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与符号消费:民生新闻的符号构建研究
——以《1818 黄金眼》为例

2023-09-06 05:16张盛颖
视听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议题民生符号

张盛颖

一、研究缘起

(一)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破圈”传播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诞生之初就以其平民化、亲近性给观众留下了“为百姓说话”的深刻印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受众减少、内容固化等困境,因此,民生新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破圈”传播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818 黄金眼》是浙江卫视民生休闲频道于2004 年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在民生新闻节目普遍消沉的大背景下,该档节目却做到了逆势出圈,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民生节目,其受众也由浙江本地辐射到了全国。作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民生节目,《1818 黄金眼》曾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在B 站上众多博主对该新闻节目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其中《1818 黄金眼名场面大赏,我的爆笑源泉!》播放量达到142.8 万,评论互动量达到5940 条。另外节目组还与B 站官方合作,推出了《bilibili@ 黄金眼》,评分达到9.8 分。《1818 黄金眼》通过在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互动,成了年轻人口中的“下饭神闻”,成功实现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破圈”传播。在此背景下,学界对其进行了系列研究,然而研究视角多集中在节目的转型上,较为局限。纵观该节目的“出圈”,符号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拟从符号消费的角度对该档节目的符号构建进行探讨,以期扩大对民生新闻议题的研究视阈。

(二)社交媒体对符号消费的助推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过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消费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物质的消费转变成为精神的消费,消费者希望通过精神类的情感消费来获得有趣的情感价值体验。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符号消费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新闻生产由最初的单向度逐渐变成受众与新闻机构的双向生产,在此过程中,“受众是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是传播者(编码者)也是接收者(解码者)”[2],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受众得以实现情感共鸣。

《1818 黄金眼》这档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一种媒介文化的商品,以选题的独特性及内容的趣味性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在消费社会,民生新闻的生产在社交媒体平台中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对节目内容、影像及人物进行编码,完成节目符号的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1818 黄金眼》的符号构建

受众对于新闻产品的符号消费基于新闻机构以及受众自身对于新闻的符号生产及构建。对于《1818黄金眼》这档节目而言,通过对新闻内容进行编码达成了个性化议题的符号构建,通过对新闻的影像进行编码,达成了媒体奇观的视听符号构建,最后通过对新闻记者以及新闻人物的编码,达成了标签化的形象符号构建。在对内容、影像以及人物的三重编码下,受众与新闻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实现了受众对新闻内容、新闻人物、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情感共鸣。

(一)内容编码:接近性与个性化议题的符号构建

对于民生新闻节目而言,接近性是受众在节目观看过程中的原生动力之一,能够使受众获得观看节目的意义。同时,接近性也是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之一,《1818 黄金眼》以其议题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高度接近性与受众之间搭建起交流桥梁,使得受众在与议题的互动中获得共鸣。例如被网友称为经典维权案例的“主管遭遇辞退三步曲,步步都有录音”新闻事件,在该新闻中,吴女士所在的公司为了避免给予补偿,采用三步曲逼其主动离职,而吴女士通过保留的证据让公司被步步“打脸”。在B 站中该条新闻的播放量达到152.1 万,评论数达8546 条,“这套路太熟悉了,之前也经历过”“这种有理有据有准备的维权,文明又有效,还解气,看得真舒服”“学到了,无论男女老少还是正在求职或是刚开始工作的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大量受众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在互动中实现了议题内容的符号构建。在《1818黄金眼》节目中,通过对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新闻内容进行编码,达成了接近性的符号构建。

此外,个性化议题的构建也是该节目的“出圈”要素之一。当下,相比具有严肃话题性的硬新闻而言,更具趣味性的软新闻受到了年轻受众的追捧,“下饭神闻”成了众多受众对该节目的昵称,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通过节目组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的二次创作实现了节目个性化议题的符号构建。首先,在节目编辑人员的安排下,每期节目在新浪微博、B 站、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时都会通过一句话的话题形式,对新闻事件的议题进行编码,便于快速了解整个新闻事件,也通过话题的形式使节目得到了更多的传播和讨论。例如“女友变姑妈”“新郎婚检显示为女性”“学习机器人二蛋不智能”“充值给介绍女朋友,几个月过去了却还是单身”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内容,这些普通而又生动的新闻人物形象使得年轻受众了解到社会中人们的完整生活和真实体验,在这些话题下受众可以进行自主讨论,新闻内容被不断编码。通过节目运营部门的议题设置+受众的话题讨论互动完成了对个性化议题的符号构建。另外,受众对节目内容的二次创作也是重要的个性化议题符号构建之一。在B 站中对该档节目进行搜索,有大量的UP 主对具有趣味性的节目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1818 黄金眼》名场面大赏,我的爆笑源泉!”“我的下饭神闻”等等内容层出不穷,除了UGC(受众生产的原创内容)外,《1818黄金眼》还与B 站官方在2019 年共同创办了《bilibili@黄金眼》节目,截至目前该节目总播放量为2820.7 万,弹幕总数7.3 万。在官方账号的背书下,通过截取受众脑洞大开的解读制作成为新闻衍生节目,让这种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民生新闻相结合碰撞出了趣味性的火花,“无中生友”“托尼老师”等内容的编码使得节目的个性化议题符号得到构建。

