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三中学 赵庆峰
2021 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继出台。 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变得尤为迫切,这要求家校双方加强合作,在提高各自教育水平的同时实现家校共育,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我校着手设计了一个“家校共育”的课题,第一步就是摸清每个家庭的情况。 虽说信息时代问卷星、微信、电话都比较方便,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利用全校教师力量,进行了一次“百师访千家”的传统家访活动。
在“家校共育”课题组的领导下,学校德育处统筹协调这次活动,要求在开学前后一个月完成。 根据学校师生的家庭住址和学生所在的年级,学校给每位教师分配10—12 名学生的家访任务。 家访前,课题组编制了 《家访活动指南》, 包括家访时间、学生家庭住址、家访要点、家访路线、家访记录单的填写等内容,还对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学会找准观察点,捕捉有效信息。 每位教师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访项目外, 还要跟踪家访效果。 家访结束后,填写家访记录单时,教师必须写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八必访”要求,即单亲学生必访,生活困难学生必访,病残学生必访,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必访,思想、学业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必访,留守儿童必访,学困生必访,外来务工家庭学生必访。“八必访”的确立,增强了家访的针对性,真正了解了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全体教师都完成家访任务后,课题组根据家访报告归纳整理,分析其中的共性问题,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是脱节的,缺乏必要的融合。 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模糊; 一些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也是空洞说教多,具体指导少; 还有一些家长漠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到位。
我们分年级将这些问题分类,逐一设计解决方案,通过班主任去具体解决每个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 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
家校共育中的共性问题比较好解决,对于第一轮家访中发现的一些 “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学校将他们一对一“承包”给教师,统一建立班级“问题学生”档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制订详细的帮扶周计划、月计划、期计划及年度计划。 帮扶教师通过电话访、家访、座谈、交流打卡等形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帮扶转化。 建立帮扶台账,记录下每一次帮扶过程及学生的细微变化,让学生的进步能够看得见。
“问题学生” 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要求帮扶教师“反复抓,抓反复”,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汇报帮扶情况、检查帮扶台账来促进帮扶工作的常态化、 有效化。“问题学生” 的转化工作也成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 “问题学生”的名单每学期更换一次。 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和课题组组织优质力量组建帮扶小组,集中智慧精确“诊断”,因人而异,精准施策,用最大的耐心和负责任的举动实施救助,最终实现“转化一个,挽救一家”。 学校还建立了普通教师“一对一”、党员教师“一对二”的结对帮扶制度,加大对留守儿童,尤其是“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子女的关爱力度。
在经过了“百师访千家”后,学校根据家长的需要更新了家长学校课程的设置,又增加了“互联网+”的内容,创建了家长社团、 设置了家校共育主题活动等项目,家校共育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家校共育工作,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积极地建言献策。 在落实传统的家访形式下, 课题组又创新了家访形式,同班同学以组为单位由家长带着学生互访。在活动前,要求每个家访活动小组明确家访主题,确定家访内容,制定家访路线,安排活动分工,撰写家访总结,制作家访美篇。 活动结束后进行评比,比一比哪个小组创意巧、收获大。
参加互访实验后的家长和学生都感觉收获很大。 学生和家长分别从同龄人那里受到启发,书房的布置、才艺的展示、待人的礼节、地图应用和绘制等,尤其是这类活动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
从学生提交的家访报告中我们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作用,学生客观地总结家访的收获与建议,大多数家长非常支持这样的家访活动,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了,家长如何开展高质量陪伴也被提上研究日程。 我校“家校共育”课题组与时俱进开展了研究, 尤其是重拾传统的家访,开展“百师进千家”家访活动,精准施策,帮扶“问题学生”,又创新家访的新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和家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家庭和学校建立平等沟通的双向合作机制,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