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维利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業设计方面,我们一些教师有时候只依赖教科书,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学生在作业上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影响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让趣味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二、用实用性的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作业的编排也应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教学完“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课下到当地信用社或邮政银行了解基本的信息,学生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地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三、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部分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呈现出机械重复、单调的现象。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在教学“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那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欣然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学生们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四、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做统一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学生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班上如果觉得没办法攻克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有展现的机会。
以上是自己任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