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坎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音乐特点及思想内涵探析

2023-09-05 23:44周静杨玉瑶
艺术评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犹太民族人生

周静 杨玉瑶

【摘   要】夏尔·瓦朗坦·阿尔坎是19世纪法国籍犹太作曲家,他的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以一段平凡人生的四个年纪阶段为主题,属于典型的标题性钢琴作品。本文将从作品中的音乐主题、调式调性,以及细节力度等创作特点入手,探析其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以及对犹太风格因素的结合运用,并通过阿尔坎的个人经历探析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关键词】阿尔坎  思想内涵  人生  犹太民族

一、阿尔坎生平及作品背景

夏尔·瓦朗坦·阿尔坎,出生于定居法国的犹太人家庭,在父亲经营的寄宿学校中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随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接受专业教育。阿尔坎的教学和音乐创作经验也是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大约从1826年起,阿尔坎在老师齐默尔曼的推荐下开始以钢琴独奏者的身份出现于巴黎各个沙龙中,阿尔坎的漫长音乐家生涯就此展开。

1838年,25岁的阿尔坎达到了事业巅峰,他精湛的演奏时常使“钢琴之王”李斯特都惊叹不已。他还创作出版了钢琴独奏作品《十二随想曲》以及《终曲进行曲》(Op.17)等更为成熟的钢琴作品。但令人不解的是,阿尔坎却在这一年退出音乐舞台,淡出大众视野,开始了长达6年私下教学、默声创作的历程。1844年,阿尔坎带着他的新作重返音乐舞台,极具爆发力和激情的演奏感染了许多音乐家,包括《为钢琴或管风琴而作的25首序曲》(Op.31),以及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Op.33)等,此时他的创作风格开始有新的突破,率先将犹太音乐风格融入传统音乐创作中。1848年以后对于阿尔坎而言是充满磨难的一段时光,他首先在音乐学院的职位竞选中败给了昔日的学生马尔蒙特,随后挚友肖邦不幸逝世,这些因素可能也是导致他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愿公开演出的直接原因。二月革命爆发后,巴黎作为音乐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逐渐衰落,法国的反犹氛围再次紧张起来,这一切的变数都使阿尔坎内心的不安与厌世心理逐渐爆发。1853年,阿尔坎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后,选择了再次隐退。

阿尔坎二次隐退后减少了社会交际,人们对他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知之甚少,但仍有许多重要音乐作品出版,如《十二首小调练习曲》(Op.35)、《十二首大调练习曲》(Op.39)、《音乐会奏鸣曲》(Op.47)、《a小调奏鸣曲》(Op.61)、钢琴曲集《素描》等。1873年,沉寂已久的阿尔坎毅然决定再次从紧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前后举办了六场小型音乐会。

阿尔坎出色的演奏技艺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本应使他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名气,但现如今人们对阿尔坎的了解知之甚少,阿尔坎像是为自己筑造了一堵无形城墙,他渴望得到关注,但他更害怕人们过多的关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极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隐私,在人前始终是保守、严谨的形象。在阿尔坎生平资料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想要洞察他的内心所想,他的音乐作品无疑是最好的沟通桥梁。大奏鸣曲《人生的四个阶段》出版于1847年,而这部作品也如阿尔坎本人一般沉寂了多年,直到1973年才被英国钢琴家罗纳德·史密斯重新发现,并首次公演。

二、《人生的四個阶段》音乐特点分析

(一)主题旋律生动刻画各阶段音乐形象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标题音乐创作,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乐章都以一个年龄阶段为主题,从20岁到50岁,各乐章刻画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形象。阿尔坎看似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诉说某个人物的一生所遇,但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经历作为参考。阿尔坎遵循了传统曲式结构规则,使用复三部、回旋曲式以及变奏曲式完成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20岁》(谐谑曲)是一个典型的展开型中部复三部曲式,全曲呈“快-慢-快”的节奏韵律,结尾带有篇幅较长的尾声部分,开篇就以快速的二度音型模进上行点明这个朝气蓬勃的主题,整个A部都以高音区快速的音型重复或模进为主,且各乐句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仅有短暂终止,划分的界线不明显。给人带来紧促之感,寓意着年轻的阿尔坎忙碌但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生活。

