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黄婉舲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的《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的一首旧体诗。笔者以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
情境化赏析,理解诗歌内涵。导入环节,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步行最远的距离和当时的感受。一名学生说自己最远走了5公里,感觉“实在是太累了,小腿酸痛”。笔者顺势用多媒体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到陕北的吴起镇,经过11个省,翻越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跨过近百条河流,历经600余次战斗,行程25000里。影像资料将学生带回那段峥嵘岁月,特别是一连串的真实数据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让他们认识到长征是一段极其艰险的历程。
在学习颈联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金沙江水流湍急,江上没有桥和船,如此困难的局面,红军为什么会感到“暖”呢?班上有一名学生正好读过《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笔者让他讲一讲。全班学生听完红军凭借7条小船巧妙地摆脱数十倍于自身数量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渡过金沙江的故事之后,真切地体会到红军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情境化诵读,领悟革命精神。在理解诗意、把握整首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但学生朗读时总是慷慨激昂,缺少变化。笔者以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蜿蜒,但在红军看来,这样的崇山峻岭不过是眼前腾跃的细小波浪、脚下滚动的小泥丸,朗读时如果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就能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此外,笔者将长征途中的经典画面和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融合,制作成视频,让学生随着视频的节奏诵读。通过视听渲染,学生被带到红军长征的情境之中,读出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
为进一步加强角色体验,笔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或者想象自己就是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在此基础上再朗诵。学生通过角色代入,不仅体会到长征之“难”,更体会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若等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情境化写作,点燃家国情怀。《七律·长征》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意义决定了在学习时,我们不能只就诗论诗,而应该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设计了写作情境: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被称为“长征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我们的生活已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长征精神吗?②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一名学生这样写:“我们现在还需要长征精神,因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革命先辈的长征是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长征则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环境,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名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长征”,從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名新时代的“小红军”身影。
(作者单位:张萍,钟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婉舲,钟祥市东桥镇镇直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