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静 吴一凡
摘 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和途径载体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演进之路,体现了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激浊扬清,运用新式媒介、新式学校、革命文艺、工农运动等新事物建构起方法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除旧布新,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呈现出宏观和微观统筹协调、理论与实践全面推进的样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推陈出新,在建立新制度、建设主渠道、拓展新阵地、开发新载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以巩固主渠道主阵地、实现科技赋能、深化典礼活动、强化法治保障为抓手开启方法发展新征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百年演进,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奠定了历史根基。
关键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方法;百年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052-08
中国青年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是一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领导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依据不断变化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和途径载体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演进之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激浊扬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除旧布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推陈出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这条主线贯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百年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系统考察各个历史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样态、演变脉络和历史特点,对于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高尚爱国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浊扬清:以近代中国新兴产物探索构建方法体系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青年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关涉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为了唤醒民族意识、推动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式媒介、新式学校、革命文艺、工农运动等近代中国新事物,引导青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重塑国家观念、弘扬爱国精神,基本构建起以媒体宣传、学校教育、文艺感召、革命实践为主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
1.创办报刊杂志,拓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途径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以《新青年》《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为代表的进步刊物,面向青年传播近代国家学说和世界各国知识,唤醒青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民族国家独立的意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在各地建立青年团组织,运用报刊杂志等媒介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宣传共产党和青年团的革命主张,激发青年救国救民之责任和振兴中华民族之使命。1922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机关刊物《先驱》正式创刊,明确提出“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为青年寻找救国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向导》《红旗》《红色中华》《解放》等不同革命时期的党报党刊设置青年栏目或刊登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党的领导人也撰写文章向青年阐明世界局势和国家境况,引导青年投身爱国革命斗争的洪流。我们党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及《无产青年》《列宁青年》《青年实话》等以青年为目标群体的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构想,在批判国家主义派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帮助青年辨析各种不同性质的爱国主义思潮,树立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刊物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舆论阵地,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灵活运用学校和课程提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性
为了增强革命青年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我们党灵活运用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在课程设置和编写出版中增加爱国革命斗争内容,推动青年深刻认识民族与世界、国家与革命、反帝反封建等爱国主义相关理论问题。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时,开设《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革命史略》等课程,使青年明确世界之形势和救国之使命,在革命青年中产生了极大反响。从1924年到1927年,党在七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中设置“帝国主义与中国”“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等课程内容,在农民运动骨干群体中开展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的革命斗争教育,为动员青年农民参加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各根据地开设列宁学校,成立夜校、青年俱乐部,运用文化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青年农民和士兵中广泛宣传民族国家知识、革命理论和斗争策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吸引数万青年奔赴延安,数十万青年进入红色根据地。为做好这一时期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创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民族学院等学校,开展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坚定爱国革命思想的青年运动骨干和党团干部。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成立和开学纪念的题词中提出,要造就一批“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2]的青年。
3.发展革命文艺,丰富爱国文化载体
针对青年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等特点,我们党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感染作用,领导左翼文化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通过诗歌、小說、歌曲、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面向全国青年宣传爱国思想和救国主张。这些作品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广泛地团结、组织和动员青年投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编写了一批通俗易懂的方言歌谣教给青年农民传唱,组织粤剧团在农村年节集会时进行方言表演,取得了很好的反帝爱国宣传效果。《中国青年》创办人之一李求实编辑了《革命歌集》,收录了《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国民革命歌》等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1930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支革命文艺大军在与反革命文化“围剿”的斗争中创作了大量题材新颖的爱国主义作品,如《保卫国土》《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等,激发了青年的爱国情感和救国愿景,推动了青年爱国运动的发展。全面抗战时期,延安等红色根据地聚集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名家,毛泽东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强调“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3]。在此背景下,《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对革命青年的爱国思想和行动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放战争时期,文艺作品主题聚焦为和平建国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以《白毛女》《刘胡兰》《咱们工人有力量》为代表的作品“对培养新中国的一代青年,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
4.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推动青年爱国斗争运动
