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地球村也从观念走向现实,各国之间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新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西方的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等理论,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将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基础与实现路径,对于进一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在社会中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社会关系之中,真正独立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世界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之中,都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加需要一起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不仅要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更应该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向往转变成现实。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举措,也是进行全球治理的良策。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基础
(一)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文化”与“天下观”等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主张大同世界,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等都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儒家提出的“仁爱”更是为国际之间的相处给出了中国声音和中国答案,这些文化都在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将国家与国家之间之前海角天涯的距离转化为亲密无间的伙伴,因此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更加需要一种和谐的理念作为处理冲突与摩擦的方法。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时候强调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当今世界上有25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根据中国的民族发展特征,保留本国文化的精华,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形成和发展起来。不同的文化虽有差异,但是文化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的同时更要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都迅速发展,虽然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21世纪,许多东方的发展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一开始的两极争霸到后来的一超多强,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能够使全球的发展版图更加均衡,更加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一直以大国的身份,担负起大国的责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2]。要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中国共产党将矢志不渝。
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把握世界历史大势的方法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要回顾过去,过去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法宝,总结历史的规律,并且展望未来,在顺应历史规律的同时,把握历史的前进大势;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要学会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整个大局,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树立正确的角色观,中国是地球的一名成员,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面,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在我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去看待问题,科学地制定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
(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支持世界各国扩大开放,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3]。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世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在这种趋势下,有些西方国家却在忙于“退群”“建墙”。但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多边主义的声音仍是国际主流。因此世界期待更有责任心的大国承担更大使命,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和国际规划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构建和平发展新范式。在如此的大环境之下,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的外部环境压力就可以变成强大的内生动力。面对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国之间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但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成长性市场,是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因此,在和平和发展主题下,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知行统一,呵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外交道路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支持。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们积极推进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完善全方位的外交布局,首先坚持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其次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軍,因此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理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同时要以多边为舞台。在坚持外交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问题,中国的主权神圣不可侵害,加强党对中国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道路。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交嘉宾时提出: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之前一直强调零和博弈,一方获得利益的时候,另一方的利益将会遭受损害,而新型国际关系则是强调要将本国的利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双方的利益,树立双赢、共赢、多赢的新理念,摈弃赢者通吃的错误观念。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4]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新路,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要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始终坚决履行联合国的宗旨,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积极开展对话和合作,减少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实现双赢和共赢。那么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是什么呢?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新型国际关系将走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新路,并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国家之间共同商量着来,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5]。因此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和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国都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单边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搞独立、“小团体”以此来挑动对立的行为也都是行不通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总之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共同愿景就是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依附其他国家,当然也不霸权其他国家,和世界上的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888.
[2]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01).
[3] 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11-05(001).
[4] 李伟红,杨迅.习近平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N].人民日报,2017-12-01(001).
[5] 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發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001).
(作者简介:黄婷,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