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 廖林(副教授) 戚振东(教授)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2023年4月8日至9日,由南京审计大学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主办、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中内协内部审计学院)承办的南京审计大学建校四十周年-首届中国审计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本次年会邀请了中国审计学会孙宝厚会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鲍国明会长,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张卫国教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教授,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晏维龙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主任蔡春教授,南京大学李心合教授,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中国医药集团总会计师杨珊华,南京审计大学陈汉文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圆桌论坛,分别就审计教育发展、审计学科建设、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社会审计与资本市场发展、会计与中国式现代化六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年会共收到135篇高质量论文,邀请102篇论文进行了平行论坛报告讨论。
本次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审计创新发展”为主题,针对审计发展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资本市场发展、审计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社会审计、会计与财务管理、国际审计、环境审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本文根据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报告情况,将年会主要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包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引导审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路径和机制,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审计学会孙宝厚会长在《四十不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主旨演讲中认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审计制度层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审计是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之一,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坚持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坚持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教育、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
山东财经大学毕秀玲教授和孙瑜建议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机关向“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上级审计机关”的新双重领导体制转变,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新《审计法》具体条款可操作化,助力审计实务工作顺利开展;加速“科技强审”步伐,进一步提升审计的高效性。浙江工商大学王帆教授等研究认为,“查病”是国家审计的揭示机制,“治已病”是国家审计的整改机制,“防未病”是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国家审计通过“查病”“治已病”和“防未病”三方面推动制度体制机制完善。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在《改进和完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旨演讲中强调,审计机关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存在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审计及时性不够,难以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草案报告与下一年度预算草案提供依据;审计整体性不够,没有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思路,没有能真正实行全面核实预算收支、全面评价预算支出绩效的作用;审计的规范性、科学性不够,预算调整成为经常性行为,且很多被审计单位不能接受审计机关提出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审计评价产生质疑,影响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针对这些问题,秦教授提出,应在下一年度进行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草案报告之前,出具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供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时参考;利用联网审计和大数据审计技术,建立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数据平台,归集、挖掘、分析和共享预算执行数据,供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使用,提高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效率;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全覆盖,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法规,依法出具审计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主任蔡春教授在《二十大精神与审计理论创新研究之机会》主旨演讲中提出进一步推进审计理论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包括: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围绕现代化来思考、探讨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体系;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究审计服务产业化体系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研究审计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方式、审计促进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建设、审计促进基层治理完善等;要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推进法制中国建设,重视遵循性审计研究,强化对公共经济权力的审计研究,重视加强民生审计问题研究;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大审计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就业优先政策跟踪审计研究等;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辉煌发展,要围绕文化自信自强进行审计研究;要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研究审计服务于军队和军事治理、审计服务于军队党建等;要围绕“一国两制”,研究审计服务于推进祖国统一;要围绕世界和平发展,研究审计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围绕从严治党,研究审计服务于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南京审计大学陈汉文教授在《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逻辑必然与实现路径》主旨演讲中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而“各方面”自然包括党的审计工作。