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明,柯永文,刘泽祥,戴建军,李祥胜,陈满红,赵正斌
池州市贵池区血吸虫病防治站,安徽 池州 247000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临长江,东北与铜陵接壤,南连黄山、九华山,西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贵池区历史上是全国十大重点血吸虫病防治县之一[1],经过六十多年防治,该区于201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历史最低阶段,但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仍然存在[2],特别是受洪灾影响,部分地区钉螺扩散风险加剧[3]。为及时掌握近年来贵池区钉螺分布状况和变化特征,为当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对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情况进行分析。
1.1 钉螺调查 2016—2021年,依照《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及《钉螺调查技术规范》,对贵池区的现有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历史钉螺环境开展螺情监测。现有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如未查到钉螺再利用环境抽查法调查,查螺框数应为系统抽样框数的20%以上;历史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先采用环境抽查法调查(调查框数不少于按照系统抽样法查螺应调查框数的20%),查获钉螺后再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所有查获的钉螺统一采用压碎镜检法,观察钉螺死活与感染情况。新发钉螺环境为首次发现的钉螺环境,复现钉螺环境为历史钉螺环境报灭后再次发现钉螺环境。
1.2 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10将钉螺调查结果数据录入数据库并汇总分析。其中活螺平均密度(只/0.1 m2)=捕获活螺数/调查框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框数/调查框数)×100%。
2.1 钉螺分布总体情况 2021年贵池区有螺乡镇数17个,有螺村数116个,钉螺环境数852个,钉螺面积2 877.07 hm2,分别较2016年增加1个、20个、370个和492.26 hm2,增幅分别为6.25%、20.83%、76.76%和20.64%。2020年发现阳性钉螺环境1个,面积1.96 hm2,占当年实有钉螺面积的0.081%。2016—2021年活螺框出现率最高年份为2021年(18.55%),活螺平均密度最高年份为2018年(1.32只/0.1m2)。见表1。
表1 2016—2021年贵池区钉螺分布调查情况
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数最多年份为2021年,分别为24、283个,分别占当年钉螺环境数的2.82%和33.22%;新发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最高年份为2018年(21.58%),活螺平均密度最高年份为2018年(2.62只/0.1 m2);复现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最高年份为2017年(28.80%),活螺平均密度最高年份为2019年(1.65只/0.1 m2)。见表2。
表2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情况
2.2 各流行乡镇钉螺环境新发和复现情况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数较多的流行乡镇有牌楼镇(9个)、梅龙街道(8个)、殷汇镇(6个)、墩上街道(5个)、乌沙镇(4个);钉螺环境面积较大的有梅龙街道(77.69 hm2)、乌沙镇(56.20 hm2)、江口街道(49.00 hm2)、牛头山镇(37.00 hm2)、秋江街道(21.00 hm2)。复现钉螺环境数较多的为殷汇镇(186个)、牌楼镇(64个)、梅村镇(48个)、唐田镇(19个)、涓桥镇(10个)、墩上街道(10个)、梅街镇(10个);钉螺环境面积较大的为殷汇镇(111.80 hm2)、涓桥镇(90.20 hm2)、杏花村街道(60.00 hm2)、唐田镇(57.73 hm2)、牌楼镇(29.90 hm2)。
2.3 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情况 2016—2021年有4个年份有新发钉螺环境出现,环境数较多的是沟渠(19个)、滩地(16个)、水田(4个);钉螺环境面积较大为滩地(254.70 hm2)和水田(8.21 hm2)。复现钉螺环境数较多的是沟渠(176个)和水田(143个);钉螺环境面积较大的为水田(193.11 hm2)、滩地(190.37 hm2)和沟渠(21.82 hm2)。见表3。
表3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
2.4 新发和复现钉螺水系分布情况 新发钉螺环境面积居前三的水系分别为长江(148.79 hm2)、秋浦河(58.76 hm2)和九华河(56.10 hm2)。钉螺复现面积居前三的水系分别为秋浦河(237.49 hm2)、升金湖(70.76 hm2)和白洋河(63.65 hm2)。见表4。
表4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的水系分布(hm2)
池州市贵池区北部为沿江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区,境内钉螺环境复杂多样[4-5],经过多年艰苦防治,现有钉螺环境面积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2016年以后,贵池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钉螺环境面积和有螺村镇数均有所反弹。如2020年,里山街道一个于1984年报灭的孤立环境(0.20 hm2)出现钉螺复现,导致贵池区有螺乡镇由16个增长为17个。此类情况对当地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成果和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贵池区出现新发和复现有螺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研究表明,安徽省洪涝灾害发生年份钉螺复现和新发面积是正常水文年份的2.56倍和2.16倍[6],而贵池区有85.34%的现有钉螺面积分布于易受洪灾影响的湖沼型地区。洪水期间,钉螺可附于漂浮物等随水流扩散至河道回弯处、涵闸口外滩地等区域[7],在贵池区这种类型的钉螺扩散集中体现在长江、秋浦河、九华河、白洋河、升金湖这几处流域面积大、岸线长、滩地多的水系。洪灾对当地山丘型环境钉螺扩散的影响在2021年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当年山丘型钉螺环境占比增高,新发和复现的山丘型钉螺环境与长江、秋浦河、九华河、白洋河、升金湖等水系毗邻,环境类型中以水田占比最高,其次为沟渠,均是易受洪水影响的环境。洪涝灾害除造成钉螺扩散还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发生,2020年贵池区发现的阳性钉螺环境即引起1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生[8]。二是农业跨区域作业影响。在有螺环境和无螺环境犬牙交错的区域,农机大量使用和沟渠连片整治有可能造成钉螺扩散,一些绿化美化工程的绿植源于有螺区域也可能造成钉螺的扩散[9-10]。三是残存螺点扩散[11-12]。部分报灭的有螺环境实际上仍存在着受限于查螺技术而难以发现的残存螺点,这些区域的钉螺种群经过较长时间恢复,在适当条件下也会造成钉螺环境面积的复现。此外,2020和2021年的钉螺环境面积增加较多,主要因为2020年汛期来临较早,当地灭螺工作尚未完成,2020年汛期较长且持续水位高,最终导致2021年钉螺面积增加,且钉螺扩散较2016年影响大。
从2016—2021年贵池区钉螺扩散结果来看,在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的同时,应继续强化药物灭螺及环境改造灭螺等措施,以遏制当前钉螺扩散态势,压缩内陆环境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应积极做好灾后螺情监测,及时处置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环境,不断巩固血吸虫病防控效果[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