当前背景下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础上,求取平均值作为代表研究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地处杭州湾南岸(121°02′~121°42′E,30°02′~30°24′N),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6.0 ℃和1 272.8 mm,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该区位于钱塘江入海口,海涂资源丰富,历史围垦开发海涂近10余万亩,是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最富足的地区之一。一方面采取水利土壤改良技术,通过工程改造,挖深沟排盐,强化水利设施,另一方面采用农业综合改良技术,通过培肥土壤,种植水稻、西兰花等作物降低土壤盐分。该地区也是浙江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在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下,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套种、轮作等管理措施,由单一的粮油生产,逐渐转向为粮、油、瓜、果、蔬多元化种植。

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4 幅Landsat MSS、TM 和OLI 遥感影像数据(2020年、2010年、2000年、1973年),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对影像进行人工判读,提取陆地岸线,并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滩涂、耕地、养殖水体和建设用地。土壤性质数据来源于野外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2.3 土壤采样与实验测定

为研究滩涂围垦后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过程,本文选择围垦时间分别为10 a、20 a、50 a、100 a、200 a、300 a、500 a和1 000 a的8个垦区以及未围垦的自然滩涂(光滩,0 a)为研究对象。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全部为耕地,种植作物为大豆和西兰花。野外采样于2019年11月进行,采样前后天气晴朗,在各垦区内作物收割后的不同地块选取5个样点并重复取样,取样深度为0~20 cm 表土层,采样点空间分布见图3。每份土壤样品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基本理化分析,另一部分用于土壤团聚体分级,最后一部分冷冻储存后立即寄送测序机构检测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在每个采样点调查土壤中蚯蚓数量。具体方法为选取1 m×1 m 的样方,在清除地表植被后,用铲子挖开表土,人工挑出蚯蚓进行计数。

图3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分布Fig.3 Study area and soil sampling sites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测定采用常规方法[39]。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分级沿用国际制土壤颗粒分级标准。平均重量直径(MWD)计算公式如下:

式(4)中:Xi表示第i粒径颗粒组的平均直径;Wi表示第i粒径颗粒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首先,使用MP 的土壤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DNA,对细菌16S的V4区进行PCR扩增;其次,利用上海美吉生物的Illumina MiSeq 2 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使用QIIME 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Shannon指数。

2.4 研究方法

2.4.1 “时空替代”方法

年代序列和时空替代(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s)是研究多时间尺度生态系统演替和土壤发生过程的必要方法之一。该方法适用于具有类似演变轨迹、具有不同年龄的研究区,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土壤研究领域,揭示土壤长期演化过程[25,30,32]。本文根据《慈溪水利志》和《慈溪海堤集》中慈溪市历代海塘图所记载的各个海塘修筑时间,大致推算围垦土地的历史年限,为围垦长时间序列的建立提供依据。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类似利用历史海塘空间分布信息辅助确定围垦时间序列的研究,如WEI 等[23]对浙江慈溪滩涂湿地围垦后1 000 a时间序列下土壤质量变化开展研究;WANG等[30]对浙江慈溪沿海围垦区700 a植稻年限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等。通过这些文献佐证和对比分析遥感提取的陆地岸线结果证实了本文所使用的“时空替代法”在围垦长时间尺度上具有科学性,可靠性较高。

2.4.2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随围垦时间变化的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阈值识别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Piecewise Linear Regression),根据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与围垦时间之间的散点图,分别拟合低值区和高值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与围垦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两个模型交点即为变化阈值[40]。所有数据均在EXCEL 2021和R 4.2环境中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

围垦以及后续农业生产活动改变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导致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发生变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围垦年限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差异显著(表1)。以未围垦的滩涂土壤作为对照,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5 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都产生了显著增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抗蚀性,围垦后1 000 a的抗蚀性指数为0.74,是围垦前0.10 的7 倍有余,年均提高0.62%;其余依次为生境支持、碳存储、物理支撑和养分循环服务,围垦前后1 000 a 的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0.45%、0.34%、0.19%和0.17%。这表明滩涂围垦后的土壤改良、农业管理和作物生长等因素极大的增强了土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从横向对比来看(图4),围垦前滩涂土壤的各项指标数值均不理想(<0.33),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随着围垦后土壤环境的改善,各项指标发生了不同速率的增长。截至到1000 a前后,植物支持、抗蚀性和碳存储指数都已超过0.66,而生境支持和养分循环指数依然不高,阻碍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根据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由低(0.17)到高(0.70),朝着有利于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方向提升显著。这一结果可在其他学者研究中得到验证,如WEI 等[23]、WANG 等[25]和LIU 等[36]分别在杭州湾地区开展的长期土壤有机碳调查,土壤健康评价和土壤团聚体调查结果都展示了和本文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相似的变化特征。

图4 研究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变化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soil-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 indices in the study area

3.2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随围垦时间变化阈值分析

从不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与围垦时间的散点分布关系可以看出(图5),全部指数与围垦时间都有正相关关系。此外,围垦时间超过某一值时,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的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显著变化,出现“急剧提高—稳定增长”突变特征。通过分段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后发现,5 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和综合指数对围垦时间的响应都呈现出显著的阈值效应。图5 中围垦时间阈值为红色虚线,两端蓝色实线分别代表阈值点两侧的回归模型。各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阈值的出现时间不一,最早的是碳存储指数,即围垦后20 a;其次为生境支持和养分循环,分别出现在围垦后50 a和78 a;物理支撑和抗蚀性都在围垦100 a以后到达阈值;而综合指数的阈值出现在围垦后74 a。根据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判断,除碳存储的拟合效果一般外,其余指数均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此外,据模型得出,当围垦时间到达阈值时,物理支撑、碳存储、养分循环、抗蚀性、生境支持和综合指数分别为0.80、0.23、0.38、0.50、0.49和0.47。