B部更像是阿尔坎的内心独白,由新的主题旋律(第166~181小节)进行变形展开,且可以看到主题旋律是由B大调主和弦的三个音构成,明确了大调的鲜明色彩,但在下一个乐节中随即进行大小调交替,阿尔坎巧妙地运用大小调各自独特的音乐色彩进行变奏。这一乐段无论是节奏、织体和旋律线条都与前一部分有较大对比,显得更加舒缓、煽情,随后再现A部又回到快速热情的音型模进,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20岁可以说是阿尔坎人生中一段充满希望的,并且能够全身心投入音乐事业的美好时光了,所以在第一乐章《20岁》中,听众能感受到阿尔坎始终对生活寄予着美好展望,但不能忽视的是,此时他的心中已出现些许愁绪蔓延的端倪,集中体现于该乐章的中段。

第二乐章《30岁》带有一个标志性的副标题“充满激情和宿命论的准浮士德”,结构为双主题的回旋曲式,如表1所示,该乐章带有一个篇幅较长的尾声部分。前四个小节是全曲的核心动机之一(谱例1),谱中将这一部分标注为“撒旦”,以凝重的长音在高音区率先点明#d小调的主音,随后低音区快速的三连音后紧接着做出对主音的回应,这个动机就如同贝多芬的“命运”动机一般,带有沉重的宿命感,仿佛是撒旦般的魔鬼正步步逼近,通过扩展动机、音区交替,以及不断扩展音区的跨度,阿尔坎的“命运”动机伴随着深沉的思考贯穿全曲。B部的主题旋律由四个同音重复开始,第59小节为副属和弦离调,经由上方小二度进入的离调更具有婉转曲折意味,且伴奏声部中始终有一声部与主旋律保持小六度的平行进行,这一主题材料带有明显的忧愁情绪,这股愁思由浅至深逐渐占据内心。

谱例1  第二乐章《30岁》第1~4小节(A部核心动机)

第二乐章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冗长的尾声部分,作曲家在尾声Ⅰ处加入新材料,并添加了12小节的双钢琴赋格曲片段,营造辉煌庄严的氛围。Ⅱ部分以八度双音叠置,激烈地再现了B部的主题材料,并在终止前再现了辉煌的“命运”动机。Ⅲ部分在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运用了B部的动机材料和Ⅰ部分的动机,不断上行模进,音乐逐渐推至高潮,辉煌的“命运”动机在最高声部短暂再现,最终以主调#F的主和弦快速下行结束全曲。

A部与B部的主题循环反复,并通过加厚旋律织体不断扩展主题,仿佛苦难与忧愁始终在心中萦绕不休,最终希望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可见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30岁这个人生阶段是充满磨难的,生活的热情随着年岁消散,生活的压力纷至沓来,这种痛苦而焦虑的心情在音乐中真实展现。

第三乐章是展开型中部的复三部曲式,阿尔坎以“幸福的一家”为主题谱写这一乐章。A部由一个舒缓安详的主题开始,上方缓慢的四分音符与下方流动的三连音交错,轻柔缓慢的乐音带有梦幻色彩。该乐章中部为展开型中部,这一部分阿尔坎以“Les enfans”命名,原义为“孩子们”,并在谱面标注“très doux et très lie”(非常柔和,非常亲密)的音乐情绪,由新材料(第56~59小节)的变化展开。双音旋律快速而轻盈,与A部形成“慢-快-慢”的對比,且这一部分的乐句间无明显终止处,乐句似流水一般绵延不断,仿佛宁静午后绵延的溪水与微风,孩子们在嬉闹玩耍,为幸福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人生的四个阶段》创作于1847年,这年的阿尔坎正值35岁,一定意义上是他回顾经历的岁月,并展望未来时光的创作。他终身未婚,第三乐章却以“幸福的家庭”为主题,全曲柔和而温馨,带有梦幻般色彩,阿尔坎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希望”的到来。他早年的爱情经历并不圆满,在随后的岁月中情感缺失和年岁增长,一个美好的家庭应是他想象中最好的救赎。

