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阅读教学,迎战语文高考

2023-09-03 07:55:30李童童
天津教育·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辨性教学活动高中语文

李童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设定为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核的“重头戏”,更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显著发展的必要保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深入分析探究当前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科学的策略进行突破与创新,让阅读教学策略顺应新高考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积蓄力量,迎战高考,脱颖而出。

一、新高考背景下阅读内容考核的特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常胜的必备“法宝”,这句古语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想要在阅读教学的革新过程中切实提高教学成果,就应当从新高考背景下阅读考核的特点出发,把握规律与发展,明确阅读教学的未来走向。

(一)强调思辨性

思辨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能力,也是阅读分析中的必备技能。然而,思辨性虽然重要,却在高考语文阅读的考核过程中难以实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习惯了“套用模版”,面对一道阅读习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从题目下手,而是能够套用哪些所学的阅读技巧进行答题。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与初衷相违背。然而,新高考在阅读考核中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考查思辨性方面有所突破,让固用的“答题技巧”无法满足新高考的考核要求。

例如,在2021年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有一道关于粮食的题目,给出了三个图表材料,学生想要答好这一试题就需要在分析并理解材料的基礎上,作出审辨式思考,这类型的试题真正注重了对学生思辨性的考查。

(二)突出运用,教考结合

近年来,教考结合是新高考背景下阅读考核的大趋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考核中,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的题目不仅涵盖了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效果考查,还包含了小说叙事方法的考核,而这些知识点在《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等课文中均有体现。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秉持着应试观念,那么便只会将修辞手法的作用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核心学习任务中解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在考试中作出综合全面的答案。

(三)强调能力,融会贯通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教育教学的目标发展是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培育,而这一侧重点在高考语文的考核中也有所体现。首先,语文阅读试题更突出了语境的意义,引导学生由知识记忆向自主学习迈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切实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阅读题目逐步走向开放化,突出价值引领,强调文化要素。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思考,并且要“饱览群书”,在生活中积累阅读文本与阅读知识,将阅读内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二、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革新的实践路径探究

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想要让学生真正在阅读考核中脱颖而出,教师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侧重点,设计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让核心素养与阅读能力的提升真正落在实处,让阅读教学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思想桎梏。

(一)设计阶梯式阅读目标,实现递进化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朝朝暮暮。想要切实推动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教师就应当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实现递进化阅读教学,将高中语文的阅读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使学生能一步一个台阶的进步,为高考阅读考核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一阶段是学生积累阅读储备,拓展阅读知识、方法、策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应当运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而应当为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主动探究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欣赏阅读之美,进行充分训练。在这一时期,思维方式比答案更为重要,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内阅读的固定答案与课外阅读的“答题技巧”,教师更应当让学生掌握欣赏一篇文章的能力。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中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思考“读什么”“怎么读”这两大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

高二阶段经过高一一年的积累与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就应当更具针对性,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赏析不同体裁的阅读文本,强调每一文体的阅读技巧与侧重点。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立,既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囿于常见的文体中,又不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千篇一律地分析文章。

高三阶段是阅读教学的冲刺阶段,这一时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先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出完整的“思维网”,搭建起阅读理解的思维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的阅读在理解分析上的侧重点,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但应注意的是,归纳总结并非让学生形成固化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体裁与思维方法,学生均应该从题目本身出发,敢于突破创新。最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多见真题,在对真题的分析与解答中明白高考阅读的侧重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树立“去功利化”读书观,提高阅读储备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考核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文学性,既要求学生牢牢掌握课内教学的基本内容,又要求学生对课外的文化知识有所涉猎,强调了对学生语文能力与积累的全面考查。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去功利化”的读书观,让学生享受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储备与理解力的显著提高。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丰富相关的背景资料与文化知识。以统编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陶渊明的生平,推荐陶渊明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文章的理解,又能扩充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应从教材出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以统编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中包含了《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以及《百年孤独》四部文学巨著的节选,教师就可以在完成教学活动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

(三)读写融合,提高思维能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虽然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但是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读可以促写,写也能够促读,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入写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实践经验,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例如,当教师讲到阅读文本中精妙的写作手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并分析这样写好在哪里。在亲手动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深刻具体地领略这一写作手法的妙用,从而将所学的阅读分析技巧灵活地运用在课外的阅读文本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读后感写作或者续写工作,促进思维能力与理解力的提升。这种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显著增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教师应当结合高考阅读强调思辨性、突出运用、强调能力等三方面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设计分层目标、树立“去功利化”的读书观并运用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实践经验,自信从容地迎战语文高考。

(焦  佳)

猜你喜欢
思辨性教学活动高中语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