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内涵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2023-09-02 10:12李梦卿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双师型

洪 运 李梦卿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1]。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2]。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特色队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的综合体,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定位是为职业院校培养、输送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教师既需肩负“师范性”的使命,又应具备“专业性”的能力,同时还须具备“职业性”的特色。“师范性”“职业性”“专业性”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其发展不能偏离内涵建设的中心。

一、坚持内涵特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提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4]。“双师型”教师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者和引路人,肩负着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大众对职业情怀、使命责任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工匠精神”的传承意识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范性”特征为驱动,以氛围营造、价值引领为策略,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双师型”教师勤于创造、追求精益的动力之源。

德技并修是“师范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以师德师风建设涵养“工匠精神”,也需要以“工匠精神”引领技术技能提升。将“师范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传承“工匠精神”相适应的师范文化氛围,指引教师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中领悟、践行“工匠精神”,以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产业发展需求相耦合,以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更多传承着“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二)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设,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改革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6]。优化定位是在巩固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7]。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高校招生的“末班车”,受上升渠道限制以及普职分流的影响,职业教育始终处于舆论困境之中,被大众视为托底的教育类型。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一则在于坚持“职业性”特征以巩固职业教育特色;二则在于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矮化”思维。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引导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正面认知,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情感认同,促使教师树立以“职业性”特征为本源的正确职业观,加强职业自信心,提升职业归属感。大众对职业教育偏见的成因是复杂多元的,从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的视角审视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是导致偏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解决路径归根结底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准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转变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在巩固“职业性”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教师实践与创新兼备的职业素养,以高质量、多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拓展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优化,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有利于探索典型经验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模式”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地,天津全面完成了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的建设任务,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天津范式”。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天津,已经启动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建设,旨在为全国提供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标杆[8]。

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教师队伍的保障,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建设的题中之义。“专业性”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核,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手段,主要体现在兼顾理论实践、注重工学结合、践行产教融合、扎根职教研究等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一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创新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多元协调发展,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兼具教学育人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侧重产业与教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作,形成常态化校企人员互派、轮岗机制,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能够紧紧把握住职业教育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学校培养目标对接企业创新需求,校企协同发力,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突出教师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文化推广方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加强智库建设,引领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标准指南和实践方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天津打造创新发展标杆。以创新发展标杆建设向全国提供“天津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模式”,增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内涵特征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

(一)基本特征:师范性

1.坚持师德为先,推进师德养成

为人师表,须德才兼备,既要教授学生“专业之技”,更要传授学生“立世之德”。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9]。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须坚持师德为先,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推进全员全方位的师德养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全国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坚持师德为先,以师德承诺、师德档案、师德考核为手段,以师德典范和楷模为领航,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圭臬,建立了协同联动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在教师准入、岗位聘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中,严格执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引导“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统一[10]。同时积极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将师德师风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建有炎培园、行知园等育人景观。使校园景观成为师德师风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发挥校园景观的隐性育人作用,实现师德师风文化与校园环境的深度融合,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养成环境和氛围。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引导教师涵养师德内蕴,升华师德情感,规范师德行为。

2.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之师”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1]。“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体现,是用精益求精的理念、一丝不苟的素养践行社会责任。

2017年教师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勉励同学们:“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2]。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肩负着培育“工匠之师”的社会责任,培育“工匠之师”必须要以“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动营造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升教师弘扬“工匠精神”的思想意识,打造具备“工匠精神”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全校开放,教师们可以在“工作室”聆听大师授课,现场感受“工匠之师”的精粹和灵魂。在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领略工艺之美,学习职业之技,感受工匠之魂[13]。以“工匠精神”育“工匠之师”的职业使命逐渐成为学校教师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育人信念成为学校教师以“工匠精神”传授知识技能的内驱力。