第四乐章《50岁》是带引子的变奏曲式,是整部作品中篇幅最短的一个乐章,阿尔坎以“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为这一乐章的副标题,并在乐章中附有一段点明主题的诗词。引子部分已显露对“死亡”的极大恐惧,由低音区快速交替的分解和弦音营造低沉阴郁的氛围,随后由大字一组的e音开始上行半音阶,将音乐由极低音区带到逐渐明朗的中音区。整个引子部分始终笼罩着阴郁不安的氛围,而这种阴郁氛围时而被突然的休止打破,断续的不安更增加了音乐戏剧性。

A部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乐句缓慢庄严,主旋律取自于《希伯来诗歌》,缓慢而凝重的旋律带有一丝悲壮情绪,主题动机连续三次上移,将悲壮情绪不断上推,而左手旋律与上方柱式和弦呈反向进行,多以下行走向为主,上方和弦不断上行推进时下方的旋律愈渐低沉。突然的重音打破了凝重的氛围,随即在低音乐附点节奏不断上行,这样的情绪转变显得十分突兀。第二乐句的附点节奏使音乐一改先前的沉重,带有一丝祥和氛围,而音乐又一次突然转变,主题动机在低音区变形再现,极低音区的双音交替为音乐铺上一层阴暗色彩。随后的两段变奏主要在音区上进行调整,并未有较大改变,最终由一段稳重上行的音阶结束全曲。整个乐章音乐情绪是极不稳定的,在音区、节奏和力度上时常突然跳跃,出现显著的明暗对比。

年仅35岁的阿尔坎对死亡感到恐惧,第四乐章中笼罩着一层阴霾的愁思,在他的想象中,死亡应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在安详稳重的主旋律之下,仍有低沉阴郁的伴奏音持续以及突然的重音情绪转折,这些都暴露了他那些挣扎、不安的情绪。

对四个乐章的曲式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在乐曲的节奏、情绪等方面都包含阿尔坎的缜密思考,曲式结构上大多是按常规的曲式结构写作,但每一乐章都较前一乐章更加缓慢,尤其是第四乐章一改快板的传统,采用极缓慢的速度,与“岁月”的主题相呼应,寓意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日渐衰弱而心绪日渐沉重,每一乐章都有着与标题对应的音乐情景。

(二)音乐中的戏剧性对比

作品中各乐章为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境,在音乐风格和情绪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转换。在阿尔坎20岁到30岁的人生阶段中发生了巨大转折,从少年时期意气风发到中年的隐居避世,这样戏剧性的人格变化也清晰地映射在音乐之中,35岁的阿尔坎回望他已走过的人生道路,就如同第二乐章中的“命运”动机贯穿全曲一般,苦难也笼罩着他的生活。所以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风格、音乐色彩上才会有如此大的转折,悲观心理导致他对未来的预示也充满了悲观色彩,而后两个乐章虽然没有豁然开朗之迹,但亦能探寻到阿尔坎的暗含期待、渴望寻求解脱的心情。阿尔坎通过调性和力度上的细节处理,从而表达这些繁复的情绪转换。

1.大小调色彩交替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阿尔坎时常运用大小调调性色彩间的对比,使同一材料在重复展开时进行调性转换,带给人心绪波动不定的意味。

第一乐章《20岁》中B部第166~181小节处,主题旋律由B大调的主和弦音展开,随后降三音转至B自然小调,在此处和声进行中并未有衔接,而是直接转调进行。尽管旋律走向没有改变,但是在一明一暗的对比下同样的旋律却带有截然不同的情绪。第107~130小节中主题旋律由#f小调转至其下属调b小调,随即又回到B大调。如此曲折波澜的转换也犹如阿尔坎复杂的心绪,尽管他的内心已出现一丝丝愁绪,但对生活的热忱依旧鼓励着他自信面对生活。

