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如何破解“三农金融悖论”

2023-09-06 05:09:01林正陈淼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信息不对称

林正 陈淼

摘要:三农主体与金融业存在天然的相悖性: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行业特点、农村金融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优质资产等均与金融资本低风险逐利的特性冲突。因此,三农金融始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三农金融市场出现了三农与金融排斥困局、进而诱发优质金融资本逆向选择。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飞速发展,带动了三农金融的完善,长效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为破解“三农金融悖论”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数字金融 三农金融 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悖论 国内大循环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命周期视角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21BJ105);202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影响税收遵从行为微观机制的仿真模拟研究”(2023A1515012398);2023广东省社科共建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数字税竞合治理的经验研究”。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因此,二十大还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创新优化金融支持农业领域的方式手段。2022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作为单独子目。自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实现双创新突破,农村金融建设进程因此获得成功推进和拓展。202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做好 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上述文件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特性,指出其为金融资源投入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应不断改善金融资源投入的不均匀性,推动三农金融产品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能力相适应,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构建地区特色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对三农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水平。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实践落地效果还与政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金融工具未能有效适应“三农”特殊性,且在政策制定时并未高度重视各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

理论与实践表明,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导、战略规划与政策实践需要动态调整,相应的服务体系供给内容、方式和侧重点也存在明显差异(温涛、何茜,2023)。Sherryand Nicholas(2021)提出的“农村金融悖论”充分印证了我国三农金融的难点与痛点,“三农”主体的高风险性与金融的风险规避性天然相悖、“三农”主体落后的发展程度与金融天然相悖、“三农”主体的低利润与回报期长与金融的逐利性天然相悖。2016年《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发布以来,蓬勃兴起的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技术优势”将金融服务成功拓展到农村地区,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三农”的金融服务难题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王小华等,2021),为农村金融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也有助于从理论上破解“农村金融悖论”。数字金融与农村居民生活的高度融合深度渗透,可以满足那些以往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需求,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张勋等,2019)。本文首先从信息不对称视角看我国三农金融的痛难点,对“三农金融悖论”和三农金融各主体矛盾关系进行研究,并立足于数字金融分析“三农金融悖论”的破解之道。

二、三农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逆向选择问题——金融排斥难题

金融排斥分为地域排斥、价格排斥、条件排斥三类。地域排斥是指受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落后、人口密度小和农业收益低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性低,从而导致农民等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价格排斥是指弱势群体等贷款主体难以承受较高款利率而放弃享受金融服务;条件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要求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抵押担保品等,因难以达到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贷款的现象。由于缺乏抵押物资产、个人征信信息缺失、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以及居住地分散等原因,农村居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存在天然阻碍,他们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需求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黄益平等,2018)。

1.农业行业高风险特点导致地域排斥。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农产品供给弹性較小,且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仍是以户为单位,一家一户独立生产,只能跟随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而无法参与或自主定价。当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农民生产经营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由此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同时,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小规模农户生产自身条件不够先进,使得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也就更大。特别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农作物花期果期多台风、雨涝等灾害天气,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危害性。

2.农村较为落后的征信体系等各项建设引起地域排斥。首先,征信体系落后严重制约了三农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信用信息不完整,信息采集范围相对狭窄,且真实性得不到有效验证。农村征信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村人口只占25%左右,而已进行信用评定的只有约 18%。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开发及电子化建设的滞后,制约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和众多的人口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与稀少专业技术人才产生矛盾,极大地制约了农信社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征信系统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存在错位。新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受机构级别、业务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未能正常接入征信系统,长期游离于社会征信体系。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和信贷资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征信系统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但农村“三资”管理薄弱又致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举步维艰。所谓“三资”即集体资金、集体资产、集体资源,农村各项建设均与“三资”密不可分。目前,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突出问题,例如: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极不规范,经常出现违纪违规、乱作为的现象,同时财务人才的缺失使得账目登记混乱;三资监管机构缺位,监管流于形式,加上账目混乱使得“三资”监管难以进行。

3.农民的弱势地位造成价格排斥和条件排斥。农民的弱势地位在金融方面具体体现为难以提供抵押品且借贷成本高。无论是农户,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抵押担保物不足的问题,使得他们难以获取贷款。农民对自己经营的土地没有所有权,所以不能进行抵押。而城市居民贷款广泛用来抵押的“房产”在农村中也不能生效,在2016年以前,农房并不具备抵押的资格,而此后的试点中农房抵押也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同时,农村金融网点少、规模小,农民获得贷款除了支付利息的信贷成本外,还有运输费用、通勤费用等各种其他费用,导致总借贷成本较高。