中国共产党鼓励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革命斗争运动中实现爱国主义思想和救国报国实践的辩证统一,为“知行合一”教育方法作出生动注解。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号召中国青年“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5],认清“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6]。毛泽东、邓中夏等许多青年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宿舍,开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在与工农群众的深入交流中体察国情民情。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党组织青年团员和青年工人参加罢工运动,协助建立工人武装纠察队,支持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1923年2月,青年团对“二七惨案”作出公开宣告,决心和工人“团结起来,奋力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7]。五卅运动期间,党领导广州、香港两地青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使他们在直接的反帝斗争中接受爱国锻炼。土地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的斗争中,对封建专制思想土壤深厚、反革命势力强大的社会有了深刻认识,坚定了以武装斗争实现革命胜利的决心。1935年12月,党领导北平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号召各界青年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8],在人民中开展反日救国宣传。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各界青年纷纷建立救国团体、动员工农大众,为促进各阶层民众觉醒、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成长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力量。毛泽东指出,“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9]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新老解放区动员青年参军、参与土改、参加战勤服务,在革命活动中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做准备;在国统区领导了反美抗暴运动、五二〇运动等,形成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第二条战线”,教育青年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推动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彻底实现。
二、除旧布新:以国家政权力量全方位重塑方法样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年成为巩固政权、建设国家的积极力量。中国共产党运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权条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原则方法的顶层设计,开拓理论和实践教育法的实施阵地,推动榜样教育法的大规模展开,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呈现出宏观和微观统筹协调、理论与实践全面推进的样态。
1.坚持学习和生产并重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青年的思想政治状况较为复杂,老解放区、新解放区、原国统区的不同青年在国家意识、政治觉悟、爱国品德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如何把青年团结起来拥护支持和建设新中国,是党面临的紧迫任务。党和国家号召全国青年“积极地参加祖国的建设,站在祖国建设的前列”[10]。1949年4月,毛泽东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题词时,勉励青年“加强学习,发展生产”[11]。这八个字为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1953年6月,全国青联和团中央先后召開大会,号召中国青年“为建设祖国而忘我地劳动,为建设祖国而奋发地学习”[12],明确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纲领。“更努力学习,更积极工作,把自己一切力量贡献给国家,把全国人民建设事业更加推向前进,就成了中国青年对祖国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义务。”[1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提供了思想指引。毛泽东指出,要在青年群体中进行经常性的政治教育,倡导努力学习、勤俭建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14]。
2.以政治理论课程为阵地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理论教育
围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党逐步构建起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了稳定阵地,有效打击了反革命宣传和政治谣言,增强了青年对国家政权的信心。195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要求“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5]这一规定明确了课程的爱国主义性质,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大规模实施的平台基础。由于各学校的课程建设差异较大,教育部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对综合性大学、财经艺术院校、专科学校等各类型学校的课程课时和讲授次序作出详细规定,基本构建起思政课体系,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有计划、有步骤、统一推进的格局。党和国家先后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发展任务调整教学安排、教学大纲、原则方法,改变了青年爱国情感丰富但理论知识不足的状况,增强了青年对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性认同。依托系统的政治理论课程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观,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发展的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今后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3.与生产劳动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深化青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青年“应该是千百万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带头人”[16]。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运用群众爱国主义运动经验,结合国家建设任务探索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新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和农村爱国增产运动,发挥青年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优势。在土改运动中,几十万知识青年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在中国大地上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年同一切反革命分子做坚决斗争,“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17];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青年“提高了觉悟,增强了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斗争的意志。”[18]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党动员青年参军参干、下乡宣传、慰劳前线部队,鼓励青年订立爱国公约,参与增产节约与爱国捐献活动,形成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潮。面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党号召青年“把青春献给祖国”“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鼓励青年在各条战线的生产劳动中建功立业。1954年1月,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北京成立,展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强大的创造活力和高效的业绩,成为青年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有益探索。党中央肯定青年突击队是“对青年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19]。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行业青年突击队、青年生产队、青年志愿垦荒运动、青年节约队、青年扫盲队纷纷建立,团中央发起的“争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活动全面展开,使青年成为“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20]。
4.以先进典型为载体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榜样教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树立起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党充分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青年以高度的爱国主义觉悟和坚定的信心决心投身祖国建设。这一时期的榜样教育活动数量多、规模大、影响深远,在青年心中建构起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爱国榜样形象,对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结合抗美援朝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重点开展两类榜样的宣传教育。一类是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各级党团组织通过时事教育手册、专题报告会、影视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号召青年学习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作战、奋不顾身的精神。另一类是建设祖国的劳动模范,如孟泰、马恒昌、郝建秀、李顺达、王崇伦等行业典型。各地依据地区和行业特点开展事迹报告、学习讨论、经验推广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习他们为了祖国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解放军战士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等为代表的各行业先进模范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习榜样的热情。学习雷锋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榜样教育活动。毛泽东等领导人题词倡导,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泛宣传,团中央发出学习倡议,引导青年“自觉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21]“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从军队扩展到各行各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22],“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23]等《雷锋日记》名句成为许多青年的座右铭。同时,全国各地积极引导青年学习本行业榜样和身边榜样,培养青年先进分子,推动榜样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推陈出新:以开拓进取意识激发方法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深刻反思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建立新制度、建设主渠道、拓展新阵地、开发新载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使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建立方法制度体系,促进规范长效运行
