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湖北省中小学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里提出:美术课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在之前提出的美术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四大特征的基础上,《新课标》又增加了审美性原则和全体性原则。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围绕此标准展开教学,以突出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同时,通过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最大化。
美术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有欣赏价值的经典审美资料,在美术教学的始终贯穿审美性原则。在小学美术的四个板块中,“欣赏评述”这一领域最能体现此价值。
名画欣赏是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在每一节常规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都会介绍一幅名家大作,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现如今,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化学校必备的教学设施。在美术课堂中,可以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图片赏析。
修拉的点彩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与他以往的绘画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布满了未经调和的密密麻麻与不规则排列的圆点。艺术家刻意使用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补色等,使之重叠、堆积,给予欣赏者鲜艳和饱满的观赏感受。[1]引导学生赏析这幅作品时,首先要学生整体性地去观赏,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由于清晰度受限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然后,老师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功能让学生对画面的细节进行观察,学生发现了这幅画原来是由无数的点所组成。还有学生想仔细看看画面人物的五官,则可以利用聚光灯工具进行局部重点观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
单纯欣赏名画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那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名画“动”起来,将静态的大师作品“激活”成动态的作品。以人美版教材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在制作动画时,首先要把原画拷贝在Photoshop 软件中,用鼠标将画面中的人物、船只、车辆等全部用抠图工具拷贝下来,那么抠图完成之后,整个《清明上河图》变成一幅只有风景的画面。其次用动画工具画面上标注相应的经纬线,把所要运动的物体标上特有的编号,按照所预设的方向将人物和动物做成平面移动的图层,根据画面调整成和谐的动态图。最后,运用计算机三维动画进行制作和转场渲染。
美术是视觉艺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的视觉体验也是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在小学生中的兴起,更是映射了学生群体对“视觉”文化的需求。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还易于引发沉迷,让美术课堂“视觉化”,让学生沉迷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相关素材内容通过数据链接传输共享到每一台平板电脑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里提到,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攫取知识,这种建构的过程是不能被他人所替代的。[2]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可以自己搜索想要观察的图片,自我选择想欣赏的内容,伴随着图像、视频、音乐、游戏的操作,学生主动性就更强了,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更深刻了。
以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飞天》为例,教师可以把相关“飞天”壁画的图片资料传输到不同的平板里,学生在了解到古代壁画的美学内涵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平板电脑“进入”到不同的洞穴去探索“飞天”的秘密,小组谈论交流所观察到的线条色彩的美感,丰富视觉经验,逐步领会不同的视觉语言,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平板电脑的应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媒体素材,还能存储更多、更新与更广的数字资源。
VR 即虚拟现实技术,其特点是模拟现实世界,营造出高度的沉浸感和直观性。将其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上,不仅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而且让儿童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场景。
告别传统课堂,美术馆教育对于学生的感官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将所有的艺术展品陈列在一个模拟的美术馆中,点击前往就能全视觉接触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自由穿越无限扩展的美术馆空间,通过点击想去的区域,对作品进行鉴赏,通过放大和缩小观看展品细节,同时下载VR 链接中的图片,还可以进行实时共享,积极地参加美术欣赏活动。现在很多绘画比赛也用VR 方式进行表彰和展览。学生在网络上提交自己的电子作品,获奖后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VR 美术馆中倍感自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是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能原封不动、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现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真实感受来增强记忆感受,主动去获取知识、积累感官的经验。[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术学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一堂优质的美术课,应该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三维目标观里,知识与技能也是排在首位的要求。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直接经验。
美术教材中,每一节课都有侧重的知识点,美术作品又需要完整性。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学生一节课画不完,实践性欠缺。那么,可以通过手绘板绘画来解决这一难题。
以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物与环境》为例,本课的重难点是利用想象、用添画的方式将人物与背景有机结合,强调作品的完整性。一节课中,老师授课十五分钟,学生利用剩下的二十五分钟用纸笔绘画的方式呈现人物与背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就可以用手绘板很好地辅助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电子绘画板上运用书本中提供的人物图片素材,利用软件中自带的复制图层、拖拽缩放图层功能将人物直接拷贝到作品中,再用相应的笔刷功能通过想象添画出背景。软件中有马克笔、水彩笔等近10 种绘画工具可供学生选择,学生用电子绘图板感受不同的绘画机理。
美术课程强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电脑绘画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中学”,两个学科的交叉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和本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交流后,笔者选择了更适合学生展开创作的“金山画王”进行电脑绘画教学。相较于传统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的优势在于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图层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用手绘板实践和学习其他绘图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电脑机房开展美术课可以侧重于“设计· 应用”这一板块,运用软件中的复制、旋转、对称等功能设计图案,了解课程结构中这个领域所要求的“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其独具的上通古今、横贯中外的优势,在美术课程中深入学习我国优秀的美术文化,发挥美术的美育功能,与此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和编辑,以视频的形式直观呈现在课堂上的课程。通过微课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体现课程的人文性。
以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汉字的联想》为例,本课需要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演变过程,如古代象形文字,篆、隶、行、草、楷碑碣石刻、画像石刻等,使学生对汉字产生联想,然后通过中国画的形式进行大胆的创作。但是这些古代碑刻汉字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对此内容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对其中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摘录,选择一些高清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在网络资源上下载一些汉字演变的动画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对其进行内容的解说。
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学校可以开通美术群体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扩大美术的辐射面。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采用图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推广,负责美术群体公众号编辑管理的教师也可以按照预定的时间段进行精选内容推送,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板块,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故事、国外名家大作、学生优秀作品、现代美术、手工制作、美育学堂、美术课程回顾等几个板块。学生家长按照孩子的需求进行关注订阅。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理解美术学科的多样性。[4]
美术学习能愉悦人的精神。“情”因此所起,从而其中“趣”与之相生。雷诺兹曾说:“艺术的目的,即是否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因此,美育应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创设欢快的情境,寓教于乐,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5]
音乐和视频的使用,不仅可以烘托愉悦的课堂气氛,还可以深化重难点,创设相应的情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生成。以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恐龙世界》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恐龙,了解恐龙生活的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运用绘画、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恐龙。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前想好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走进恐龙世界。所以在课程导入的阶段,可以准备一段恐龙的音频,播放音频后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让其回答出正确答案,再用视频呈现恐龙生活的时代场景,让学生能直观了解和认识恐龙。
PowerPoint 以及现在使用较多的WPS 里面都有一些精美的动画模板可供使用,如嵌套Flash动画,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放映动画来制作展示一些特有内容和效果。以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变垃圾为宝》为例,上课一开始,展示一个造型精美的机器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笔者感受到学生的兴趣后,把握课堂的节奏问学生:“大家猜一猜,这个炫酷的机器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开始小声交流。停顿五秒之后,点击鼠标,PPT“飞”进来一些废旧的快递盒、光盘、水管等生活垃圾。学生面带疑惑的眼神盯着这些“垃圾”,笔者揭开谜底,原来机器人就是由这些平时被我们丢弃的废弃物所组成。
综上所述,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美术课堂可以更加高效。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加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助力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