(二)本质特征:职业性

1.坚定发展道路,坚守职教本色

20世纪70年代末,为缓解技工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运而生。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逻辑起点。自创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繁荣发展,而后随着国家战略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导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14]。在此过程中,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合并,还有部分院校踏上了向综合性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老八所”院校的职教师资培养格局。2015年以来,经国家批准,我国又新增了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新时期进一步优化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战略布局。校名是学校的名片,是办学特色的直观载体。如表1所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原多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命名,在数十年的曲折探索中,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均进行过更名,甚至部分院校调整了办学定位、发展目标,虽然仍保留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但实质上已淡化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其根源在于大众“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表1 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办学特色,坚持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道路,坚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职业性”,高举“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两面旗帜。4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师范人才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职业教育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师资。

201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工作,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形成了本硕博全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随着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博士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日益渐增[15]。为培养此类新型高端复合型人才,满足职业教育新时期发展需求,多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着手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建设工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愈发突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职教特色道路上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2.传播职教文化,推广中国模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在功能定位上,有着引领职教的责任[16]。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职业性”也体现在职教智库建设与职教文化传播等方面[17],通过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发展。

职教智库建设方面,2022年,天津中华职教社“EPIP研究中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成果推广中心”落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职教智库建设注入新能量。职教文化传播方面,学校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EPIP模式开展教学,实施“汉语+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让中国职教方案名扬海外。此外,学校以EPIP为核心要义筹备俄罗斯鲁班工坊项目,探索开发上合组织国家鲁班工坊项目;开展EPIP专著及文献的外文翻译及出版工作,积极推广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三)重要特征:专业性

1.理论实践兼修,双师双能发展

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引进人才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符合高等教育学术性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也有具有企业、职业院校从业经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自身培养的职教师范生。如何将引进人才培养成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

对于不同类型的引进人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采用分类培育的模式,在专业培训中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对理论型教师普及技能知识,对技能型教师加强理论指导。一方面,引导理论型教师认识、了解职业教育,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实验实训任务中发现“工匠精神”的魅力,体悟“工匠之师”的角色内涵;另一方面,引导技能型教师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职业教育师范能力。

2.产教融合育人、校企合作双赢

《实施方案》指出,“要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18]。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制度,同时也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校企之间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使学校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走近一线员工,感受劳动精神。教师通过在企业中实践锻炼,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积极为教师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搭建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9]。学校成立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工作组,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特色,加入地方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结点上精准靶向发力,助力地方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出台了离岗创业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教师以在岗、离岗等多种形式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将技术成果与市场结合,在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专业性”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基于内涵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

(一)坚守道路:以坚守职教道路扛起使命责任

1.强化价值认同,秉承办学宗旨

2022年8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调研时指出,“坚持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更好服务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强化“职业性”价值认同,秉承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宗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1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秉承办学宗旨,成立了“特色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对各教学单位落实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10余年来,学校在对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攻坚任务并落实保障措施,已培养了一支实力强劲、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抓好岗前培训,夯实职业本位

岗前培训是师资培养的“第一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从服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出发,围绕内涵特征,通过主题宣讲、交流研讨、参观体验和结业汇报等培训环节,回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发展史,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教育体系逻辑框架中的特殊意义,使新入职教师深刻理解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建立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快适应“职业性”岗位要求和角色期待。

(二)引进人才:以双师引进方式优化师资结构

1.改革准入制度,提升引才质量

《实施方案》指出,“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建立高层次、高级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21]。2021年6月,天津市出台了通过直接考核方式引进高技能人才相关政策,政策中明确了可以通过直接考核方式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界定标准[22],共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表2 高技能人才界定标准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2年以直接考核方式引进高技能人才情况

202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根据政策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公开招聘方案,计划引进5名高技能人才。在具体考核环节根据各招聘岗位的专业属性,重点测查双师能力,形成了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准入机制。依据高技能人才界定标准进行资格审核,经试讲、面试、实际操作等环节,引进了5名不同专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分析学校近几年人才引进情况,注重双师能力评价的职业准入机制,促使招聘成效显著提升。一是提高招聘效率,避免了经笔试入围实际操作环节的应聘者因技能操作不过关而被淘汰的情况,以往此种情况常常导致用人单位面临反复组织招聘却屡屡招不到胜任岗位人员的窘境。二是提升引才质量,高技能人才界定标准实为准入门槛,准入门槛的提高有助于行业技能型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成为激发应聘者提升技能水平的前行动力。

