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颖 甄国红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简称“职技高师”)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的重要使命,其“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师风师德”与“教育技能”两项内涵,决定着立足学校定位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该类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任务。目前,职技高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对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企业、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三证支撑”的培养手段达成基本共识[1],育人模式多以“校企协同”“岗课赛证”“产业学院”为主要特征,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未能凸显。课程思政建设均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依据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由于国家尚未出台针对职技高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同质化问题,课程思政育人特色未能凸显。基于此,本文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专业为例,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岗位人才要求、专业发展定位,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职技高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职技高师育人模式是集“目标—内容—手段—成效”于一体的综合培养体系[2],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在该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通过凝练育人目标、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方法、汇集育人力量,聚焦回应了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育人内涵同质、育人载体缺失、育人方式单一、育人主体分散”[3][4]等问题。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简称《认证标准》),明确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育人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专业特色。职技高师作为类型特色十分鲜明的大学,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未实现特色化构建,导致育人目标的同质化问题显现[5]。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在“践行师德”“专业教学”和“综合育人”方面刻画了新时代中职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形象。对标《认证标准》与《能力标准》,充分发挥机械学科传统优势,通过凝练差异化的专业育人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有效解决“育人内涵同质”问题,有利于形成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育人特色。
育人资源是构成育人模式的重要元素之一,应统筹规划并进行扩展与建设。《认证标准》从“教材资源库”和“教育教学案例库”两方面提出“加强资源保障”的要求。目前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资源挖掘不充分、资源载体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传统资源未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和现有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匮乏两方面,解决办法是推进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建设[6]。而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动以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和资源案例建设为基础搭建系统化的育人平台,是弥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解决高校教书与育人功能相分离的重要方法[7][8]。
《指导纲要》提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认证标准》提出,在合作与实践方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两项要求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提出要求,但在实践层面却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主要表现为育人方式比较单一。协同育人方式的构建基础是育人共同体,从广义来说,参与育人实践的一切场域、人员、平台、资源等都是共同体的组成要素。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动组建多元、立体、交融的育人共同体,可有效解决“育人方式单一”问题,是机械类专业中职师资培养方式的创新。
《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协同效应。从传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企业、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来看,职技高师、企业、中职学校皆是重要育人主体,职技高师是主要育人主体,在育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中职学校、企业作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也是重要育人力量。目前来看,各育人主体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皆发力不足。而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系统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推动专业知识理论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坚持“德技并修”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应面向职业学校师资需求并与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认证标准》对“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阐释,《能力标准》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对新时代职教教师践行师德能力提出了要求。以上要求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一致,“三性融合”的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学校“大国良师”“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基于这两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坚持“德技并修”原则,紧扣“大国良师”应具备的师德能力、专业技能、教育技能以及“大国工匠”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工匠技艺。
2.坚持“利益相关”
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是多方参与,《认证标准》将参与职技高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行业、企业、中职学校以及教师、师范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列为利益相关方,并对其认同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出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应当给予重视[9]。从利益相关的角度探索并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发展[10]。因此,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坚持“利益相关”原则,关注地方政府、学校、中职学校、地方企业等相关方的价值追求。
3.坚持“显隐结合”
《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课程的协同效应,构建育人大格局。在理论层面,两种教育模式体现出教育目标的同构性和教育功能的互补性[11]。从育人模式构建的角度,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是针对教育方式的表现特征和教育方法的呈现形式而言的,而教育实践与实施的前提是二者相统一。因此,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坚持“显隐结合”原则,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学生价值塑造、德育培养相结合。
4.坚持“多元交互”
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策略、育人载体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整合是发挥课程思政功能的关键[12]。以育人载体为例,其包含教材库、案例库等丰富的资源,既作为一个子系统隶属于整个育人模式体系,又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资源系统。因此,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坚持“多元交互”原则,把握要素构成的“多元化”和要素关系的“交互性”,避免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冲突,增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有序、优化的动态系统,促进育人功能的实现和育人成效的提升。
职技高师作为实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普通师范教育存在显著差异[13]。本研究依据“多方共建、协同育人”的逻辑主线,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价值主张、价值共创、价值传递、价值实现”[14]为基本理念,从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策略、育人载体四个维度构建职技高师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突出价值主张,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价值主张是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是对各方需求的真实描述,通过价值主张对育人理论内涵进行凝练与概述,形成育人理念。育人模式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保障,地方政府作为育人主导和人才统筹方,学校作为重要育人主体和人才输出方,企业和中职学校作为育人协同和人才输入方,各方价值主张明确,共同指向“人才”,这也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职技高师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育人目标,从“大国工匠”和“大国良师”两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大国良师”培养目标包含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等“师德规范”,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用心从教、自身修养等“教育情怀”;“大国工匠”培养目标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工匠意识”,劳动光荣、技艺高超、创造伟大等“工匠风尚”。
