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在课堂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活动单”的引入,借助于课堂活动,契合学生的心智需要,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1]那么,“活动单”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设计?对于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把握鲜活性、创新性、延伸性,教师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组织好课堂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爱学、乐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活动单”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等基础条件预设的学习任务单。对学生而言,它是开展学习活动时的路线图,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而正因“活动单”有此特点,所以它能被运用到课前预习环节,提高课前预习环节的目的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成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完成预习作业时,也常常是以敷衍的态度完成的。而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佳,使得学生难以跟上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的进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即便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对预习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实际上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预习活动。在预习时,往往只关注到字词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控等比较基础的内容,并未尝试对课文开展延伸学习,进而导致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存在蜻蜓点水的问题,预习环节的学习效果聊胜于无。但如果教师将“活动单”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借助“活动单”帮助学生把握预习方向,并完成预习任务,就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所收获。通过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教师也能促使课堂教学内容与预习内容相互呼应,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活动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清晰性,使教师所做的一切教学活动均以更具条理的方式展现出来。“活动单”本身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准定位,并且确认自己在一堂课上的具体教学安排。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课程安排,而这就会导致他们在讲课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无法把握学习的重难点、课程的紧凑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难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还会导致教师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落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难以准确把握教师安排的重难点,甚至难以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如果教师借助“活动单”开展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使学生了解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及重难点,还能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有条理。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活动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明晰性,使学生与教师均可精准把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进而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采用“活动单”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进而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创设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重要核心,但是部分教师在真正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时经常会忽视这一点,进而导致教师的教学策略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能会盲目选择自己更熟悉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只顾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再如,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对教学策略的了解不深,而又未在课前进行详细梳理,导致教师所选取的教学策略可能并不适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一定的阻碍。倘若将“活动单”教学策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为教师创造出适当的条件,帮助教师分析自己当前的教学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总之,将“活动单”这一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快速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活动单”的设计,关键在于设置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课堂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结合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自然学习主动性会更强,教学成效也势必会更显著。[2]结合学情、教情,应选择怎样的课堂活动?笔者认为,课堂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倡导活动的多元性,便于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语文学科能力。例如在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时,该文主要是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成功,包含了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的苦战与付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从课文阅读中,让学生认识中国的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航天工程背后无数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在布置“活动单”时,先在课前布置与中国航天相关的搜集信息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去查找相关资料,认识中国航天工程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资料内容上,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信息等,并让学生将这些信息利用班级群进行群发分享。课前活动的设计,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特别是在搜集信息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都能从繁杂的信息资料中找到很多与“神舟五号”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为增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找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图片、“神五”发射的视频、中国航天人的感人故事等资料。“活动单”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得以激活,自主查阅、收集信息,并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活动单”的设计,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活动形式。不同教学内容,在课堂“活动单”组织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灵活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如课堂讨论、课堂游戏、课堂辩论、课堂竞赛、课堂诵读、读写衔接等活动,便于学生快速参与其中。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根据需要,设置动态的活动,如运用信息手段开展主题调查活动,引入课下观察实验活动在课堂上展开对比阅读活动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在学习《绿》时,该文以诗歌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绿”,通过对“绿”的赞美,表达对春天的讴歌。学习该文,课堂上可设置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同桌互读、小组共读、组间竞读等,还可以引入多媒体开展配乐朗读活动。借助阅读活动,让学生能熟练背诵该诗,从中体会诗歌语言的写作特点。接下来再设置课下活动,以“发现校园”为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间去观察校园,并用诗歌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观察内容,抒发自己对校园的理解与感悟。很多学生纷纷走向校园,去实地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有的学生观察操场上不同学生的活动身影;有学生用深情的语言,描写美丽的校园风光。再次回到课堂,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分享,指导学生对所描绘的场景、植物进行细致、重点描绘,并将自己的诗歌语言进行美化与升华。学生的小诗得以成功创作,有的学生这样描写晨光下的校园:“一抹朝霞,印在宁静的校园。像娇羞的新娘,开在枝头的花朵,等候春光的抚慰。远处的花圃,各色的鲜花,争奇斗艳,让晨光下的校园,热闹起来……”由此,课上课下,借助活动任务有机衔接起来。学生在此类活动中,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单”的设计,要落实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之中。小学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为学生打造宽松、多样、趣味、开放的空间,便于学生从活动体验中拓宽视野,涉猎更广更深的知识。[3]语文学科知识性、实践性均较强,对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师要做好引领,突出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互助,让学生能从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白鹅》时,该文所在单元主要是围绕“动物”展开,通过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动物,让学生了解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感受动物的可爱与可敬。《白鹅》一文,语言极富情趣。在作者的笔下,白鹅俨然变得很高傲,同时也是人类忠诚、可爱的朋友。从文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欣赏,最初表现为“高傲的动物”,其叫声、步态、吃相,既有趣又可笑。在课堂活动组织中,可结合阅读任务,引入“诵读+造型”活动。通过诵读课文,从朗读中深入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白鹅的描写,并指导学生找出表达白鹅个性的句段。然后,在“造型”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笔来描绘白鹅的特征。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将描写白鹅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动态的造型画面。这一创意设计活动,学生的热情很高,教师可结合学情,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确定最具创意的造型画面,并由学生动手画出来。教师作为活动引导者,对学生的设计想法进行聆听、观察、启发与引领,确保各项创作活动有序推进。最后,对各组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并请学生阐述“造型”画作的特点,展现白鹅特征,对不同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并评选出最具创意的作品。利用集体小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共同商讨创作主题,每个小组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进而确保整个课堂活动目标的高效达成。
在语文“活动单”设计中,活动的内容并非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延伸至课外。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任务时,要有拓展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结合课程需要由课内延伸课外,由读延伸到写,由线上延伸到线下,打造立体化的活动环境,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获得。[4]课堂“活动单”的设计要便于操作与实施,要能抓住学生的自主意识,快速展开实践体验。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整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提升活动教学成效。在学习《囊萤夜读》时,该文属于小古文,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要求较高。文言语法的学习,需要明晰文言字词的内涵。在该文中,“囊萤”就是用袋子装着萤火虫,“囊”在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袋子装”;“练囊”,即用白色绢子做的袋子,“练”字指白绢,也是“名词动用”,意为“用白绢做”。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小古文学习常见问题,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注释,提前扫清阅读障碍,能够独立完成译文任务。接着,在课下活动任务设计中,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整理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既可询问家长,又可查阅资料,并将搜集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课下活动与课堂的衔接,学生可以找父辈讲故事,也可上网自主查询相关读书故事,自己动手整理成调查报告,在第二次课堂上分享学生的调查内容,并引入自评、互评活动,让学生从调查任务中增强动手能力,同时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总之,“活动单”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活动、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语文学习探究活动中。借助于“活动单”,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不同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练的真切体验,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深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焕发了课堂蓬勃的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