2.强烈的力度对比

阿尔坎对全曲力度都做了详细的标记,音乐中突如其来的转折时常伴随着力度急剧变化,如《50岁》中第16~20小节附点节奏的重音为ff力度,随后立马降至p,突然的重音打破了先前沉稳凝重的柱式和弦旋律,强烈的突兀感使乐句带有不完整的断续感,好像是在死亡缓步来临时突然奋力挣扎。而在全曲的尾声部分,随着音阶式的旋律不断上行,力度也随音乐情绪不断攀升,以ff的强音在#g小调的属和弦稍作停留,最终悄然落于主和弦,带有一丝尘埃落定之感,这样突然的转折弱化了音乐的终止感。

(三)作品中的犹太音乐元素

阿尔坎是最早将犹太音乐元素融入当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对犹太民族虔诚的信仰及研究无形中也融入到他的音乐之中。犹太教堂礼拜仪式中带有明显的不连贯,他们在安静很长一段时间后,会突然自发地爆发声音,与阿尔坎音乐中频繁而突然的情绪变化类似,如上文中所提及的作品中多处出现突然重音,以及断续的音乐动机,都使得音乐带有意外的情绪转变。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依旧能探寻到有关“犹太性”的蛛丝马迹。

1.固定旋律与模拟“钟声”音响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重复旋律一个新的任务——模拟“钟声”,这应是从犹太宗教中寻得的灵感之一。“钟声”在阿尔坎的其他音乐中也有迹可循,如Op.15第三首《悲怆》、Op.26等作品中,阿尔坎用钢琴模拟他想要的各种类型的钟敲响的声音。钟声往往带有特定的意义,伴随着某些事件的触发,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钟声”与救赎、幸福和死亡有关,他对钟声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体现了音乐中的宗教感,对钟声的描绘在整部作品中多位于乐章结尾部分,也起到敲响幸福、预示未来的作用。

第二乐章的尾声Ⅰ部分带有教堂音乐般的古老而庄严的固定旋律,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写作使人不由得想到教堂中庄严的礼拜仪式。前四小节以单音旋律为主题,主题旋律在不同的声部反复出现,且位于中低音区,似是连续缓慢地敲响古老的钟声,每一次重复演奏都增加一个对应主题声部,由最初单声部旋律增加至四声部,并以双钢琴演奏的形式增强音乐音响厚度,并在缓慢进行的固定音后一拍的其余三声部以琶音形式演奏,形成钟声纷乱的音响。在尾声Ⅲ部分,这个模拟钟声的单音主题旋律始终在最低声部庄严沉稳地进行着,并与上方声部的主题动机形成节奏上的错位,在一片繁闹的钟声结束这一乐章,尾声繁闹愉悦的曲调一改乐曲主体中沉重抑郁的氛围。

第三乐章家庭的平静与温馨氛围始终弥漫全曲,再现段结尾处阿尔坎标注“十小时”代表着晚上十点整的钟声,此处以左手部分的十个重音B为每个钟声敲响的标记,意味着充实的一天即将结束。尾声处以“祷告”为这一部分的主题,钟声过后,一家人开始了一天的祷告时间,稳重的柱式和弦进行,同样是以一个固定旋律重复展开,并在固定旋律的上声部短暂再现中部旋律。

第四乐章的结束部分(第65~71小节)亦伴随着“钟声”的敲响,上文中提及此处的主旋律是一个上行的自然小调音阶,但小字一组的主音#g始终稳定地保持于旋律之中,似是生命衰竭时敲响的丧钟,悠长而沉重。

2.自然小调的运用

据别列果夫斯基考察,自然小调在犹太民歌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比重高达50%。它的形态和欧洲调式体系中的自然小调几乎一样,这是东部犹太民歌最引人注目的一大特点。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阿尔坎也多处使用了自然小调音阶,且常位于乐曲结尾或尾声部分,多是以富有激情的八度上行音阶为主,在音乐中寓意着“希望”到来。

第一乐章中部(第460~464小节),导音#a被还原,此处应使用了b自然小调,这是一个从主音b到属音F的b小调上行音阶。第四乐章第65~71小节中,他预示着自己终将面临死亡,但苦难命运依旧无法被摆脱,同样是用极低音区的持续音型营造阴暗不安的氛围,以八度叠置的#g自然小调旋律不断上行,而主音#g始终同音贯穿于旋律之间,随着音阶上行,音乐情绪不断高涨,仿佛做好了直面死亡的决心,是阿尔坎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升华,以最强音在属和弦戛然而止,随后弱音结束于主和弦。