图5 研究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放大100倍)随围垦时间变化的阈值厘定Fig.5 Thresholds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nges in soil-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 indices (enlarging 100 times) along the changing period of the reclamation

4 讨论

4.1 滩涂围垦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从沿海滩涂到围垦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关键生态过程和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物理支撑、碳存储、养分循环、抗蚀性和生境支持服务等。例如,围垦明显导致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增加趋势在长时间序列的围垦耕地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与天然滩涂相比,耕地土壤可以从有机肥料、农作物根系凋落物和根际沉积物中吸收更多的新鲜碳,使得碳输入量大于流失量,因此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这一结果可在其他地区研究中得到验证,如杭州湾围垦区[41]、江苏省苏北围垦区[34]、上海市崇明岛围垦区[42]、黄海沿岸地区[43]等。本文中,较高的有机碳输入改良和稳定了土壤结构,进一步提升土壤支持植物生长和抵抗外界侵蚀的物理能力。同时,由于常年的耕作活动(如灌溉、熟化、耕种和施肥等),使得土壤养分含量上升、盐分和pH值下降,提升了土壤调节化学养分的能力。另外,围垦导致依赖于生境条件的土壤生物群落发生改变。随着土壤环境改善,作物及植被覆盖度提高,有机残留物不断增加,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群落逐渐丰富。本文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蚯蚓密度引入评价体系,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对围垦区可持续农业管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总体而言,本文建立的方法框架能够较好地反映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为围垦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借鉴。受益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围垦耕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改善。虽然,与内陆传统农区相比,围垦耕地各项土壤指标水平仍然较低,但也为后续的田间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了方向。

4.2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阈值效应

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提升,但变化过程存在阈值效应,即当围垦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时,提升速度开始放缓。如何利用好这一变化特征对于合理利用围垦土地资源至关重要。文献研究[29,34]表明,围垦后土壤属性演变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剧变期(0~10 a左右),土壤从海水环境转化为陆地,受限于高盐分和高pH值环境,土地利用以抛荒为主;(2)提升期(10~100 a左右),人类对土地的改良和利用活动逐步介入,土壤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养殖鱼塘为主;(3)稳定期(100 a以后),绝大多数土壤性质逐渐稳定,耕作方式开始成为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本文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除物理支撑和抗蚀性服务略有延后以外,其余指数变化阈值都在围垦后10~100 a 区间。而物理支撑和抗蚀性服务指数主要反映的是土壤物理环境和结构的稳定性,有学者认为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所需周期较长,对于耕作管理的敏感性相较化学、生物指标偏低[44],因此这两项指数变化阈值出现较晚具有合理性。

4.3 存量围垦区土地利用的适应性治理政策

目前国家对于存量围垦土地的生态修复和集约利用仍缺少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可能会严重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并从根本上降低围垦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因此,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施土壤管理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区域尺度上,首先需要全面评估存量围垦土地,统筹谋划生态治理策略,实现土地利用、农业发展、生态修复的“多规合一”,实行围垦土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总体布局。建议对围垦时间已超过变化阈值(74 a)、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较高的耕地实行刚性管制,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对于未达到变化阈值的围垦耕地,采取弹性调控策略[45],退出宜农性差的边际耕地,满足多样性用地需求,为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改变围垦土地利用“湿地→耕地→建设用地”的传统开发路径,严禁占用经过长期熟化改良的优质耕地,避免已投入时间金钱的极大浪费。

在景观尺度上,应综合考虑滨海生态景观格局、农田规模化需求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避免因过度整治而造成对农田半自然生境的破坏,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及土壤功能受损。应慎重考虑选择围垦时间在10 a 以内的土地开展“退耕还海、退耕还湿”试点,推动景观层面的可持续土壤功能调控。

在田块尺度上,需要以土地资源工程技术实施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有效提升围垦土地质量与功能价值。建议对围垦时间未达到阈值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处于急剧提高阶段的耕地,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为主要措施,重点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农业生产力;对于已过变化阈值、高强度利用的围垦耕地,应当侧重提升土壤的水分调节及养分循环功能,采取兼顾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治理策略,注重长期综合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1)本文引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在充分考虑“人类需求—服务类别—关键服务—评价指标”关系基础上,从物理支撑、养分循环、碳存储、抗蚀性和生境支持5 个关键服务维度,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相关土壤指标构建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丰富和完善了目前的耕地评价研究。后续还需扩大研究区域,选择环境差异更为显著的研究区进行对比研究,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通过杭州湾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围垦年限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差异显著,围垦耕地土壤服务农作物可持续生产的能力显著高于自然滩涂土壤,并随围垦时间延长不断提高。持续的土壤改良和农业管理措施是促进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的主要因素。杭州湾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在围垦后74 a 左右呈现显著阈值效应,产生“急剧提高—稳定增长”的突变,这一发现有助于实现对存量围垦耕地的差异性管控。

(3)本文利用土壤采样数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鲁棒性、透明度和适应性,但部分指标如土壤蚯蚓密度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作为生境支持服务高低的指示性指标,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水分、土地利用等因素的敏感性较强,可能会对最终的评价结果造成影响,应用可行性值得下一步研究验证。另外,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本文采用历史海塘信息和时空替代法等间接手段建立围垦时间序列,难以获得精确围垦时间,导致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能会对评价结果的短期变化特征和阈值的精确厘定造成影响,这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耕地阈值土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土壤
灵感的土壤
小波阈值去噪在深小孔钻削声发射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基于自适应阈值和连通域的隧道裂缝提取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