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学校以往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如今,学校教师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有效的德育教育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各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数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玉蓉(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小海小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之情。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学科知识,还要适时融入德育教育,从而开阔学生在品德学习方面的视野。在小学数学这门重要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融入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同时,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增添一些趣味,从而让学生投入地学习,收获数学知识,得到思想品质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德育教育引起重视,采用有效的策略开展德育教育。
一、创新教学,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教师要想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融入,需要探寻将二者紧密结合的途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将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性。而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精彩[1]。此外,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更易接受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则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得学生在感染力强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自觉形成良好的品德,也能为德育之花松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讲解,将时间这一概念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重要性,以此为其后续对年、月、日的学习打好基础,达到德育的目的。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接受与时间观念相关的德育教育时,才能深入理解珍惜时间的内涵。对此,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时、分、秒的概念,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感知时间的宝贵的氛围。具体来说,在导入时,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关于一个小学生一天的作息的漫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旨在引导学生以具体时刻为节点,罗列出漫画中的主人公所做的事情:“同学们,你们从漫画中知道了什么呀?”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漫画中的主人公十分遵守时间,按时作息,我们要向他学习。”至此,课堂气氛能够被烘托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初步了解时间概念的内涵,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对时间进行思考,实现更高效的数学学习。另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秒这一时间单位时,可继续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时长为30秒的嘀嗒声的音频,并在播放完音频后说道:“同学们,这个音频刚播放完,就已经过去了30秒……”这样,学生能形成对秒的认识,同时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之后,教师可再次强调时间的宝贵,呼吁学生珍惜时间,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师适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令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创新数学教学,也可以为学生创建氛围较浓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不只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能在思想上受益匪浅。
二、立足实际,把握德育教育契机
德育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明辨是非、“三观”正确的社会所需的人才。教师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令德育教育成为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虽然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不算复杂,但不少小学生仍然会觉得比较抽象,有时难以自主理解。对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获得经验的途径,真正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以此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获得学习自信。教师在教学时,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将两者相结合,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教师只有立足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才能在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方面实现双丰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比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控教学进度,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的统计知识结构。与此同时,由于统计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有的学生并未留意,因此教师要从生活问题解决的角度,帮助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抓住德育教育契机,使得学生能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品德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学生学习完这一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巩固、查漏补缺,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做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并且从中感知合作的内涵与意义。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生活中寻找和确定自己要调查的主题、数据的来源等,做好组内的分工,以此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参与。由于作业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实践性较强,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在學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了解到,有些小组的进度较快,组员之间配合得相当默契,但有些小组的进度较慢,组员之间的配合度较低。对此,教师应抓住德育教育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使其明确自身应当怎样与人合作,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来开展合作。这样的德育环节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品德上的作业成果。
善于发现并牢牢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是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任务。而在教学时立足于实际,便是在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创造机会,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更多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当前,各种高科技逐渐运用到了教学中,而教学最根本的依据还是教材。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数学史料,也含有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教材的研究,认真地钻研、分析教材,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
比如,在教学“圆”一课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圆,并问学生知道哪些圆的知识。有的学生说:“圆有半径、直径,并且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有的学生则说:“我知道圆周率。”接着,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师利用教材,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是谁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吗?”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但也有学生说出了“祖冲之”这个名字。然后,教师便顺势给学生讲解祖冲之用木棍计算圆周率的故事,列举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并重点强调他的这个成就比国外大约早一千年。学生们听了很有感触。最后,教师以更具深度的问题点拨学生:“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呢?”学生们纷纷说出“要不轻言放弃,要有毅力、有信心”等内容。在互动之后,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以及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很有干劲。教师在教学中穿插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还利用教材有效开展了德育教育,从而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数学教材是经过多次的修改才最终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它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利用教材内容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提升自我,以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不应该通过直接的说教来开展,而应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人是教师,教师的形象、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直接且深远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我,无论是在穿着方面、表达方面还是在对待学生方面,都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让学生受到影响、熏陶[4]。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了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教师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找到相应的公式。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知道了具体的公式,但会计算的学生只占少数。于是,教师耐心地给学生进行疑难的解答,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疑惑点,认真地给学生讲解其错误点,亲自给学生进行演算,并鼓励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图形进行具体的计算。学生看了教师的示范之后,产生了学习积极性,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道理。最后,对于学生自己画、自己算的过程,教师也给予了肯定,并给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之下,激发了学习动力。教师的悉心引导、潜心教学、不吝赞美,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让学生发现了教师具备的良好品德,从而使其主动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有效互动。
德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离不开轻松的课堂氛围。倘若教师在整节课中都板着脸,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良好的品格来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五、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数学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用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积极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
比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应当认识到,混合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运用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基于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使其在自主纠错的过程中,明白如何改正错误,并学会主动反思。具体来说,教师首先给学生列出了一些习题,如32+12×3 - 23、54 - 28÷7× (12÷4)等。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做题前检查自己是否有抄写错误或者漏抄题目的情况,并提示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简便的运算方法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做到及时检查,及时对计算上的错误进行纠正,并且反思自己为什么出错,为下次计算积累经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清楚,特别要注意小数点、运算符号等。这样细致的引导,令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教师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做题、做事认真和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良好品质。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正确认识现在的教育形势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充分了解数学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现状,在具体教学中认真地进行德育教育实践。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时,教师应关注数学课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争取将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的结合作用发挥到最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让德育之花开满整个课堂。
【參考文献】
[1]陈海云.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思考[J].吉林教育,2020(34):22-23.
[2]陈忠明.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初探[J].智力,2020(34):131-132.
[3]许莲.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2(33):151-153.
[4]王维红.以“数”显思维,以“德”育品质: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的缺失问题与重构策略[J].华夏教师,202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