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颖
摘要:“双减”主要是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减少学生的作业完成量的前提下,教师需要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对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出了考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让作业布置更为合理,创新作业形式,多设置开放性作业和分层次作业,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锻炼和提升,实现教学的查漏补缺,保证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检测性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检测性质的作业,用来检验学生课上内容的听讲情况,检测学生是否达标。教师在设计检测性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教学的进度安排,明确教学目标,既要检测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测。检测性作业的设计不能太难,要考虑到基础较弱和中等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时候,可以设计题目:要给圆柱形礼盒包装上包装纸,这个礼盒是由哪些方面组成的?然后再进行进阶训练,要造一个笔筒,这个笔筒包含哪几部分?这个作业的检测结合了生活,让学生掌握圆柱表面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进阶训练,加深了学生的思考。
二、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完成热情
作业的布置应当富有趣味性,在作业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趣味元素,设计一些有意思的题目,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过《因数与倍数》后,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电话号码来设置一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用因数和倍数来推测教师的电话号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家里的电话也设计为特殊的题目,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考验,增加知识的应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作业完成的乐趣。在学习《偶数与奇数》后,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报数,从1数到50,最后让报偶数的学生站起,报奇数的学生不动。还可以分小组各自报数,最后统计报奇数的学生等等。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两全其美。
三、实践性作业,增加学生探索能力
作业的布置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多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跨越现实和教材的隔阂,让学生可以借助数学工具来探索现实世界。比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棉签棒来制作角,通过亲手的操作来发现角的特征,加深对角的认知。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段路程,亲身地感受1km的距离。[1]在《图形的拼组》这课学习时,让学生运用七巧板这个教学工具,拼搭出各样不同的图形,并且将自己所拼成的图形绘画到纸上,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分享,看看谁创作的图形最好看。实践性的作业可以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得到运用,学生收获良多。
四、层次性作业,满足不同基础学生
层次性作业是为了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作业菜单,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可以完成的作业。比如,数学教师设计多种作业,分为必选题、选做题和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来选择完成的题目。或者安排“套餐型”数学作业,学生必须选择几种类型的练习进行搭配。为了激励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作业中也能够体现自主性,促進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2]
五、调查性作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性作业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的探究问题出发,主动地观察和搜集资料,积极地去走访调查,了解问题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反馈,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六、阅读性作业,丰富学生数学认知
阅读性作业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对于数学而言也同样重要。因此,数学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可以增加阅读性作业,在数学的教材中编写了很多拓展模块,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的经历、数学奇闻逸事和数学发展历程等,这些对学生而言是拓展眼界的好素材,对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发挥课本素材的作用,布置阅读性作业,发挥学生主动性。
总而言之,数学作业的设计不是单调乏味的,应当充满多样的色彩,让作业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拓展作业的实际功能,让作业这个环节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化,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使作业的形式得以丰富化,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够加深,并且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激发数学的潜能,让学生有智慧地思考,探寻到作业中蕴含的数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6.
[2]林秀云.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2021(201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