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军 余红云
文本解读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文本进行的全面分析,文本挖掘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的深入理解,文本的解读与挖掘相辅相成。只有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挖掘,才能精准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自然的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简言之,文本的解读与挖掘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师备课的必要步骤。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内蕴呢?
解读教材、挖掘文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般地,教师解读一篇具体的文本时,要从课程标准、单元导语、文前导语、课文、注释、插图、课后练习、链接等角度入手。笔者以《慈母情深》的解读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确定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单元文本定位,把每个单元归属到相应的任务群,并这样概括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可以简单描述印象中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并且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课程标准还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提出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
《慈母情深》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些都紧扣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容相吻合。基于此,笔者把该单元的学习任务归属于发展型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听、读、看、说等方式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依据具体的交际情境,有效地传递信息,从而达到顺畅、明确、清晰的交际目的。该任务群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功能。《慈母情深》讲述了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无私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其中的母子对话较多,很好地体现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角度看,教学《慈母情深》,教师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场景、细节和母子对话上,如母亲工作的厂房环境,“我”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和母亲塞钱的几个画面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母子深情。如此,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另外,教师应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以强化阅读的实用功能。
二、与单元导语“对话”,凸显核心目标
大单元教学就是围绕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从具体的单元教学来看,大单元教学可以这样理解:以单元总体教学任务为基础,将单元内的文本教学目标与单元总体目标有机结合,围绕大单元主题(大概念)设计具体文本的教学任务。
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既是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四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承接。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是通过对故事中的场景及细节的描述,写出了伟大的父母之爱。单元语文要素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作出要求: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对本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拓展和提升,也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能力训练的层次性。所以,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引導学生联系多个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判断哪些是细节描写、哪些是场景描写。
另外,笔者结合本单元任务群及语文要素,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①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②品读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③捕捉爱的镜头,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感受。
三、与课后习题“对话”,明确教学重点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看,很多课文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制课后的练习题,教师在确定或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高度重视练习题。
《慈母情深》课后有3道习题:第1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场景、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慈母情深”,第2题要求学生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第3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类似“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前两道题可以看作本课的教学重点,第3道题是一道拓展型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难点。
要解决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品悟教材中的重点语段。如描写母亲工作场景的“全景镜头”反复出现了4次“七八十”,表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文中“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反复出现3次,这样的表达,强调了在恶劣环境中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而且这一组连续的“慢镜头”将母亲的疲惫、儿子的心酸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文中反复连用的4个“立刻”构成一组“快镜头”,写出了母亲在恶劣环境下快节奏的工作。正是“慢镜头”和“快镜头”的组合,让“慈母情深”落到了实处。教学时,教师应将课后习题有机嵌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从教学反馈情况看,笔者的教学目标基本能顺利达成。
四、与文本内容“对话”,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类比,便于学生理解文本。《慈母情深》是赞美母爱的文章,现实生活中,母爱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捕捉与《慈母情深》相近的生活实例或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成电视剧后,好评如潮。剧中也有一众妇女在闷热、潮湿、嘈杂的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情景,一些场景、细节与《慈母情深》完全契合,教师可以截取这些片段,让学生对照课文,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另外,当今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对母爱的理解还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感受日常生活小事中蕴含的慈母之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大单元教学主张“联结生活、活动探究、实践感悟”。基于此,笔者教学《慈母情深》时,创设了“恰值五月母亲节,我拍电影来感恩”的大任务。以“梳理爱的场景——捕捉爱的镜头——解说爱的画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品悟母爱的无私。如在“捕捉爱的镜头”时,笔者引导学生聚焦“快镜头”——母亲忙碌地工作,要求学生接龙朗读四个“立刻”,读出母亲争分夺秒挣钱的紧迫感。在“解说爱的画面”时,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选取生活中让自己“鼻子一酸”的一个镜头,尝试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节。从教学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很好。
(作者单位:石金军,孝感市孝昌县教学研究室;余红云,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农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