2.突出价值共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内容
价值共创是指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指导下,多方参与并形成强大的育人共同体,产生高效的育人合力,使得相关方获得更大的育人收益和价值回报。从多元交互视角来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每个主体对于育人目标的实现负有特定的责任,通过交互活动参与育人环节,践行育人使命。职技高师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内容体系包括“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两部分,其中课程育人模块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四类课程分别融入课程思政目标而构成。实践育人模块包括如下四种“协同育人方式”:校企协同育人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实施,校校协同育人由学校和中职学校共建实施,课证协同育人由学校和证书考核单位共建实施,赛训协同育人由学校单独或者学校与企业共建实施。在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分别对标融入思政元素并实现育人目标。
3.突出价值传递,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策略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价值传递是指模式内各个模块之间交互作用,促进育人价值的传递与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发力,实现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地方机械类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其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爱岗敬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另外,学校教师具备机械产品研发能力,为企业突破技术难题提供了支持。中职学校参与协同育人,在获取高水平师资储备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教学实践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师德规范,厚植了学生的教育情怀。课证协同育人是在课程教学中推进《认证标准》所要求的“1+X”证书制度,在“教师资格证”考评过程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在“职业技能证书”考评过程中加强学生诚实守信、创新意识的培养。赛训协同育人是在实践训练中鼓励学生参加机械专业学科竞赛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竞赛,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教学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4.突出价值实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载体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价值实现是指通过多方参与模式构建与育人实践,实现高水平、专业化“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并获取价值回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分别按照育人目标融入思政元素,高校、地方企业和中职学校分别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功能实现提供内部和外部支持,尤其是高校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中职学校导师形成三股育人力量,是学生“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师范精神”养成的直接责任人。从多元交互视角来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是建立在各育人主体交互活动的基础上,而活动体验又是建立在机械类专业育人载体或平台之上[15],因此,育人载体的构建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
职技高师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共包括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策略、育人载体四个模块,见图1。
图1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组成及框架结构
育人理念模块按照育人目标、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分列二维度三层级。育人内容模块以学生为中心,从内而外分为三环布局,内环为通识教育课程环节,中环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课程环节,外环为协同育人环节。育人策略模块体现了“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对标《认证标准》提出的“三证书制”“三导师制”要求,通过多方共建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凝聚育人合力,重点对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师范精神”进行培养。育人载体模块按照机械专业资源、课程思政资源构建上下两层支撑平台,课程思政资源对应“大国工匠”“大国良师”分列左右两个维度。
从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来看,育人理念模块在育人体系中起到统领和聚焦作用,为其他模块的建设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内容模块是育人模式的核心,也是育人目标实现的基础;育人策略模块是育人模式的关键,规范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求与实施路径;育人载体模块是育人模式的支撑,为模式功能的实现提供平台保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机械类专业为试点,基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目标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三个系统特征,针对育人模式构建、实施和评价进行顶层设计。育人模式的构建由育人目标决定,依据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凝练与育人目标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目标,并在育人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机械类专业育人理念。育人模式的实施以课程思政体系为基础,探索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教学、评价与保障等要素的关联性,探索课程思政体系与育人模式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制定由学校统筹、分院负责、专业实施,从上至下的育人模式实施机制和保障机制。育人成效评价以促改为目的,从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目标、课程目标等方面构建多方参与的育人评价机制,确保育人目标达成和育人成效提升。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颠覆了传统的“三位一体”模式,从育人主体的角度,以利益相关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育人共同体的多元交互关系和协同育人策略进行重新定位。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依据,在原有机械类各个专业的“校—企—校”协同育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指导作用,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从利益相关的角度探索价值主张取向,统一育人主体的育人认知;从分工合作的角度探索价值共创方法,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育人责任;从多元交互的角度探索价值传递路径,规范育人主体的育人行为;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探索价值实现的策略,提升育人成效。
由于高校、企业和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各有优势,本着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的原则,突出上述育人主体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地位,探索在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从德技并修的育人角度,探索了“实践育德”和“实践育才”两条育人路径。实践育德方面,针对教师课程思政理论基础欠缺与不足的问题,实施点对点、一对一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针对学生实践环节中德育培养不足的问题,在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中加强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实践育才方面,针对机械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在专业实践和机械理论方面的互补优势;针对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和各类竞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以为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提供教学参考和教学服务为目标,探索包括机械类专业教材库、案例库、教学设计库、虚拟教研室等育人资源在内的课程思政应用平台分类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出台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材立项,编写并出版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机械类课程教材。依据机械类各个专业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目标,对课程思政案例库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案例进行逐级建设,并对适用课程、适用知识点和融合实施进行详解。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根据价值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对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方法与路径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