将国家审计这一国家重要监督体系组成部分融入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必然。国家审计应始终将国家安全贯穿至审计本职工作,立足于党统一领导,助力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聚焦主责主业,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逻辑链条,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责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拓展至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等重点风险领域,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助力完善保障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的预警、应急机制建设,预防危害数据和网络安全的事件发生,降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良影响,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助力审计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及其他重大民生领域,打造生态安全型社会,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调动群众主动性以增强人民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国家审计助力于国家安全水平的提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鲍国明会长在《当前内部审计的发展与IPPF 的修订》主旨演讲中认为,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内部审计自觉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融入了国家治理的大局。内部审计机构进一步落实党组织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聚焦主责主业,推进研究型审计,加快数字化的转型,推动审计的整改,扩大审计的成效。目前是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在对《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进行重大修订。修订后的IPPF包含《全球内部审计准则》(Global Internal Audit Standards)、专项要求(Topical Requirements)、指南(Guidance)三个部分。其中《全球内部审计准则》包含五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内部审计的宗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内部审计治理、内部审计管理、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内部审计的国际发展与变化,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与参考。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审计局李小俊认为,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应当合力协调。但内部审计实务中有一些不足,包括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够完善;独立性不强,队伍不够稳定;质量不高,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因此,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要实现优势互补、同向发力,要服务好内部审计,优化内审环境;要复合指导,实操带训;要精细管理,提质增效,深化成果运用长效机制,推动内审高质量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艳教授等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能够促进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
南京大学李心合教授在《中国式企业内控研究的新思路》主旨演讲中,认为美式内控研究源自美式企业控制结构:外弱内强,即外部干涉少、企业自主控制强。而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结构是外强内弱,即国企拥有强大复杂的外部控制体系,“自控”相对难一些,单纯的内部控制难以实现目标。因此,国企内控与外控应当一体化研究并建构一体化整合的“全面控制”概念或理论框架,而不是孤立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使外控与内控在流程上相互衔接、在机制上相互转化。另外,需把握内控整体框架的三个关键词:一为流程,即内控之形;二为制衡,即内控之神;三为风控,即内控之目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李弄文和李百兴教授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CEO 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有提升效应,但边际递减,符合“知行合一”假说,即更为理性、审慎与周全的决策行为,声誉偏好和社会认同需求会引致高层次的个人价值实现和期望回报的需要。审计师质量对该提升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高质量审计师更能促使高学历CEO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浙江大学董望副教授等研究发现,在“8.11 汇改”发生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建立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速度,主要提升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工具建立的速度,应对突发外部风险,其中内部环境和风险评估要素在事后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能够降低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工具建立速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南京审计大学的郑登元教授等研究表明,社会信任度低的地区,企业更应完善内部控制,以提高投资效率。
中国医药集团总会计师杨珊华在《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主旨演讲中指出,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创新评价更应该重视研发产出,尤其是高质量研发产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是我国首个以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发指数,对于系统、全面地评估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衡量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企业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为医药产业未来进一步对标国际水准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分为器械类与非器械类。2013年至2021年间,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尤其是头部企业与腰部企业的差距呈逐年放大趋势。头部医药企业与尾部、腰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不小比例的医药企业无任何代表性的研发成果,以及非器械类医药企业研发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成果和研发质量应该是相关部门和医药企业关注的重点所在。