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纪录片的突围与创新

2023-09-06 05:16
视听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时代

李 洁

一、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纪录片面临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央媒、省媒、县媒均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而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仍显滞后,陷入“上下夹击”的窘境,其纪录片创作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困难。

(一)媒体转型带来的空间挤压

当前,尴尬的生存困境是城市台电视纪录片栏目已经或正在面临的难题。一方面,媒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面临全新挑战,特别是一些改革创新相对滞后的城市台,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与群众不断增长、日益升级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形成了日益凸显的矛盾,受众和市场份额持续下行,电视纪录片栏目收视率和广告份额也同步下降,对观众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减弱;另一方面,城市台纪录片的资金来源长期以自我供给为主,加之制作周期长、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入少,导致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流入回报率更高的领域,纪录片能得到的资金支持微乎其微,甚至许多曾颇具影响力的地市品牌纪录片栏目已被叫停,或是全面退出电视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或是变为商业广告的播出平台。

(二)创作理念的传统固化

作为主流媒体的城市台承担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任务,纪录片主流化思想突出,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相对严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从不同角度对表现内容进行审视。从文化定位来看,纪录片长期以来属于电视内容产品中的“阳春白雪”,创作者的“精英视角”与媒体的大众属性存在一定冲突,其中蕴含的创作者对社会人文历史的哲思、注重理性思辨的创作路径、对社会群体的教育感化功能等元素交织叠加,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用户拉开距离,若不及时转变语态、调整风格,难免与观众渐行渐远。同时,城市台纪录片多注重区域文化解读,往往擅长宏大叙事但故事性略显不足,在业界也许会有一定影响,但在观众中反响不够,一定程度上显得曲高和寡。此外,由于城市台纪录片编导长期在有限且相对固定的范围内从事纪录片生产活动,容易受到地市环境和个人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在创作中更易陷入模式化、表象化的困境,有限的素材来源和有限的主题深度,使得纪录片的深度和意义在日常节目生产进程中逐渐被消解。

(三)体制机制的制约

长期以来,城市台纪录片采用传统的制播合一、自产自销的生产体制,加之行政区域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行业市场中的自由流通,久而久之难免陷入低投入、低质量、低收视率、低回收的恶性循环。此外,纪录片栏目化的运作模式也一定程度制约了纪录片的多元形态和个性表达。一旦纪录片栏目化之后,就必然按照流水线式的快速生产方式,以满足栏目按时播出的硬性规定,这与纪录片需要长期观察积累素材的创作规律相冲突。从选题策划机制、申报把关到拍摄按部就班,栏目对片长有具体限制,因而整个创作变得程式化、定型化,形式、内容、题材和话语风格在这种情境下难有突破,更难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

(四)专业创作人员的持续流失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传媒行业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新媒体的冲击,也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影响,或者是一颗颗向往商业模式的躁动之心,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纪录片著名导演主动“出走”。2018 年6 月,在第24 届上海电视节的“《风味人间》尝鲜会”上,原《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以腾讯视频副总编辑身份亮相,负责腾讯视频平台所有纪录片工作,同时他还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和《风味人间》总导演。由于我国“独立纪录片”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且全媒体时代给予了独立纪录片人前所未有的舞台和空间,使得纪录片人离开体制的成本更小,而城市台的生存压力也使得纪录片导演离职的意愿更加强烈。

二、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纪录片面临的机遇

无论全媒体时代给传统电视媒体和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带来怎样的挑战,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都不应因现实压力和经济利益而被忽视,纪录片仍应成为体现电视媒体专业能力与内涵品位的重要标志。对于城市台纪录片而言,在认清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的同时,也应看到媒体深度融合的语境之下同样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策的倾斜性为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推动和扶持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且制定了纪录片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国家广电总局设立了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产业。一些省份也以多种形式对纪录片创作进行扶持,如江苏省的“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计划3年内扶持100 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纪录片人才,扶持创作15-20 部现实题材纪录短片。同时省市级文化创新项目申报也注重对地市纪录片的倾斜,这些扶持计划和创新项目往往有相应资金注入,这些资金能在一定程度或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台纪录片资金短缺的困难,让创作者能够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

(二)传播的广泛性提升“出圈”概率

全媒体时代,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城市台纪录片比以往更容易走出去、被看见、被关注,甚至成为点击量客观的“现象级”产品。如展现地市美食文化的纪录片《寻味顺德》,由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联合摄制,据《2017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在2016 年度纪录片总评榜上,《寻味顺德》电视播出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均位列第五。此外,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纪录片在院线上映,愿意花钱观看纪录片的观众也越来越多,这放在10 年前根本无法想象,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新媒体的助推。因而在全媒体时代,城市台参与创制的纪录片具有以往不可比拟的广阔市场。

