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官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化师生合作沟通,优化教学策略的必然路径,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价值。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难度逐步加大,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数学思维的激发源于提问,疑问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随意,既没有确定的目标,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提问标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制定科学路径,运用合理策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详细探究了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课堂提问设计应当具有的原则以及实践路径,以期实现激趣、导思以及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满堂问”现象严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大力倡导下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频频进行课堂提问,曾经的“满堂灌”现象已然成为过去式,而“满堂问”现象悄然新兴,成为阻碍教学成果的又一原因。“满堂问”,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频繁地进行课堂提问,让提问充满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提问频率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过度就会起到反效果。“满堂问”的课堂教学通常只停留于表面形式,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而这些课堂提问还存在零碎化、缺乏逻辑思维、质量低等问题,甚至许多教师将“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作为提问的主要手段。这种“满堂问”模式与曾经的“满堂灌”并无本质上的差别,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甚至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重点不明确等新问题的产生。
(二)提问对象固定
課堂提问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一种变相考核。正因为是考核,所以教师更习惯于将提问的重点对象设置为班级中的“特殊人群”——学优生和学困生。这种提问对象的选择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及时掌握班级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检验学优生的思维能力,但长此以往,教师很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提问对象固化的情况产生。不仅如此,为了让课堂提问更适应这两类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还会对问题的难度作出一些不必要的调整——提问学优生的问题难度更大、灵活性更强,而提问学困生的问题较为简单、直白。长此以往,课堂提问的主体只能是这两类学生,而其他学生则作为“旁观者”,无法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问题设置缺乏深度与广度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对问题设计的合理规划,更没有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导致课堂提问设计缺乏逻辑性,在学生看来“一脚深、一脚浅”,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干扰学生正常的思维发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就事论事”的情况,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问题缺少延伸和转化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问题价值的发挥。
(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反思
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实际上,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能够反映出多方面的问题,从教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回答能够侧面反映出问题设计是否具备合理的梯度性、难度是否过大、提问方式是否合理等,可以成为教师未来调整提问策略的重要依据;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回答能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答错问题的原因,如理解能力不佳、思维不够灵活、课堂吸收率不高等。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思与思考,课堂提问才能得到优化,学生也不会“一错再错”。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体现学习活动的重点,只有这样,问题设计才能成为辅助教学的最优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科学支架。基于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体现“四大要点”,让问题设计有理可依、发挥优势。首先,课堂提问要能够“找重点”,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进行反复、多次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确保学生真正将重点知识内化于心。其次,课堂提问要会“抓盲点”,盲点容易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短板,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盲点,及时掌握。再次,课堂提问要能够“辨模糊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含混不清的概念,教师要通过对比的策略,或者设计归谬性问题,增强学生的分辨性。最后,课堂提问要具有“引发散点”的功效,引导学生发散地看待问题,纵横搭建知识网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层次性原则
心理学将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及未知区。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不能只停留于学生的已知区,也不能直奔学生的未知区,而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深入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目标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难点的突破也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层层递进地设计“子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勇攀高峰的坚实阶梯,通过解决子问题而解决学习难题,最终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的整体要求以及具体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数学素养进行深度融合,让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更有规律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传统的问题设计中,课堂提问枯燥死板,教师态度严厉,学生面对提问往往恐惧大于思考。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有趣,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成果的顺利提高。
三、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循循善诱,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提问设计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挑战精神,但是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问题设计在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与学生的学习心向相吻合,但又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与心理预期,而这些超出的部分就能很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秉持循循善诱的原则,让学生的思考有条理、有逻辑。
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知识要点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x2-7x+10=0”“x?+5x-6=0”这两个方程的计算为引子,当学生计算出这两个方程的结果后,教师可以发问:“方程两根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学生的观察与发现做铺垫,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同时,如果学生的思考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醒,引导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上。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有这样的结论吗?”为了辅助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出示“2x?+7x+6=0”“3x?-5x-2=0”这两个式子,辅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再次提问:“你能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式子表达出来吗?”当学生完成这一步,教师就可以系统地为学生讲解“韦达定理”,鼓励学生进行证明。
(二)立足生活,提升课堂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難发现,学生容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便可以运用生活的趣味性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好状态。不仅如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完成“生活—课堂—生活”的闭环。不仅如此,问题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推动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以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学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如果把这些三角形换成其他图形会发生什么?”由此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深入落实“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要点,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而在学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一个同学围绕着一个三角形的花坛散步,每到拐角处,他的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请问他回到原位时一共转了多少度?你能通过这一问题获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吗?”这样,学生便有了一个可供思考的真实情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难以提升的最大阻碍在于,教师的思维缺乏创新性,容易导致问题设计死板、固化,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两大要素,设计疑性提问,让疑问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让探究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发挥显著作用。
以“直角三角形三边和的关系为a?+b?=c?”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那这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接着进行进一步发问:“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规律性的三边关系?如果有,那么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便得到了充分激发,基于a?+b?=c?的公式,思考是否存在a?+b?+()?=c?或a?+b?-()?=c?的公式。
(四)理理相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切实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当保证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在问题设计中也应当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蕴藏其中。在传统的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往往太过注重对具体题目的考查,而忽略了对思维能力的关注。实际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不如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理相通、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以“有理数的乘法规则”这一知识要点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需要先将其转化成什么再进行运算?”“有理数的运算与整数的运算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这些问题的设计虽然没起到计算练习的效果,却直击知识要点的本质,实现了算理与算理之间的相互贯通。有了理理相通,学生所需要做的便是针对性地练习,而一旦理理不通,即使做了大量练习也可能因为不得其法而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这种课堂提问的设计,其目的不仅在于优化学习成果,还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具有“一箭多雕”的实际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教师,必须解决当前“满堂问”、提问对象固定、问题设计缺乏深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反思等问题,教师要通过科学路径,在问题设计中遵循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通过循循善诱、立足生活、疑性提问以及理理相通的策略,促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切实发展,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