该指数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决策均具有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张为国教授在《ESG 信息鉴证:现状与思考》主旨演讲中,介绍分析了全球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鉴证情况、我国上市公司ESG鉴证情况和注册会计师ESG鉴证准则制定情况。从IFAC 针对全球ESG 信息披露和鉴证情况的调查发现,ESG 信息报告率与鉴证率仍存在显著差异,披露ESG 信息的比例很高,然而对ESG 信息进行鉴证的比例相对较低,各地区间的差异比较大。大多数公司报告了有关温室气体(GHG)、其他环境、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信息,对ESG 信息进行鉴证的公司仍然主要关注温室气体数据。在我国,在政策和监管的持续推动下,A 股上市公司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张教授提出了几点正在研究的思考问题供讨论。关于鉴证范围,是任选还是法定?若为任选,如果企业愿意展示就鉴证,不愿意展示就不鉴证,那么鉴证的意义何在?有限保证与合理保证在多大程度上会给报告提供更高的价值?谁来鉴证,是会计事务所还是其他机构,各自的优势何在?当存在其他法定鉴证要求时,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利用这些鉴证结果,应负什么法律责任?鉴证和咨询应不应该分开,当前更应该强调鉴证还是咨询?张教授认为,在对ESG 了解有限、各企业没有很好地采取ESG 行为、管理层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应先强调咨询。其他问题还包括鉴证准则谁来制定,和其他专业部门的鉴证准则会不会矛盾?如果需要有监管,是统一监管还是多头监管?国内上市和境外上市公司披露和鉴证要求不同怎么办?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教授在《ESG 报告鉴证:理论、准则与方法》主旨演讲中,认为ESG报告准则在2023年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 Report,SR)阶段,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但不符合确认、计量标准的关键驱动因素,也必须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了恰当评估与此相关的机遇和风险,投资者需要高质量、透明和全球可比的与财务报表相兼容的可持续发展披露。关于ESG 报告鉴证的理论研究,黄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研究外部性,报告目标最重要的是对合规性发表意见,但对公允性发表意见非常困难。财务报告审计是投资者导向,而ESG报告鉴证是利益相关者导向。ESG 鉴证在重要性概念上,至少有财务重要性、影响重要性、双重重要性。ESG报告鉴证的委托机制包括企业(股东大会)与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在准则制定上,制定机构除了审计专业团体,还应包括非审计专业团体。在独立性上的要求应相对宽松一点,但胜任能力要求高得多。ESG 报告尚未能做到充分证据,有限证据更普遍。需以专家工作为主,提供安全港规则。ESG 报告鉴证方法的基本假设,与财务报告会计假设互相补充。针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外部性假设,针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适应性假设,针对会计分期假设提出前瞻性假设,针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多重性假设。鉴证方法面临鉴证对象宽泛、预期用户多元、报告标准迥异等挑战。
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在《外部审计服务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中认为,高质量发展在会计和审计领域,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衡量。一是必须依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其基本特征是真实可靠,要从关注安全的目标导向转向关注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建设。二是外部审计服务需要从关注财务资产扩展至关注数字资产,支持“物理经济+数字经济”的平行运营。三是从关注EPS(Earnings Per Share)转到专注ESG,了解企业为环境、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能否保证能够持续地做出更大的贡献,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平等性和整体性。高质量外部审计业务模式是“审计+咨询”双轮驱动的一站式、综合性业务模式,即多元专业服务模式(Multi-Disciplinary Model,MDM),在德勤的发展战略居于核心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可以显著地提升审计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可以强有力地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私人合伙企业(Private Partnership)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是传承专业服务和专业主义精神最为适合的组织形式。德勤将坚持“多元专业服务+私人合伙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会计师事务所对行业监管需要不折不扣地遵从,维护行业的声誉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者的责任。
西南财经大学的程冕和吉利教授从评级强度、评级高低和评级分歧三个维度刻画ESG评级机构行为,研究其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被更多的机构评级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更高的机构评级可以增强这一作用,而更大的评级分歧会减弱这一效应。
北京化工大学的吕文岱副教授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成为企业业绩持续增长获取增长动力的来源,并最终体现在年报审计中,增加了年报审计中持续经营的可靠性和形成有效依据。在企业业绩增长、持续发展的需求下,制度设计、制度环境的完善是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瓶颈突破的关键。
河北工程大学张德胜和李占雷教授研究认为,受双碳目标的影响,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完善ESG 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企业ESG 信息披露义务;改革公司原有的管理架构,在组织设计中引入ESG 理念,设置董事会直接负责ESG 事项决议,推动在整体组织框架中设置各级ESG 部门;行业标杆企业、龙头企业带头设置ESG 信息披露行业标准,推动监管部门与标杆企业协同管理;各企业应加快建设企业生产高质量转型升级和低碳绿色低能耗的生产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在《数据资产与财报焦虑》主旨演讲中认为,企业必须同时具有强大的财务资本与数字资本才能具有高价值。财报焦虑表现在财务报表中,资产方严重被金融化,负债和权益方的金融工具混合化,导致不确定性增加、价值波动,从而导致收益报告复杂化,这是资本市场估值的压力。资产价值减损速度惊人的下降,无形资源分类僵化,这是来自数字化转型的压力。现在提倡可持续性呈报,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运转方式已陷入窘境,88%的沪深两市银行市净率(市值/净资产)小于1。新经济形态中,数据资源的作用日益显著,传统的以有形资源为标的的资本驱动模式难以适应,对企业的风险评估与估值必须重新量化,重构新会计规范刻不容缓。数字化资源成为资产,从来源、收益、代价、产权、技术、证据、利益等方面讨论都有许多困难。因此,对数据市场的建立和维系也存在很多疑问。从当前数据资产确权、入表和估值方面来看,在法规健全、标准建立与落地实践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安徽财经大学朱兆珍副教授和魏婷研究发现,高管激励机制(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及晋升激励)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投入,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的提高,薪酬激励和晋升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会进一步加强,而股权激励对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会受到抑制。江西财经大学刘启亮教授等研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公司下一年受到监管处罚的概率越高,媒体负面报道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舆论压力机制发挥了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揭示作用。西安外国语大学王鹏教授等研究发现,地方官员政绩诉求会抑制企业环保投资的增加,不同产权性质、区域来源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作用不同,而腐败治理能够缓解地方官员政绩诉求对企业环保投资带来的抑制作用。南京审计大学谭建华和李亦普研究发现,企业杠杆操纵这一财务问题是导致非财务信息策略性披露的重要诱因,财务数字信息操纵与非财务信息操纵可能并非独立存在,企业可能策略性披露非财务信息以配合杠杆操纵。