(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企业风险难题

1.农业信息壁垒。征信系统的缺位造成了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环节和农户信用信息的掌握和把控能力不足,但农户所擅长的恰恰就是农业生产环节的信息。这项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上得到明显的表现,作为农业保险受益人的农民,其中多数对保险的认识不足,认为购买保险必须获得赔付,否则购买保险无异于让保险公司白赚自己的钱。这种“保险不保险”和“购险必得赔付”的心理,造成灾害发生后农民隐瞒事实或无所作为,骗保的行为较为多发。农业保险相较于其他保险项目具有特殊性,农户掌握和控制了农业的绝大多数信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农户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在金融观念落后的农民群体中,故意隐瞒、谎报案情、夸大保险事故、置换保险标、灾后不作为等欺诈骗保现象在所难免。

2.农村管理体系落后导致资金流向难以把控。金融企业很难知道资金的流向,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加上大多数农户不会使用线上金融软件,大多数为柜台办理,但是临柜人员无法严格审查贷款用途的真实性,造成部分农户乱报实际贷款用途,贷完款再贷给其他农户,形成顶名贷款的情况,无形中风险大大提高。有的借款人并没有将贷款使用在农业生产中,而是用于其他生活支出甚至个人非正常消费支出,致使贷款到期无法按时归还,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3.农民贷款过多导致金融企业风险增加。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政策的硬性要求下,不少农村金融机构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和同业竞争,在“逆向选择”的影响下,过度授信优质农户,造成“一户多贷”现象。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三农”主体的资金需求问题,但也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信贷风险大幅上升。在抵押品方面,农户并没有优质抵押品,大多将两权作为担保物抵押给金融机构。由于银行作为贷出资金的一方并没有处置两权的能力,即使具备也会增加大量的附加成本,例如管理和变现的成本等。因此,这类抵押物对银行来说价值十分有限,对银行来说更像是一种负债。农民金融知识的缺乏,加之土地和宅基地对农民来说是关乎性命、生活的必需品,导致农民在农产品销售失败后,两权抵押容易出现违约情况。农民违约行为无法得到相应处理,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也没有得到有效建立,农民在两权抵押后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一旦做不好违约追究工作,极易造成影响社会安定的局面。

三、数字金融破解“三农金融悖论”

(一)数字金融从理论端破解“三农金融悖论”

传统的三农金融服务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无法有效推进,导致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三农”金融发展的巨大痛点。这就需要依靠数字金融,以克服长期以来“三农”金融服务中面临的缺乏标准抵押物的“痛点”与信息不对称的“堵点”,进而突破物理网点和人工成本的束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受众范围,解决长尾人群缺乏金融服务的困境,为乡村发展寻找内生动力并提供发展新动能(王小华等,2022)。

1.数字金融破解地域排斥。数字金融打破了地理限制,突破了以往物理网点对金融服务的约束,仅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网页等互联网平台便可完成金融业务。由于农业金融缺口和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极大,数字金融的迅猛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帮助更多农村居民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有效降低了三农金融排斥。

2.数字金融破解价格排斥。数字金融极大地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数字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一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线下网点和工作人员,突破了金融服务的成本约束。基于互联网直接将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连接起来,大幅缩小搜寻匹配成本。

3.数字金融破解条件排斥。一方面,数字金融可以针对三农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涉及相应的金融服务與产品,进而降低准入门槛、提高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减少因抵押品问题带来的“申请难”问题,推动普惠性金融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拓宽了三农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诸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互联网借贷的受众越来越广,只需申请者信用良好、无不良记录,即可轻松获取小额借贷,解决了农村居民“无信心申贷”的难题。

4.数字金融打破三农金融信息壁垒。数字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加精准地刻画用户画像并对其信贷风险进行精确评估,增强风控能力,降低潜在信用风险。同时,依托物联网技术,金融企业能准确评估农业受灾面积,远程实时监控农产品种植相关情况。相应地,农户也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更便捷地获得准确度和透明度更高的金融信息,了解金融行业运行原理等,减少农村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二)数字金融从实践端破解“三农金融悖论”

数字金融为传统金融改革带来了无限可能。显而易见的便是“农业保险+科技溯源”“互联网+信贷”等一系列单独类型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例如,邮储银行惠州分行推出的“农担贷”信贷服务。通过数字技术,龙门县支行得以开展春耕信贷需求大摸排,并从中了解到顺喜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于设备更新和扩建厂房等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收集资料。据了解,该公司集种植、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是惠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有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超1000亩,订单合作基地约5000亩,每年产量约6000吨。本应可以较低难度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反而很难获得合适的贷款金额。邮储银行惠州市分行,依靠数字技术实现了快受理、快调查、快审查、快发放,最终以最低的担保费率和贷款利率为该公司发放了217万元无抵押农担贷款。

