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瑞
一、正确认识导学案和教案
导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呢?
导学案: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 “怎样教”的问题。
导学案应体现如下思想理念。
(一)把每节课的基础知识、解题方法认真落实到实处。
(二)把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三)注意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引导。
(四)注重体现课改精神,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把解题训练与感悟结合起来。
(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 “ 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
二、正确使用导学案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导学题目进行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再做提高题,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其他学生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完成学案时要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二)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有关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記。
(三)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的编制中需要考虑的方面
(一)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二)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1.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2. 通过检测发现知识缺陷与漏洞;
3. 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4.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题目;
5. 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三)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3.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5.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集团队智慧和力量,不断优化提升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一)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二)五备:1.个人初备,形成个案。初备时,要求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2.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4.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5.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详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三)两个评价:1.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2.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