总体而言,《1818 黄金眼》通过对新闻人物故事及其对所经历事件的具象化描述,使得新闻内容被赋予内涵,在对议题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新闻事件不再只是原本的新闻事件,在节目的议题设置下,成为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可能会经历的议题符号,并在话题互动中得以加强,超越了新闻内容本身的符号含义,为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些接近性和个性化议题符号的构建,带给受众高度一致的相关性和趣味性体验,达成了民生新闻一切为了百姓发声的节目立意,同时也为节目积累了大量忠实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二次传播。

(二)影像编码:媒体奇观的视听符号构建

在消费社会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助推了消费主义意识,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民生新闻,其制作在新媒体时代也以消费为目的进行符号的生产与构建。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民生新闻的播出平台由传统的电视端转向社交媒体端,B 站、微博、抖音等为民生新闻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媒体奇观是由凯尔纳提出的,指“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3]。具体到民生新闻而言,在形成景观的过程中,受众脱离了新闻本身的情境,转而用好奇、娱乐的视角去关注本身的新闻事件。

首先,《1818 黄金眼》通过诙谐、有趣、颜值的视觉体验获取了大批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年轻受众,给其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发际线小吴以其诙谐的形象成功出圈,被浴室门割破了手的小张以其高颜值收获了大量粉丝等,这样具有趣味性的媒体奇观给受众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打破了过去人们对于新闻具有的严肃性刻板印象,丰富了新闻五要素中的趣味性,有料、有趣为受众提供了娱乐性的情感体验。同时,受众自身以及《1818 黄金眼》与B 站合作制作的《bilibili@黄金眼》再次将节目已有的影像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创意丰富的奇观化想象达成观众的审美‘震惊’与‘视觉奇观’的需求满足”[4]。而这些影像也在受众创作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了视听符号的二次构建。

其次,“冲突”也是《1818 黄金眼》中较为突出的视听符号。作为一档民生节目,消费投诉类维权是《1818 黄金眼》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天315”一直是节目的口号和实际行动,“专业灵魂拷问18 年,坚持为百姓发声”也成了节目的立身之本。在维权中,无论是新闻现场还是采访过程中都免不了出现一些冲突画面,而这些冲突所营造的媒体奇观切中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例如面对消费者的投诉,餐厅老板直接把新闻当事人和记者关在餐馆中,老板对新闻当事人的推搡和威胁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之感。再如被公司逼迫离职的吴女士与人事经理对峙时,直接播放出自己和其对话的录音,摄像镜头一直对着该经理,其“坐立难安、目光呆滞”的画面被网友戏称“经典灵魂特写”“这个摄像头很有灵性”。此外,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受众的二次创作将这些冲突戏剧化,这种多平台的“矩阵式传播使得‘媒体奇观’不断被放大,符号的表意也不断被强化”[5]。

由此可见,《1818 黄金眼》通过诙谐、有趣、颜值、冲突等生动的影像构建出一个个媒体奇观,这些媒体奇观在受众的互动与传播下完成了对节目视听符号的构建,同时受众也在一系列的视觉符号的感官体验中获得了娱乐化、趣味性的情感体验并不断进行着符号消费,通过评论、转发、二次创作等,与新闻内容达成情感共鸣。

(三)人物编码:标签化的形象符号构建

《1818 黄金眼》作为一档民生节目,为百姓发声是其使命所在,与此同时,节目中的记者形象以及新闻人物也成了节目展现世间生活百态和为民发声的核心要素。在节目中,新闻记者与新闻人物不再简单地代表着“自己”,而是在节目的过程中被符号化之后的人物形象。例如“灵魂拷问”卢记者、发际线小吴、会念诗的相亲吴哥等,无论是记者还是新闻人物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被贴上了标签,而被贴上标签的过程也成了人物形象的符号构建过程。在节目的发展中,通过不断的评论互动、二次创作以及受众的话题参与和转发等自传播,加深了受众对节目人物编码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标签化的形象符号构建。