(三)传播的碎片化让创作相对简易

“碎片化”是全媒体时代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适应这一传播特性,短视频、微视频成为当前视频产品的主流。对大多数传统纪录片来说,“微纪录”意味着片长的缩短,这无疑降低了制作的总成本,同时随着手机摄录功能和剪辑功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创作者开始用影像的方式记录生活,纪录片创作不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团队,制作也更加便捷,比如包括央视在内的主流媒体也会让主持人通过Vlog 的形式在现场进行“观察式记录”。当然,传播的碎片化不等同于内容的碎片化,对主题的把握、结构的搭建、素材的取舍、画面的呈现都提出了比传统纪录片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用情用心。

(四)内容的互动性让受众更愿贴近

“互动性”是全媒体时代传播的另一重要特征。如今在技术与用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互动式纪录片应时而生。这类纪录片通常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通过对多种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将纪录片特质与交互功能有机统一,打破了原有的线性编辑,视频不再是唯一的叙事主体,叙事更加灵活且更富吸引力。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参与互动了解纪录片的内容,甚至参与纪录片内容的生产。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互动纪录片”的作品《古墓派• 互动季》,把探案融入观看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需要动手参与的环节,线性的影像变成节点式的“游戏”,把观众带入与传统纪录片完全不同的场景中。互动性的加入打破了以往观众与纪录片的稳定关系,改变了生产与消费的两端,不仅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创作可能,也为其找到了更具黏性的用户。

(五)作者的专业性让市场更加信赖

全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但同时各种烦冗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产品的大量出现,也会让受众无所适从,迫切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把关”。此时包括城市台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就愈加显现:一是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二是拥有专业化的生产机制,三是具有较好的受众基础,四是相比自媒体,传统媒体制作团队更为专业。对于城市台纪录片创作者而言,应当放大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专业优势,勇于面对全媒体时代新的市场,开拓城市台纪录片创作的新天地。

三、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与创新路径

不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与时俱进是应对变化的最佳策略。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城市台纪录片创作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同时,也要通过转变思路、创新求变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坚持移动优先,重构生产流程

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传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互动强、个性化等特点,这就要求纪录片的整个生产和传播流程都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以符合新型传播模式和媒体融合规律。近年来,无论是《故宫100》《百炼成钢》等每集5 到10 分钟的“微系列”纪录片,还是《生门》《人间世》等每集时长45 分钟到50 分钟的长纪录片,大多数爆款纪录片产品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圈”。受众在哪里,纪录片传播的发力点就应该集中在哪里,因此“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也应成为城市台纪录片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树立用户思维,采用创新表达

城市台也要及时跟进受众需求心理,积极寻求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创新与平衡。内容上不仅要立足本土文化、寻找情感共性,也要拓宽视野、跳出区域局限。要坚持题材的大众化,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掌握叙事技巧,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新时代。形式上要更加灵活,可一次采集,根据主题内容和平台特征,做成不同版本,多渠道分发。盐城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纪录片《盐城味道》根据网络传播特点制作了6 集系列微纪录片版本,同时也根据栏目播出需要制作了30 分钟版本,在不同平台播出,均取得不错收视效果,并成功入选“2022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重点项目。在“一菜多吃”的同时,要把握“微纪录片”的要义,“微”不等同于“短”“小”“浅”,而是全媒体时代下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具有工业化制作流程和完备生态传播链的概念阐释,其内涵应包括“微而广”“微而深”“微而全”等意义表达,本质上是由制作技术决定的叙事策略、传播互动、营销方式的变化。此外,城市台纪录片创作在资金和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尝试植入VR、动画等手法,采用互动模式增加纪录片的创新性和参与性。

(三)内容渠道并重,谋求市场空间

渠道的作用是将内容进行有效传播,选择对的渠道,可以让内容充分发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 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 站上线,播放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数百万,这一数据让业内颇为惊叹,也更新了圈内对纪录片受众群体的认知。而该纪录片之前在央视和卫视等主流媒体播出,收视并不如意。由此可见,看似冷门的纪录片,在B 站却成为年轻人的“宠儿”。对于当下的纪录片创作来说,内容为王依然重要,但渠道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当前,纪录片发布重点已经向互联网平台转移。面对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城市台要结合时代背景,注重市场细分,探索多渠道营销,关注当前互联网头部平台,并根据用户特征对平台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特别要关注纪录片本体能否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反向寻找内容和渠道,也是当前城市台纪录片赢得市场的可选路径。

(四)创新生产机制,培养核心人才

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纪录片生产也应根据媒体融合的实际要求,对机制进行革新,可打破中心、部门或栏目的限制,采取工作室、项目小组等扁平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当前大量纪录片生产都是在确定内容后组建创作团队,在有项目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生产制作,项目结束后可快速进入下一个领域,这种模式的灵活性非常适合城市台纪录片生产,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要形成参与纪录片业界活动的常态机制,关注创优评奖以及各种行业扶持计划,通过了解行业动态保持创作时刻“在线”,而不至于因地方局限与行业脱轨。最后,城市台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本台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人才”和“灵魂人物”,可以在接到创作任务时迅速组建团队并拥有关键技术,一方面也要学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在团队组建、选题挖掘、生产创作等各环节与上级媒体和相关机构联手,通过构建更加优质的营销方案和盈利模式实现“双赢”,以促进地方台纪录片走出去、打得响。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时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