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末
中国胃在德国,可太煎熬了。
德国的中国领事馆经常会给我们这些留学生开讲座,用微信报名就可以在网上参加,话题包括各种热点咨询问题,比如怎么申请绿码上飞机等。去年我参加过一次,正说着话题,一位暖男大叔不知怎的说起了恋爱的话题:姑娘们,千万别跟德国人结婚,我们中国人肯定跟他们过不惯的,德国人啊,他们不吃晚饭!
关于德国人不吃晚饭,这个奇葩习惯曾经带给我的震惊超过了其他一切文化鸿沟。我前些年刚到德国就生病住过一次院,病房发午餐的时候我还挺高兴,虽然很难吃,好歹是热的。想起当年在美国,工作餐有时候只有冷的三明治,我觉得德国还不错。结果晚餐时间,我又得到了一份早餐。是的,我没笔误,就是一份早餐——几片面包,加上让我们自己涂抹的黄油和果酱。也就是说,德国人的一日三餐是首尾呼应的一个闭环,一天早晚吃两顿冷面包。
出院之后,我慢慢开始学德语,学到德语“晚餐”这个词顿觉心悦诚服,直译就是“晚上的面包”。再看看人家英语,晚餐叫作“正餐”,顿时感受到了热腾腾的烛光晚餐,吃完这样的晚餐才能让人不会饿得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不会脚趾冰凉,通宵做噩梦。话说德国人为了展现自己的国际化,经常在德语里直接混用一点英语单词,语言学术语叫作“英语借词”。我相信,只有一个词他们没脸借,那就是“正餐”。吃两片冷面包就上床,难怪德国出了这么多怀疑人生的哲学家。
德国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身在欧洲却不似欧洲的所在,工作狂的国度,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是司空见惯的美德,别人跟你约个早上七点很正常,我八点起床都不好意思让邻居知道。每天日程从天黑排到天黑,两个日程间空隙超过十五分钟都奢侈。所以吃饭这件事能省就省。德国人反反复复吃的日常食物,有几个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心理创伤。比如咖喱肉肠配炸薯条,这简直就跟英国的炸鱼配炸薯条一样,标配。还有炸猪排,里面的猪肉以薄为美,外面的面包粉以厚为美,炸出来的口感跟嚼木头一样,再配上直接由大包装冰冻方便成品炸出来的薯条。德国有烟熏肉肠,烧烤其实挺好吃的,可是德国人喜欢切成丁用来煮汤喝,请想象一下烟熏汤的嗅觉,加上黑乎乎的视觉,就跟喝刷锅水没两样,洗的还是一口烧煳的锅。
最遍地开花的小餐馆在德国有三种,一是意大利餐馆,二是土耳其烤肉,三就是中餐馆。然而请不要脑补美好的画面,需求决定市场,德国人的口味几乎摧毁了这三大流派的世界级美食。酸甜酱和番茄酱调味的中餐,配上和炸猪排同样原理的炸鸭子。我在意大利钟爱的那种烤炉里饼底又薄又脆的比萨完全绝迹,德国的比萨饼底和生日蛋糕底有得一拼,让我诧异,为什么不干脆改名叫“番茄酱咸味蛋糕”。
可能正是因为吃饭这件事在德国是那么不被重视,大多数品牌连锁超市也都很不上心。超市里各种肉肠管够,其他的肉就鸡腿、牛排和猪排几个品种,鱼只有冻三文鱼,活鱼活虾你想都别想,蔬菜只有生菜、胡萝卜、卷心菜和洋葱,土豆管够,不过经常是发芽的,如果没有鸡蛋和橄榄油,收银员会让您过一周再来看看。
在这种能把中国胃逼疯的环境里,一位聪慧能干的中国朋友在德国斯图加特附近开了一家“金师傅”中国点心工坊,上周给我寄了一箱包子、粽子和烧卖。我迫不及待清空了我家冰箱冷冻格,把德国食品统统扔出去,恭恭敬敬把中国点心请进去。昨天下班以后,我拿出几种在电饭煲里蒸熟。对着热腾腾的包子咬下去的那一刻,我都快感动哭了,那是家乡的味道啊,所有儿时的回忆都在那有弹性的白面香气中,在那豆干香菇菜馅里。
我以前曾经有个德国邻居,仰慕中国饮食文化,让我教他做中餐,回报是承诺学会以后就帮我免费做饭洗碗一个月。我花了很大力气纠正了他用果酱拌米饭以及在鸡汤里加酱油的习惯,好不容易能做出正常的中国家常菜了,他开始履行承诺,天天下班后来我家做晚餐钟点工。大约才坚持了一周,这天晚上,他做了红烧鸡腿、卷心菜炒胡萝卜配米饭。我招呼他盛饭一起吃,他从随身的小纸袋里掏出两块干巴巴的面包,尴尬地一笑:“我实在受不了每天晚上吃这些了,让我今天吃回冷面包吧,这样我才能睡得好。”
说好的热爱中国饮食文化的,怎么这么快就变卦了呢?
好吧,究竟什么是美味,世界之大,众口难调。有时候我想,也许美味仅仅就是漫长岁月习惯中回忆的味道吧,酸甜苦辣都成了习惯,最后都会甘之如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