三、《人生的四个阶段》的思想内涵

(一)严谨且保守的性格

《人生的四个阶段》的四个乐章并非完整连贯的剧情叙述形式,而是各年纪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某些生活常态或心理,阿尔坎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诠释各个时期的显著特征。音乐始终是精致细腻的,带有清晰理性的逻辑思维,他很好地掌控着音乐情绪的收放程度,对音乐结构进行精细布局,每个乐段甚至引子和尾声都包含着特定含义。

阿尔坎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创作风格上都属于保守之人,阿尔坎的创作风格被当时的乐评家称之为“纯朴风格”,但他力求将这些传统技法放眼于崭新的视角,一如在这漫长而平凡的人生中,他也力求演绎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途。他对各乐章结构缜密布局,各乐章的音乐结构虽未有较大的创新突破,但他以极力贴近各乐章思想内涵的方式对音乐进行精心规划,如各乐章总体速度与“人生”主题的对应和各乐章之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使各乐章形成了鲜明形象对比,他结合全曲的意境,使寻常的调性转换、重复音符排列拥有新的理解视角。

但阿尔坎的保守思想依然伴随着全曲展开,乐曲中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都使用了典型的复调对位写作,曲式结构及和声调式、节奏力度等方面也没有明显创新。在乐曲的思想内涵中,阿尔坎对人生理解也带有一定的保守思维,他直观表达了对于前两个阶段生活的体会,而对后两个人生阶段则从相对平凡大众的角度将主题思想集中于“家庭”和“死亡”方面。

(二)“苦难”与“希望”并存的核心思想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阿尔坎对一段平凡人生的真实描绘,是在磨难与希望中不断前行的人生道路,他在音乐艺术上绽放异彩,同时,却又始终处于对现实生活的不安中。他的内心拥有热情的创作欲望,却又怯于在真实舞台上展现自我。

在作品中,“苦难”和“希望”始终反复出现,他的苦难之感随当下生活的困境与坎坷而来,而希望伴随着苦难而生。《20岁》的中段首次陷入苦难与希望挣扎之中,核心旋律在大调与小调间来回转换,最终以辉煌的大调旋律结束,对生活的希望战胜了悄然滋生的一些消极心理。《30岁》“命运”动机与苦难主题循环反复,尾声部分以复调风格“敲响”了辉煌的钟声,仿佛经历了苦难后对“希望”的祈求。《40岁》全曲徜徉着浓郁的幸福之感,这样温馨柔和的氛围来得过于突然,美满的家庭生活与阿爾坎当时的真实生活具有戏剧性反差,但也真实表露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期望,是带有美好希望的一个篇章。第四乐章充斥着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恐惧,乐曲结尾不断推进的自然小调上行音阶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最后一个希望,即肉体的消逝伴随着灵魂的升华。阿尔坎身处的时代选择与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所经历的牵绊让他难以自我释怀,他内心的诉求也许无法宣泄,也无法实现,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也未曾泯灭,他终年坚持音乐创作,坚持为他所热爱和信仰的犹太教奉献绵薄之力。

四、结语

每个时代总有闪耀且被后人铭记的人物,亦有着许多不懈努力却时常在历史画笔中被一笔带过的人。人们对阿尔坎的生平所知甚少,他生前死后受到的关注被乐坛中更瞩目的人物所掩盖,逝世也未曾引起公众注意,只能从他的作品和保存至今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中探析到这位孤僻作曲家的内心,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诉求和美好祈愿。阿尔坎的一生都与犹太教和音乐紧密相连,犹太教影响着他的思想态度,音乐成为他向世人抒发内心思想的桥梁,音乐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一种“语言”。从阿尔坎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应有值得被铭记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1]马慧元.阿尔康其人其乐——节选自《宁静乐园》[J].音乐爱好者,2013(05):55-59.

[2]耿键.犹太音乐风格及其技法分析[J].长春教育学报,2009(02):57-58.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犹太民族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虚构的犹太民族?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独一无二的你
《闯与创》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