此外,学校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畅通了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渠道。学校在博士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兼职、柔聘方式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及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性”层面提升队伍的综合实力。

2.借力双师标准,完善引才评价

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弥补了职业教育双师标准顶层规约的缺位,确立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准绳。作为培养职教师资“摇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亦需以《基本标准》为对照,以内涵促质量,以特色促发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将引才评价与《基本标准》相结合,及时完善“双师型”教师引进评价要素,强调理实一体、寓教于产[23],突出双师素质、双师能力,从引进质量、培养潜力等多维度把好“双师型”教师准入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引进“双师型”教师各环节测评要素见图1。

图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引进“双师型”教师各环节测评要素

(三)强化培训:以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师资培育

1.运用EPIP模式,改进培育形式

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四个要素的有机联结,是天津首创的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2021年,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指出,“实施新入职教师‘入岗、适岗、胜岗’三年三阶段培养工程”[24]。该培养工程具体分为入岗训练、适岗锻炼和胜岗历练三个阶段,是EPIP模式的教师培养策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实施新入职教师“三年三阶段培养工程”,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25]。学校将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校内训练与企业训练相联结,打造多方面、多经历、多层级的“师范性”培养方案,经过三个阶段的锤炼,使新入职教师实现从迈出双师双能专业成长第一步的入岗教师向认知职教专业、精熟职教课程、投身职教事业的“双师型”教师转变[26]。

2.改良设计方案,提升培训绩效

培训是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和高效化的有效的途径。在实际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培训框架缺乏系统性、开展过程缺乏控制性以及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性的情况[27]。应按照培训前科学设计,培训中有效把控,培训后反馈评估的原则改良培训设计方案,使之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相契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遵循“解惑”“管用”“解渴”的原则,按照“事前规划、过程控制、事后评估”的工作流程,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工匠精神”主题教育、优秀主讲教师传帮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突出针对性、体现实战性、富于启发性。培训过程中精准把握动态,依托反馈机制适时调整策略,实现培训绩效的螺旋上升。

(四)职称聘任:以分类评价策略激发教师潜力

1.实施分类评价,细化岗位分类

职称聘任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激励教师干事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称聘任需要体现特色化、差异化,分类评价策略符合“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根据教师专业性质及聘任职称层次的不同,设置差异化的岗位,制定差异化聘任条件。学校博士层次新入职教师可申请初聘讲师职称,其中符合“高水平人才绿色通道”聘任条件的教师也可直接申报聘任副教授岗位,非博士层次教师(高技能人才及部分艺体专业教师)入职后可申请初聘助教职称。学校在初级、中级职称聘任阶段设置的岗位是单一的,教师需要在初级、中级职称岗位阶段加强对所在学科、专业内涵的理解,夯实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基本功,不断完善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在从中级职称迈向高级职称阶段,教师需要在多种岗位中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结合相关岗位的聘任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学校原有的高级职称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型和教学领军型两类,结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内涵特征及分类评价策略,已将高级职称岗位细化设置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四种岗位,其中教学为主型岗位又分为三类,即公共基础课类,实训教学类和教学领军类。在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修养、继续教育学习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岗位性质的不同特点,在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各有侧重的制定各类岗位的聘任条件。教学为主型(实训教学类)岗位业绩要求在基本的教学、科研业绩基础上,侧重于实训教材出版、教学竞赛获奖、发明专利转化、创新创业指导等成果的评价;应用推广型岗位则侧重于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标准撰写等成果的评价。通过细化岗位分类,形成了多列纵队、错位竞争的职称聘任格局。

2.突出专业特征,发挥引导作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职称聘任条件中突出“专业性”特征,一是在申报高级职称聘任条件中增加实践锻炼要求,包含赴职业院校或企业挂职锻炼、在学校科技园创办企业等;二是设置“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高一层级职称。发挥职称聘任工作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符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的晋升渠道。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双师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