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军,刘泽祥,陈县,柯永文,龙道胜,慈胜利
贵池区血吸虫病防治站,安徽 池州 247100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属于山丘型兼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1]。截至2022年底,所辖的20个镇(街道)220 个行政村(居委会)中,有17 个镇(街道)166个行政村(居委会)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44.86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7 619.02 hm2,累计血吸虫病患者11.53 万人。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贵池区于2019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防控成果尚不稳定[2]。该区除北部为沿江洲圩区外,中南部均为丘陵山地,森林覆盖率超过46.1%,野生动物多达285 种[3-4]。近年来调查发现,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5-7],为了解贵池区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感染情况,进而为制定或调整新形势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2 年贵池区开展了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1 调查地点 2020—2022 年,贵池区根据调查年份前5 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类别和流行程度,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有螺流行村开展调查。调查村涵盖该区主要流行乡镇(街道)及主要水系,各年度不重复。调查环境选择野鼠经常出没的有螺沟渠、田畈及周边环境。
1.2 资料收集 收集调查村开展野鼠调查当年的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包括人、畜病情及螺情资料。
1.3 野鼠调查
1.3.1 现场调查 2020—2022 年各年开展工作时间段分别为4 月5 日至5 月13 日、8 月17 日至9 月7日、8 月22 日至9 月22 日。依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 年版)》(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 号)中推荐的方法,按照“晚布晨收”的原则,采用夹夜法投放鼠夹,鼠夹灵敏度控制在4~5 g,以花生米为诱饵,在现有螺环境及其周边投放鼠夹。次日清晨收夹,统计捕鼠数量、鼠种,并将捕获野鼠放入冷藏箱送至实验室检测。
1.3.2 实验室检测 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 法及毛蚴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即打开野鼠胸腔或腹腔后,肉眼观察肝脏表面有无结节病变,在肝脏不同部位取样(优先选择结节处病变组织)进行压片(3 片)镜检;再剥离肠系膜观察是否有成虫并取约1 cm×1 cm 的肠系膜组织压片(3 片)镜检;最后检查直肠粪便,同时采用Kato-Katz 法(一粪两检)和毛蚴孵化法进行检测。以上方法中任一种查获血吸虫成虫、虫卵或孵化发现血吸虫毛蚴即判为阳性。
1.4 统计分析 采用WPS Office 2016 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下列公式计算相关指标:野鼠密度(%)=(捕鼠总数/回收鼠夹总数)×100%;野鼠感染率(%)=(血吸虫感染鼠数/检查鼠数)×100%。采用χ2检验对组间率进行比较,多组数据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检验水准α=0.05。
2.1 调查村疫情 2020—2022 年,贵池区累计调查流行村46 个,有螺框出现率为16.72%,活螺密度为1.08 只/0.1m2;人群询检阳性率为20.65%,血检阳性率为2.01%。见表1。各调查村有螺框出现率为0~49.16%,活螺密度为0~6.17 只/0.1m2,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询检阳性率为2.23%~68.97%,血检阳性率为0.27%~4.65%,均未发现粪检阳性。各村均无敞放的牛、羊等家畜。
表1 2020—2022年贵池区调查村螺情及病情Table 1 Snail prevalence and Schistosoma infection of population in sampled villages in Guichi District,2020-2022
2.2 野鼠调查结果
2.2.1 野鼠密度及血吸虫感染总体情况 2020—2022 年,调查村捕获野鼠922 只,野鼠密度为6.91%(922/13 346);经检测,发现阳性野鼠120 只,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3.02%。
2.2.2 不同年度野鼠密度及感染情况 2020—2022 年,调查村野鼠密度分别为8.22%、4.29%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6,P<0.05);多重比较发现,2020 年和2022 年的野鼠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017),但2021 年捕获野鼠密度低于2020 年和2022 年(χ2=53.381、81.336,P均<0.017)。见表2。
表2 2020—2022年贵池区野鼠密度及血吸虫感染情况Table 2 Schistosoma infection and density of wild rats in Guichi District,2020-2022
2020—2022 年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7%、14.29%、17.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55,P<0.05);多重比较发现,2021 年和2022 年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9,P>0.017),但2020 年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低于2021 年和2022 年(χ2=18.082、29.816,P均<0.017)。见表2。
2.2.3 不同流行类型野鼠密度及感染情况 山丘型和湖沼型调查村野鼠密度分别为7.82%和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4,P<0.05);山丘型和湖沼型调查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6.98%和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98,P<0.05)。见表2。
2.2.4 不同鼠种血吸虫感染情况 2020—2022 年累计捕获野鼠10 种,以黑线姬鼠(457 只,占49.57%)和黄毛鼠(348 只,占37.74%)居多,两种鼠类的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5.10%(69/457)和11.49%(40/348)。不同鼠种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2,P>0.05)。见表3。
表3 2020—2022年贵池区不同鼠种血吸虫感染情况Table 3 Schistosoma infection in different species of wild rats in Guichi District,2020-2022
自2004 年我国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来[8],人、畜作为主要传染源的地位持续弱化,野鼠等野生动物传染源逐渐成为疫情回升的潜在隐患[9]。野鼠寿命较短,出没地区隐蔽,加上粪量小、易干燥,虫卵易死亡,直接导致钉螺出现大面积污染的可能性较小[10]。但是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田畈或滩地污染,导致人或家畜感染血吸虫[11]。研究发现,在与贵池区毗邻的石台县,野鼠可能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12]。贵池区的野鼠调查结果表明,山丘型地区和湖沼型地区均存在野鼠感染情况。
贵池区山丘型地区野鼠血吸虫感染率高于湖沼型地区,一方面,可能与野鼠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以及不同地区钉螺逸蚴特点相关:湖沼型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以快速逸蚴为主,而山丘型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主要呈现夜间逸蚴特征[13];另一方面,湖沼型地区野生动物保虫宿主较少,短期内易控制,而山丘型地区野生动物保虫宿主较多,钉螺散在分布且隐蔽,易因查灭螺工作不到位出现风险环境。从调查捕获的鼠种看,靠近山丘区域以黄毛鼠为主,田畈区域则以黑线姬鼠为主。不同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不同[10,13],一方面可能是受捕鼠地选择的影响,捕获野鼠的样本量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不同地区鼠种分布不同有关[14-15]。
此外,山丘型地区捕获野鼠密度较湖沼型流行区更高,可能与湖沼型地区野鼠食物较少,以及部分滩地地形较为平坦开阔,鼠类难以躲避天敌捕杀有关。2021 年捕获野鼠密度低于2020 年和2022年,可能与2021年湖沼型流行村数占当年调查村数比例较高有关;也可能是2020 年洪涝灾害后,多处有螺环境长时间被淹没,鼠类无法于此区域栖息繁衍,导致鼠密度降低。此外,受洪涝灾害影响,2020年以后贵池区有螺面积和有螺环境数增多[16],野鼠等野生动物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加,这可能是2021年、2022年野鼠感染率高于2020年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显示,野鼠可能是当前贵池区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鉴于血吸虫病自然疫源性的特点,在继续做好牛、羊等家畜传染源管控的同时,应加强对流行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由于直接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开展研究较为困难,今后需探究并建立对野生动物监测及管理的工作机制[17],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监测体系。同时,应根据监测结果,依村、依环境划定风险等级,通过精准识别风险和精准强化药物灭螺等措施,降低乃至消灭局部钉螺环境[18],消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巩固防治成果,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消除目标的实现。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戴建军负责研究设计及论文撰写;刘泽祥负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柯永文、陈县、龙道胜负责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慈胜利负责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