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2023-09-05 15:43:30邓爱华
关键词:存单式子所学

邓爱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數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入他们熟悉的现实世界。

我在教学“正弦与余弦”时,这样提问:“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放过风筝,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风筝放得高吗?”学生们兴高采烈,有的说把线放长些,有的说跑快些,有的说线长了会掉下来,大家说个不停。我顺势说:“我相信我们班放风筝的高手很多,但还没人能把放风筝的秘诀讲清,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数学奥秘?”学生都很有兴趣,顺势引入正弦与余弦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唤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过程活动化,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究得出来的知识,它就如一瓶陈年的老酒,历久而弥香。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操作,合作和探究,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活动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告诉我他们的发现: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学生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又如:我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时,设计了以下实验:

1.在天枰的左边放入60克的物体,右边放入70克的物体,如何用数学式子描述?

2.在天枰两边都加入20克的物体情况会怎样?如何用数学式子描述?

3.在天枰两边都减去50克的物体情况会怎样?如何用数学式子描述?

4.在天枰两边都加入(a-b)克的物体情况会怎样?如何用数学式子描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上四个实验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很快得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既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方案选择的应用题后,我在周末布置了如下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生活处处皆有数学,生活时时要用数学。只有将数学与生活链接,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只有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五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只有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我们的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存单式子所学
用一样的数字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三九变九三
拓展教材上不等式的几个知识
拓展教材上不等式的几个知识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