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深处漫溯情感

2023-09-03 20:46郭剑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自然段桃花课文

郭剑波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就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儿童并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语言的交往实践中学习语言。课文所在单元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为此,笔者寻找到一个“着落点”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关键语句,挖掘它们的内涵,在语言深处漫溯情感,激发学生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从“桃花水美景”走向赞美乡村生活和热爱乡村生活。

一、在语言本质中品味情感

语言是有温度的,智慧的教学不是把“是什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慢慢从语言深处,感受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如课文中的句子“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学生能品味出水声的变化与鸣响,但水声反映出的和谐与繁忙,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剥竹笋”的方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感受,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第二层次,让学生猜想“应和”一词的意思,增强抓住关键词理解情感的意识。第三层次,提醒学生“应和”的“和”是一个多音字,此处应读(hè),然后探究“和”的其他音义,学生在音义的选择、判别中加深对“应和”的理解。第四层次,创设应和情境:女生模仿忽大忽小的桃花水声,男生模仿拖拉机的声音,从“满载的拖拉机”到“空载的拖拉机、快速的拖拉机、慢悠悠的拖拉机”,最后到“来来往往的拖拉机”依次应和,使学生懂得:有高有低是一种应和,有快有慢是一种应和,同高同低也是一种应和,更深层次理解“应和”是一唱一和,是一种和谐之美。第五层次,思考从“这些不同的拖拉机的鸣响”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既能说出水的灵动,又能感受到春耕繁忙的景象。第六层次,在朗读声中还原水声与拖拉机鸣响应和的画面。在反复朗读文字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准确把握文字内涵。优美的文章,是语言和情感的复合体。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给学生搭好“脚手架”,层层向语言深處进发,找到“复合的内核”连结之处。

从优美的语言中体会情感是形而上的,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是形而下的。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模仿第4自然段“那……是……”的句式描述桃花水的声音,模仿第6自然段“它看见……”的句式描述水中的倒影,模仿作者开启乡村研学之旅,用心地去“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感受乡村生活。教师以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意识,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抒写心中的美丽乡村。

二、在语言情境中体悟情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就一节课堂教学而言,同样也应遵循此规律:在情境中进行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更准确地说是一篇散文诗,借用乡村真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它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品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其实是有一段距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还原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品味出语言本来的味道,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学习课文第3和第4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设计内在关联性强、循序渐进式的大任务,用身临其境之法,和学生“走近春水边”,倾听文中桃花水有哪些声音,探究最欣赏的是哪一种乐曲;再走进“乡下人家”,听听桃花水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整合本单元《乡下人家》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想象有“源头”;最后走到作者身边看一看,作者此时在春水边倾听水声的姿态、神情。这样的情境设计生活化、情趣化,增加学生乡村生活的体验,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多层情境中能感受到桃花水的变化及声音的美妙。从走进文本语言,到走出文本语言,再走向作者内心语言,学生在语言的“进出”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意蕴。好的教学一定要关注学习的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将它们有效整合起来,在真实、真切、真情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体会第5和第6自然段语言时,依然在情境中“徜徉”,教师先让学生总结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这句话。“身临其境之法”的步骤:走近春水边—走进乡下人家—走到作者身边。然后,在情境整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从“扶”到“放”的学法迁移,任务情境更具明确性、情趣性、挑战性。桃花水清澈的特点、乡村生活的画卷和文本语言表达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完善中逐渐掌握。

三、在语言规律中发掘情感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与语言触摸的方法,学生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和《天窗》学习中是否掌握,能否知晓关键句在文章中有哪些标志性位置?怎么抓住它?它有规律吗?课堂伊始,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大意。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春水叫作“桃花水”,画出相对应的语句。学生会发现第3和第5自然段是文章的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直接抒情。学生既抓住关键句知晓课文内容,又掌握了课文“疑问总起—点明主旨—呼应开头”这种鲜明的段落章法,在整体感知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这个目标正是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主旨目标。

《三月桃花水》一文中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桃花水滋润万物、装点大地的美好景象,每句话都富有强烈的抒情意韵。这一点,四年级的学生较容易看出来。“体会优美的语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形式上“知其然”,更要在内容上“知其所以然”—— 深层次探究语言美在哪里,优美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以教学“轻轻地走过”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先探究“轻轻”是什么意思,再辨析去掉这个词是否可行,然后与“轻轻地流过”对比,最后带着情感朗读“轻轻地走过”所在的段落。这样一来,“轻轻地走过”的画面会徐徐在学生面前展开。学生继续发现:醒来、舞动、低语、裹着、披上等词语,都藏着生动形象的画面感。画面感的背后是作者的情感——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优美语言的规律是可循、可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静心阅读,会发现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7自然段都有整齐的句式,这是语言的对称美。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以分行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会发现,文章中长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节奏感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在画面感的语言、对称美的语言、节奏美的语言中油然而生。推敲揣摩语言美的规律,作者的情感就能在语言深处的漫溯中生发、呈现。学生就能在真实的、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乡村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话说乡村美景”“乐享乡村生活”和“畅聊生活之乐”等任务情境,每一个板块都有生动的语言学习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现、主动体验、主动分享的“语言美”支架,给学生自主阅读、想象、朗读和体会的空间。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但能产生向往、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而且能生发创作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愿望,从而有效实现略读课文和本单元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自然段桃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