不仅仅是龙头企业,农户个人也可成功申请无抵押贷款。受高温久旱影响,2021年镇隆荔枝相比去年减产三成,为了保住荔枝树,农户必须再花一笔资金去购买和安装灌溉设备。但荔枝季节性较强,成熟期仅一个多月,保鲜期仅约5天。果农往往需要先投入资金去购买化肥、支付工人工资等,因此这个时期资金经常青黄不接。农业银行广东分行积极对接并主动服务荔枝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动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数字金融技术,农行了解不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需求缺口,并为其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依托村委会建档推荐和线上自动审批,在农行内部完成贷款决策流程后,农户在掌上银行上就能申请到无抵押贷款。

除了上述的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创新外,多种金融服务联动创新发展才是数字金融的“重头戏”。例如,“保险+信贷”模式通过保单数据构建信贷模型、保额测算授信额度,探索推广纯信用、全线上的信贷支农惠农模式。换句话说,农业从事者可以通过低成本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很多农业从事者对发展充满信心,但前期的大额投资往往成了阻碍,所以开展“险贷直通车”的创新服务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驱动力,有助于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次,从金融企业角度,“三农”金融的风险也能通过此模式进行分散。农业保险通过转移农户面临的损失风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信贷通过政府优惠贷款利率政策,为农户提供生产资金,提高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便利性,不断推动改进农业生产规模和集约化水平。做好两类金融工具的打包组合与风险管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对于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惠州市仲恺TCL智融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于2022年7月在惠州落地首单“惠农贷”产品。通过保险公司的增信授信,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放出低息、免抵押的农业生产经营贷款。作为数字金融产品,该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可覆盖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满足农户多样化生产经营需求。同时,该款产品最长期限可达12个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资金占用,使农户可将更多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产促收。不仅无需抵押,且可线上申请、极速放款、用款便捷,最高可贷100万元,降低贷款门槛,有效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难题。

无独有偶,“保险+期货”近年来不但为广大农业经营者所接受,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保险+期货”主要涉及投保主体、保险公司、期货经营机构三个主体。农业经营者或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保险产品,将价格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向期货经营机构购买期权转移风险,期货经营机构在期货市场上进行风险对冲操作,将风险转移至期货投机者。项目到期后,若价格对投保主体不利,投保主体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向投保主体赔偿损失,同时执行场外期权合约,获得期货经营机构支付的期权结算金额,期货经营机构平仓了结,最终实现风险分散、各方收益的闭环。因此,“保险+期货”模式,成功分散了“三农”金融面临的高风险,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金融的金融排斥问题,使金融业能进入、敢进入、想进入“三农”金融市场。

从金融企业角度上看,金融企业能突破空间限制,第一时间发现客户、链接需求,而三农主体正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因此地域排斥得以破解;同时,金融企业能通过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迅速展开各项调查,评估金融风险,打破农业信息壁垒,降低道德风险。从三农主体的角度上看,金融企业通过数字金融的评估后,能为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还能与其他金融行业互动以降低三农风险,破除了条件排斥;而数字金融依靠方便快捷的操作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加之其有效破除道德风险问题,使三农主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定量的资金和金融服务,破解了价格歧视;而诸如“保险+信贷”“保险+期货”等联动产品甚至能从源头分散三农金融风险,从而破解“三农金融悖论”。

参考文献:

[1]温涛,何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逻辑转换、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3,457(01):93-114.

[2]Sherry, T. K., and L. Nicholas, 2021,“Digitally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Fintech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57(10): 1739-1754

[3]王小华,马小珂,何茜.数字金融使用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动力全面释放了吗?[J].中国农村经济,2022,455(11):21-39.

[4]张勋,万广華,吴海涛.缩小数字鸿沟: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21,308(08):35-51+204-205.

[5]黄益平,王敏,傅秋子等.以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策略重构中国的农村金融[J].国际经济评论,2018,135(03):106-124+7.

[6]王小华,马小珂,何茜.数字金融使用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动力全面释放了吗?[J].中国农村经济,2022,455(11):21-39.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信息不对称
数字金融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析我国数字金融的法律管理
理论观察(2019年3期)2019-05-15 11:09:28
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
西部金融(2018年5期)2018-10-18 12:11:50
区块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
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场现代化(2018年8期)2018-06-21 11:32:10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时代金融(2018年5期)2018-03-23 06:49:58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01:56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27:50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45:38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建材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