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艳
一、情绪的相关理论
(一)情绪调节理论
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保持,有赖于经常进行情绪调节。关于情绪调节的机制,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在提出的各种情绪调节模型中,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提出的情绪调节两阶段动态过程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更有效地应对情绪反应。格罗斯经过理论研究和因素分析提取出了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其分别对应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和之后的两个阶段。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指的是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即先行关注调节阶段的认知重评;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指的是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后,即反应关注调节阶段的表达抑制。
(二)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博士指出,人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结果,并非是由某个特定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在认知上存在偏差,产生错误信念,从而导致不良结果。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C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看法、观念、认知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因素。因此,ABC理论的核心就是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信念,避免出现困扰情绪的不良结果,告诉人们如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如何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改变不合理认知可以为个体带来新的情绪体验,产生有效的辅导效果。
(三)积极情绪理论
积极情绪是一种正向情绪或是具有正效价的情绪,即积极的、正性的情绪。积极情绪能给个体带来愉快的体验,激发他们的积极行为或行为倾向,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的表达对生理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促进功能。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对于身体康复、疾病的预防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积极思维的人比一般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逆境和损失,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始终保持从容和自信,应对自如。
二、青少年情绪的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以及学习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自尊、自信、喜悦、感激、激励、敬佩、遗憾、沮丧等多种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
2.情绪体验的跌宕性。青少年初期,他们对各种活动充满热情,但由于他们的思维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对情绪刺激敏感多变,易动感情,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
3.情绪反应的直接性。青少年处于“情绪高涨时期”,这个阶段的情绪比平常表现得更强烈、更持久。受到批评时会更加沮丧,受到表扬时则更加兴奋。青春期阶段也是情绪力量强烈、情绪变化快速的时期,情绪也常常压抑或隐藏,因此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4.情绪活动的心境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情绪爆发次数减少了,但情绪持续的时间有所增加和延长。这种变化让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对情绪刺激延迟做出反应,另一方面让情绪反应持续的时间变长,即情绪从易感性逐渐向稳定性过渡。
(二)青少年情绪性素质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情绪性素质涵盖了情绪特征、情绪表达方式、情绪调控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在许多有关情绪的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在“情绪调控”“情绪冲动”“焦虑情绪”“自卑情绪”四方面的平均得分排在后四位,这四个方面可能是中学生情绪性素质的主要问题所在,也是中学生情绪性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所指。
(三)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及发展特点
情绪调节策略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图的行动和反应,个体可以实现情绪调节目标的方法和策略。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一般分为积极调节策略和消极调节策略两大方面,积极调节策略,如积极解释、认知应对、求助和转移。消极调节策略,如沉默、自责、压抑、发泄不满和攻击行为。研究表明,高中生在调节消极情绪时,有8种主要方式:情绪表达、寻求帮助、认知应对、放松、压抑、回避、哭泣和情绪替代。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许多中学生在情绪调节方面会采取积极的策略,如表达情绪、转变认知、放松身心等,而较少会使用消极的策略,如回避、压抑或攻击等。
三、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随着生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逐渐被打破。现代生理、心理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生理因素对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二)心理因素
1.归因。归因和应对方式是青少年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认知归因偏差的问题尤为突出。他们常常对他人持怀疑、轻蔑和敌对的态度,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归因和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2.情绪调节能力。一部分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有限,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状态。
3.个性。情绪与人的个性密切相关,自我中心、固执任性、感情用事、抗挫能力差等个性特征,都是消极情绪产生的温床,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的,如乐观就是一种容易带来积极情绪的品质。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乐观情绪与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情绪知觉、评价、控制、反思、自我效能感和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等6个维度与乐观情绪保持正相关。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家庭冲突等,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情绪问题的出现以及极端行为的发生都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四)朋辈群体
朋辈群体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学者们认为,通过观察青少年的朋友或熟人的违法行为发生次数和频率,可以预测他们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违法行为。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因素尤其是朋辈之间的影响会对青少年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
(五)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如何,同样可以预测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情绪相关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的启示
根据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和主要情绪问题表现,结合以往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将青少年情绪教育的目标、内容设定为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人类情绪的多样性,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特征,感受不同情绪的不同影响。2.培养主动感受快乐情绪的能力,提升主观幸福感。3.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情绪,能够有效地调节和宣泄负面情绪。4.学会正确地体验和恰当地表达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启示
1.教给学生正确归因,情绪、情感教育中加强理性教育。当面临各种冲击和压力时,他们应该学會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正面的归因和积极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释问题,并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潜在意义,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情绪。
2.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消减负性情绪的有力武器。主动增加积极情绪体验能使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各种挫折情境,改善消极情绪状态,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受中改变思维方式,扩展思维的广度,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各种可能性,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
3.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建构“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机制,密切家校合作,筑牢家庭教育防护网,组织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体会付出的快乐。全方位营造一种能促使个体的积极本性得以生长、积极潜能得以发挥的优良环境,提高学生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技能的能力。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