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现,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注重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引导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
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公开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异常高涨,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到了提升。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心学生的學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
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