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审计发展——互为助力相辅相成》主旨演讲中提出,企业出行,必定风险一路相伴。企业海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面对的显性和潜在风险。风险能否被有效防范,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在不同阶段,防范重心有所差异:事前需注重风险信号,事中需注重管控措施,而在风险发生且已有后果时,应注重应急和救济措施。风险防范重点在事前、事中,尤其是注重预警信号,才可能有效管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宏观层面,需要政府外交、军事保护;微观层面,企业自身要勇往直前;中观层面,注册会计师、律师、职业团体、商会等商务服务需要发挥作用,形成集团军品牌化。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资企业走出去,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机会,但是护航“一带一路”中资企业,中国CPA 发挥作用严重不足。同时,财政部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管机关、审计署作为政府审计机关,也应有所作为。
蔡春教授认为,围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研究审计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与实现方式。研究的领域包括我国在世界审计组织当中作用的发挥,在联合国审计当中作用的发挥,在国际审计活动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中国话语权,审计在对国际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保驾护航中的机制与作用研究,中国的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研究,跨境审计与跨境审计监管协调研究等。
审计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审计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应推动审计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提升审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晏维龙教授在《自主培养审计拔尖创新人才》主旨演讲中认为,顶尖人才是不可替代的,走好自主人才培养的道路、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培养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自主培养拔尖创新审计人才,一要构建中国特色审计人才培养体系,要丰富审计学科,构建以审计为核心的经济监督学科群;要细化审计专业,构建以审计学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要打造培养链条,构建本硕博审计人才培养链条。二要完善中国特色审计人才培养内容,从中国特色着眼,强化思政引领;从审计客体着手,完善审计知识体系;从技术进步着力,体现审计现代化要求。三要创新中国特色审计人才培养方法,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综合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整合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聚合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蔡春教授认为,应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高等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审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审计专业博士学科点的建设与高端审计人才的培养。
关于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山东财经大学毕秀玲教授认为,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规模+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未来应重视制度设计、激励政策、培养过程行业导师全程参与等问题。暨南大学饶品贵教授认为,培养复合型会计审计人才的同时应改革培养模式,硕士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分不同方向进行培养,并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培养。专业博士培养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博士的培养,面临着挑战。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山西财经大学吴秋生教授认为,应坚持大学就是大学,不能商业化;强调第二课堂即课外课堂的综合素质训练;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浙江大学陈俊教授认为,随着数智时代发展,未来大数据审计、智慧审计对审计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有很大变化,应注重研究型审计能力培养。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审计本身也处于变革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在《审计的经济效应》主旨演讲中,讨论了审计的本源。谢志华教授主要从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审计解决的是不是人类所面临基本问题的某一方面,以及新技术出现后,审计面临的问题能否得到很好地解决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他认为,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公司和企业建立以后,特别是两权分离以后,最基本的问题还是全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在聘任经营者、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和报告受托责任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风险。而财务报告鉴证审计可以部分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多数是事后审计,因此更需要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全过程中保持信息对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审计还有很多领域可以拓展,如对经营者的政策跟踪审计、对员工的风控审计、对未来风险的审计等。关于新技术的出现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谢志华教授认为,人类走到现在发生了两次本质性的、革命性的变革,一次是工业革命,即行为革命,一次是信息革命,即认知革命。两次革命帮助人类的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大大拓展,使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审计在未来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将对认知革命产生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