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在交流过程中促进名著阅读

2023-09-03 08:20殷玥倪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8期

殷玥 倪鸣

教学过程

一、对话学生阅读经验,步入名著之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外国名著?

生:我读过《不老泉》。

生:我读过《堂吉诃德》。

师:同学们,爱读书是一个好习惯。本单元,我们将一同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英国人,他叫鲁滨逊,因为海难而被困荒岛,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通信工具,一待就是28年。他都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一睹为快。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从学生已读的外国名著切入,让学生步入外国名著情境之中。教师提取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关键信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探索兴趣。

二、聚焦作品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1.认识梗概。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编排上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这本书分为“梗概”与“节选”两部分。

师:这是一篇既有梗概,又有节选的课文。那么,什么是梗概?

生:梗概是大概的意思,就是介绍一本书的大致内容。

师:看来你既查了字典,又结合了书籍来理解,会学习。

生:梗概是可以让一个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了解这本书的工具。

师:你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是书籍梗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的梗概吧。

2.走进梗概。

师:我们进入学习活动一。(出示)

师:在同学们读梗概前,我们来看课文给我们的一个例子——“流落荒岛”,应该对应梗概的第1~2自然段。为什么这样归纳呢?让我们仔细来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为什么把这两个自然段概括为“流落荒岛”呢?

生: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鲁滨逊乘船前往非洲,途中流落荒岛时的经历。

师:你用自己的话进行了概括。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里对应的便是故事的开端——“流落荒岛”。提取关键词,准确进行归纳,顺着这个思路,同学们继续归纳。

(生自主默读)

师:自己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在交流卡片上写出商讨的结论,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

师:有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第1~2自然概括为流落荒岛,第3~5自然段概括为建房定居,第6自然段概括为种植蓄养,第7~8自然段概括为救“星期五”,第9~10自然段概括为平叛回国。

师:有不一样的声音。你们小组来说。

生:我们小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第3~4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收集物资,第5~6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智取粮食。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5~6自然段写了他们不仅种植了植物,也驯养了动物。

师:那么,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第3~4自然段是否需要单独概括为收集物资?第5~6自然段是过渡段,可以放至“种植蓄养”中。再请一位小组代表上台。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第1~2自然段是流落荒岛,第3~5自然段是岛上定居,第6自然段是蓄养种植,第7自然段是防御野人,第8自然段是救“星期五”,第9~10自然段写了乘船回国。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小组概括得不一样的地方?你更赞同哪个小组,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发现他们对第7、第8自然段的概括是不一样的,我更认同第二小组的观点,因为第7自然段还没有救“星期五”。

生:我更认同第一组的观点,第7、第8自然段都是在讲救“星期五”,第7自然段是对第8自然段的铺垫。

师:我也认同你的观点,这一段叙述是铺垫。掌声送给他精彩的发言!以上就是我们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出的结果。这些小标题就像书的目录一样,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罗列了出来。我们将罗列出的小标题一个个串联起来,就能梳理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3.再读梗概。

师:刚刚我们梳理了小说的一个个小标题,其实鲁滨逊在荒岛求生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出示)

(学生交流后完成的表格)

师:通过梗概,我们知道,原来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他不畏艰难,一一克服了。

【設计理念】此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通过默读梗概来概括主要内容,列出小标题,提高了概括能力。学生带着问题,捕捉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初步感知鲁滨逊人物形象。

三、对比“梗概”“节选”,发现表达差异

师:同学们,其实在小说中鲁滨逊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如此,让我们走进节选。(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