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升初中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关键阶段。部分学生在刚升入初中的时候不适应,导致后续的学习效率较低。要改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做好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各方面之间的衔接工作。文章将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浅析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关键词】衔接;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黄萍(1976—),女,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两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学习小学数学,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初中数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因此,这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有限,或因工作太忙,无心无力关注正处于升学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迎接新阶段的学习。
一、做好教学方面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知识和概念相对来说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即使是稍难的知识,学生反复练习也能够基本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更大,且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尤其容易出现一节课跟不上,后面的课都跟不上的现象。
教师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在初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耐心指导学生,加强中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小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向上延伸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數学的内容[1]。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与负数”为例,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简单接触过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印象,而七年级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知识重难点是要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要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要掌握整数与分数的分类。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负数,如“零下10℃”可以表示为“-10℃”,让学生明白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是在小学数学的知识基础上拓展与延伸的。其次,笔者在课堂上讲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与读法,并引导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次,笔者组织学生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向北走10km记作+10km,那么向南走10km就可以记作-10km。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分类,出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把所有数字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中(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正数集合、负数集合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分类思想,拓展对数的认知。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相对来说难度较小,是小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在开展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需要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做好升学过渡,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进入初中之后,是否能够快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分别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特点。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慢、讲得细、讲的练习多;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知识点更多,因此教师更偏向于精讲少练。针对这种差异,笔者建议七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摆脱小学数学的思维定式,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的学习中来。具体来说,教师要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同时还要注重兴趣的调动,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为例,这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开展这节课的教学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往往习惯于用算数法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便性和重要性,笔者创新教学方法。首先,笔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提出问题:“如果比一个数的5倍小2的数是88,那么这个数是多少?”其次,笔者让学生用算式法来求这个数,此时学生需要根据题目来倒推计算:(88+2)÷5=18。再次,笔者组织学生用设未知数的方式来解题:设这个数为x,可列方程5x-2=88,解得x=18。最后,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算术法需要倒推,不易思考,而方程法却能够化难为易,让解题思路更顺畅。由此笔者向学生强调了方程思想的重要性,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研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常用步骤,再带领学生练习和适应方程思想。
教学方法成千上万,只有适合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才是值得教师推广和应用的方法。初一阶段正是学生适应初中生活的过渡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选好方法开展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二、做好师生互动的衔接
(一)注重师生互动
小学阶段教师更多时候像一个陪伴者,陪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上课时耐心地教,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入初中阶段,学业变得紧张,教师讲课的速度加快,通常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对此,部分学生不太适应,觉得小学的教师更加亲切,初中的教师更加严肃。
基于这种情况,作为初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工作。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更加关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适当地指导学生;在生活方面,教师要充分关心学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3]。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为例,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不理解100t+252t为什么等于352t。经过与学生交流,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一方面,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运用不灵活;另一方面,学生对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不够透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笔者用小学阶段对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和用字母表示数这两部分知识的基础巩固好。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适当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上完新课后,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强化,学生把小学的基础补了上来,同时也掌握了整式加减的知识。
初一阶段是学生需要快速适应初中学习与生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更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尽可能打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注重科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初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评价方面的衔接。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夸奖为主,通常会大力肯定学生的优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进入初中之后,教师的评价方式需要科学地转变。初中阶段学科多、知识杂,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学业方面的压力,教师除了要适当鼓励学生,还要改进结果性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并给出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可行性建议。
以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是重点内容。首先,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解方程,如何判别关于x的方程kx2-6x+1=0的根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会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不考虑k的分类情况。其次,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这时,学生意识到了错误,进而重新审题,对k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再次,当部分学生写出新的答案之后,笔者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向学生强调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意思,全面地考虑问题,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最后,为促进学生理解,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变式:若方程kx2+x-1=0有两个实数根,求k的值,以此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中的哪一个环节,教学活动都应是双边互动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师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态度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规避错误。
三、做好学生学习的衔接
(一)衔接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在学生的哪一个学习阶段,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会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课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验算的习惯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觉养成这些习惯,部分学生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监督。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内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4]。
以蘇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将习惯内化成自觉性行为时,并不是直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是用语言进行一定的暗示。在课堂开端,笔者告诉学生:“请大家认真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这时候学生自然会阅读课本的内容,同时会标记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在新课讲授环节,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如何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里笔者重点提到了合作,目的是让学生在笔者的语言引导下,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探究,利用列表尝试法来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探究是一种习惯,学生养成习惯后,在遇到新的知识时就会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农村的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在习惯方面也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良好的习惯能够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习惯的衔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衔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很优秀,但进入初中之后,成绩反而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平稳过渡。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学生能力的快速发展阶段。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形成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为例,在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时,笔者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来探索新的知识。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把直尺和一个三角板,并提出问题:“怎样用一把直尺和一个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呢?”其次,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先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然后将三角板的一边与直线重合放置,用直尺紧贴三角板的另一边,贴着直尺移动三角板,固定之后画出另一条线。再次,笔者组织学生仔细回想画平行线的过程,并且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所画的角1和角2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总结判断两直线平行的第一个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学生经历探究直线平行判定方法的过程,能够促进领悟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
初中正是学生发展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平稳过渡。此外,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轻松适应初中的学习。
结语
对于农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刚刚步入初中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迷茫和不适应。作为教师,应当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从多个角度研究学生与了解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华阳.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点之一[J].考试周刊,2018(59):89.
[2]雷光舜.做好衔接打基础 立足发展抓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探究[J].甘肃教育,2020(19):128.
[3]田翠萍.刍议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解决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12):53.
[4]杨玥.基于数学能力发展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教师博览,2021(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