面对意识形态建设新态势和青年工作新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建立健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方法制度,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朝着规范化、专门化、长效化方向发展。散见于各级各类不同领域工作文件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集中出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性和纲领性制度文件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途径、载体为主题的制度和配套文件也日益增多。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制度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1983年7月,中宣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对十个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作出对应的方法说明,比如要求“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新闻要加强祖国新貌的宣傳报道”[24]等,为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全面指导。90年代后,《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等方法载体制度出台,要求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保证教育活动“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5]。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原则、方法、渠道、基地场所等各方面作出规定,成为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如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举措,以及各种主题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形成了专门的制度文件,不断丰富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制度体系。
2.建设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党把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宣传部门的工作,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同进行,使教育对象“从儿童时代起,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自己的头脑中”[26]。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青少年各学段的课程教学作出规定,帮助青年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观念,“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27]。《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作出规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28]。全国各学校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分科计划,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把中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穿到政文史地等重点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使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29]。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消亡论”“爱国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观念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党作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部署,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3.拓展社会教育阵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风景胜地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举措,并将基地建设作为八个基本问题之一进行专章说明,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拓展奠定了政策基础。纲要指出,要组织接待好青少年,“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本单位应尽的光荣义务”[30]。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地各部门也陆续命名确立基地,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明确的校外课堂。1997年,中宣部公布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全国各地的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示范基地为骨干、各级各类基地共同发展的青年校外课堂建设格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利用入学、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活动,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有机融汇在一起”[31],受到青年群体的认可和欢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32],吸引和鼓励青年走进场所开展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团组织纷纷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结合教学安排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各地旅游部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计打造了许多针对青年群体的红色旅游项目,并通过编排红色剧目、创建红色舞台、开发红色文创等方式吸引年轻一代。
4.适应教育技术变革,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载体
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网络逐渐成为青年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运用网络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顺应教育技术变革、满足青年发展需求的必然之举。国家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等文件,为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载体提供政策规范。一方面,有效地整合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把分散的教育资源汇聚成大规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数据库,增强信息供给能力,滿足青年个性化需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等高校红色网站陆续建立,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了覆盖全国各高校的网络阵地。团中央联合多家单位创办了“民族魂”和“血铸中华”两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站,并进一步整合为大型网上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网,形成了权威系统的近代历史资料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党史人物大型网上纪念馆,进一步拓展青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网络阵地。另一方面,以虚拟空间打造公共话语平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推动青年参与爱国主义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如青少年爱国主义网设置爱国百科、红色影视、爱国游戏、爱国播客等栏目,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党史人物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馆设置献花留言板块,促使青年反思近代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团中央自2002年发起的“网上祭英烈”活动得到青年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活动。此外,网络作品征集以及网上知识竞赛、数字贺卡等活动,不断丰富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新形式。
四、守正创新:以新时代思想旗帜开启方法发展新征程
作为“强国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建功立业的难得际遇,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3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守正创新这一方法论命题,要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34],以巩固主渠道主阵地、实现科技赋能、深化典礼活动、强化法治保障为抓手,开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发展的新征程。
1.以主渠道主阵地为基础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学校课堂教学历来是党对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从革命年代的艰难探索,到建设时期的稳步推进,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主渠道建设,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发挥主渠道作用,按照培养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要求,“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35]。运用课程思政理念,鼓励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探索爱国主义信息有机融入和比重增加的好办法;支持开发微课、微视频、微专题等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调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是新时代重视和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演进的重要节点。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37]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一举措将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38]。