首先,记者在节目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为节目创造了更多的记忆点,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形象。在《1818 黄金眼》中,卢记者通过其在节目中面对新闻事件时毫不畏惧、打破砂锅问到底、追寻终极真相的态度以及其具有辨识度的声音和常常对不良商家发出的灵魂拷问在受众心中建立起“灵魂拷问、硬扛到底”的人物形象。2022 年7 月,节目的B 站官号做了一期专题节目,专门回顾卢记者的灵魂拷问名场面,卢记者在18 年的从业生涯中做了上万条新闻,作为一个真相的追问者,为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一期节目中,卢记者被商家关在店内,在这样的情形下仍然认真维权,硬扛到底,节目的评论区掀起了一场对卢记者的人物评价:“借楼表白卢记者: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优秀的记者当如是!卢记yyds”“看到这张脸我就忍不住点进来,有事儿真上啊!”“老卢是黄金眼排面,卢记者,你就是我的神”“正道的光,听着这个声音就觉得靠谱”,从受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卢记者作为“灵魂拷问”标签的鲜明人物形象。与此同时,通过卢记者的人物形象也为《1818黄金眼》节目塑造了专业和为百姓发声的良好形象。

其次,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是节目中的灵魂所在。在B 站搜索栏中搜索“1818 黄金眼”,出现了“1818黄金眼郑女士”“1818 发际线小吴”“1818 高颜值小张”“会写诗的相亲小吴”“1818 黄金眼卢老师”等相关主题,足以表明这些新闻人物在受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在节目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根据这些特征用诙谐、帅气、人间清醒、幽默、正义等词语为其赋予了标签化的形象,构建起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符号。例如《1818 黄金眼》曾经对相亲小吴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连续报道,这位小吴交了1 万块给某相亲网站,对方推荐的女孩说是北大毕业,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女儿,可在记者调查核实后才发现女方学历造假。在近一个月的连续报道后,受众表示小吴的相亲经历堪比连续剧,剧情跌宕起伏。此外节目中的小吴在最初的愤怒过后甚至还念起了诗:“乌云总遮不住太阳,有的时候受伤、迷茫、彷徨,不妨碍我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我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受众的心理状态随着节目内容的跌宕而起伏,同时也使得相亲小吴“有知识有文化”“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由此可见,《1818 黄金眼》通过对节目记者以及新闻人物的编码,构建起了标签化的形象符号,通过展现记者的专业性和各色的新闻人物形象为节目赋予了更强的观看性,培养了受众的观看黏性,在此过程中受众的情感随着记者与新闻人物的互动而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

三、情感共鸣与符号消费

在任何一个传播活动中,能否使受众对其产生情感共鸣是衡量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以为百姓发声为立意的民生新闻,只有在受众对节目的报道内容及其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与社会议题的融入与价值引领的践行。

在《1818 黄金眼》中,在其与微博、抖音、B站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相结合后,节目组通过在新闻故事中挖掘更多“梗”,以戏剧性的剪辑方式进行节目呈现,在需要情绪释放的时代,抓住受众的观看需求,使其产生轻松、趣味化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评论和弹幕的互动下带给受众娱乐性体验,促进受众对节目的符号消费。另一方面,《1818 黄金眼》作为一档新闻节目,社会议题的融入与价值观的引导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石。“去看1818 黄金眼,受骗上当离我远一点”是网友对节目的评价,曝光消费陷阱、电商套路,为消费者维权,小到几毛钱的纠纷,大到几十万的奢侈品维权,正如节目的标语“关注百态人间世”,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戳中了受众的心。例如“小伙骑车后逆行被拦后爆发”这则新闻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受众的共情,“加班公司老板催我”“女朋友没带钥匙打电话催我”“每天加班到这么晚,我压力好大”“我真的快受不了了”,节目中的小伙崩溃大哭,让受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快看哭了,有时候,他就是我”“成年人的崩溃悄无声息”等评论体现出受众的情感共鸣。另外,在新闻中呈现交警的耐心安慰,给予受众一定程度上的心灵慰藉,“给交警点赞”“人生路上的一束光”等评论区的留言互动都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节目的最后记者采访到浙大二院的精神科主任,传达给受众生活不易也要微笑面对、累了烦了找个方式排解的积极态度,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娱乐化体验所带来的趣味性情感共鸣,还是通过与社会议题相融合的价值观情感共鸣,《1818 黄金眼》节目都通过符号的构建和情感的共鸣使得受众对节目价值观产生认同,赋予了民生新闻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从而促使受众对其产生持续的消费行为并在互动中达成了情感共鸣。

四、结语

《1818 黄金眼》在与受众的互动下,通过内容编码、影像编码和人物编码完成了节目符号的构建。个性化议题、媒体奇观以及标签化形象的符号价值吸引着受众,使其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完成了对节目的符号消费,满足了受众追求趣味性的心理需求和了解民生动向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1818 黄金眼》通过娱乐化体验给受众带来了趣味性的情感共鸣,通过与社会议题相融合带来了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总体而言,节目为其提供了情绪上的价值从而促使受众产生新的消费行为,成功实现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破圈”传播。

猜你喜欢
议题民生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符号的由来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变符号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