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秀 贾翠玲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原来注重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转向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引发信息技术学科在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改变以往信息技术学科定位不准确、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改革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能力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对于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依据
(一)政策层面。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评价指明了方向。评价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内容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转变,评价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点状走向整体,从课堂走向综合实践,从个体评价走向团队项目评价等。
(二)理论方面。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当今国内外许多理论研究的成果。如“LPQA”理论——“L”(Life)情景生活化、真实化,“P”(PBL)项目学习理论,“Q”(Question)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A”(Ability)多元智能理论。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设计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及评价项目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在经历、体验过程,重在激发探索欲望,重在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中高年级学生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此同伴、小组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方式。
(三)实践方面。以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过多地重视键盘指法、汉字输入、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Windows、Word、PowerPoint)的使用等,没有将信息技术学科所独特的特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凸显出来。鉴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教学及评价改革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评价目的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全面提升学科评价的育人价值。评价工作重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教师通过全面考查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解决问题过程和典型的创作作品,通过鼓励性语言、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肯定学生优点,指出不足,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全面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能力评价工作,促进教师深刻领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学科能力为整合点精心构建课程单元教学,编制科学的信息能力表现性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评价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评价要真实客观、公正公平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二)科学性原则。评价设计要切合单元主题内容,从“真實性情境”出发,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和表现性评价标准,做到教学评一致化。
(三)发展性原则。既着眼于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