2.以科技赋能实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智能化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模式,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发生深刻变革。通过人工智能、5G、区块链、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科技赋能,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从注重阵地拓展到深化阵地建设,从信息传播到信息生产,从简单交互到多主体即时互动,构建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智能空间。我们党从“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39]的战略高度,综合运用各种新科技新设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优化以主流媒体移动端为代表的融媒体平台,取得了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显著效果。中央网信办开展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工程、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等活动,推选价值引导和科技含量兼具的优秀项目,培养既有爱国情怀又有网络技术的青年网民,为智能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出有益探索。团中央加快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建设,直接运营新媒体平台账号26个,搭建起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体矩阵,打造出不同风格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场馆,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分众化和差异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各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加快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陈列展品的数字化存储、传播和展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开发教育体验项目,使青年通过智能设备走入历史情境,实现沉浸式、全景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3.以“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功勋荣誉表彰、纪念庆祝、国家公祭为主要内容的典礼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构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年社会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40],让参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成为青年不可缺少的成长经历。功勋荣誉表彰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具有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2月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以及2017年党中央批准的党内、国家、军队3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搭建起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全国各地各高校组织青年集体收听收看功勋荣誉表彰颁受仪式,引导青年通过一系列典礼程序了解功勋荣誉获得者的事迹贡献,学习他们爱国奋斗的精神实质,激发青年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意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庆典仪式作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引导青年通过远程连线、话题讨论等线上方式和志愿服务、现场观礼等线下方式深度参与,在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党和国家举行了高规格的国家公祭仪式,组织各地学生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在缅怀先烈中筑牢青年的历史记忆,凝聚青年的奋斗力量。
4.以法律法规保障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41]的要求,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实施方式、具体步骤、运行流程方面有了更为精准细致的标准,越来越多的方法从一般性制度规章上升为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等关于国家象征和标识的法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仪式法治化的重要体现。法律明确规定,国旗、国歌、国徽要纳入中小学生教育,学生要“遵守国旗升挂使用规范和升旗仪式礼仪”[42],“遵守國歌奏唱礼仪”。[43]修订后的国旗法、国徽法细化了仪式规定,新增倡导在适宜场合使用国旗及图案、允许在庄重场合佩戴国徽等条款,有助于青年在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等仪式程序中强化爱国情感。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关于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礼仪、基地场馆、文化载体等方面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制度体系。同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从国家层面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国航天日、中国品牌日等,为青年开展学习、宣传、纪念等相关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结 语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百余年历程中积累起宝贵经验: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把握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确保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党始终遵循青年发展规律,从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出发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进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彰显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党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制度化进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建设,以刚性成果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长效性。
回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百年演进历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近代中国新兴产物探索构建方法体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国家政权力量全方位重塑方法样态;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开拓进取意识激发方法发展活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新时代思想旗帜开启方法发展新征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越来越成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优良传统,在百年历史中取得了卓著的历史成效。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发刊词[J].先驱,1922(创刊号).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
[3][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565-566.
[4]胡乔木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
[5][6]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423.
[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二七”大惨杀宣言[J].先驱,1923(17):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7.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关于当前工作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2-09-12(1).
[11]毛泽东.毛主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题字:同各界青年一起领导他们,加强学习,发展生产[J].中国青年(陕北),1949(7):2.
[12]团结全国青年在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中奋勇前进——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3-07-06(1).
[13]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而奋斗——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3-06-16(1).
[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5]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J].人民教育,1950(5):67-68.
[16]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8.
[17]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278.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日)[N].人民日报,1953-04-21(1).
[1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十七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5.
[20]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21][2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48,2302.
[22][23]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雷锋日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63,19.
[24][26]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1983-07-16(2).
[25]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N].人民日报,1991-09-15(4).
[28][30]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3).
[29]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4-09-09(3).
[31]杨文棋.旅游资源管理法规概要[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05.
[32]文物局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EB/OL].(2008-02-01).http://www.gov.cn/gzdt/2008-02/01/content_877540.htm.
[33][35][37][40][4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34][38]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36][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17.
[4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20)(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2.
[4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3.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