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治得
产业学院是基于地区产业发展、依靠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以高水平人才培育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全新办学形态[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造福于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保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构建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学院,能够破解产业学院人才培育模式单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与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难题[2][3][4]。因此,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对于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供给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塑造全新“M+1+N”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采用“校中厂”或“厂中校”形式,推动“政校企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有利于构建全新的“M+1+N”(多个专业+1个协会+多个企业)产教融合发展格局,破解多岗位人才需求与单一专业人才供给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新型产教融合云平台。《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在政策驱动下,各参与主体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云计算、互联网与大数据等全新要素融入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助推“政校企协”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云平台搭建,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效途径。
其一,有益于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以全新项目型、任务型技能人才培育为主导,高效聚集高素质人力资本、现代化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体系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优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继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其二,有助于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以“区块链+教育”融合为动力,深度挖掘数字产业人才需求,依托数字产业优势,围绕数字职业技能养成,整合校企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模式。
一方面,推动专业建设资源高效配置。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匹配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环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挖掘专业建设资源、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内容。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有助于推动校内专业的优化与重组,提高专业建设资源的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助力校企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采用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与监管方式,整合校企实训基地与专业建设资源,完善校企协同监管教学资源工作机制,有助于高效配置校企教学资源。
一是增强岗位衔接,服务地区产业现代化发展。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以“开放·融合·赋能”为原则,采用组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方法,从区域产业现代化发展、“产学研”协同方面积极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有效衔接产业链、科技链和教育链,契合地方产业特色发展需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优质协调发展的现代化[5]。立足于此,围绕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重组情况,在“产业需求主导、产业协同创新、产业资源流转”基础上,建设有机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产业学院,有助于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从规划筹备阶段、试运行阶段、全面推行阶段着手,构建涵盖“政校企协”融合、新型应用技术与教育方法融合、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融合,“431”培育模式协同、产学研现代化运行机制协同、专业与产业现代化协同、多元主体社会责任协同与资源共享条件保障协同的“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框架,见图1。
图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架构
在规划筹备阶段,可以推动“政校企协”有机融合;在试运行阶段,可以推动“区块链和教育”有机融合;在全面推行阶段,可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机融合。就“431”现代化培育模式协同而言,高职院校根据特定人才培育目标,以科学化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为支撑,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院校建设提供支持。就产学研现代化运行机制协同而言,“政校企协”多元主体发挥协同优势,打造共同监管、共同建设的组织框架,推动“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就专业与产业现代化协同而言,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科学探寻职业、产业、岗位、专业之间的联系,构建全面契合产业链现代化的专业体系,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助益。就多元主体社会责任协同而言,借助多元主体参与优势,赋予各主体协同承担产业学院的建设责任。就资源共享条件保障协同而言,促使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空间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众多要素有效聚集,为产业学院有序建设提供保障。
在此阶段,产业学院以“政校企协”融合为主要内容,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融入产业学院建设。在政府层面,要发挥统筹协同和政策支持作用;在学校层面,要承担育人主体作用;在企业层面,要积极以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积极参与建设;在协会层面,要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功能。“政校协企”高效聚集政府、产业、行业、教育等相关资源,通过协同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驱动企业知识转化成人才培育课程,加强“政校企协”产教融合力度。
在此阶段,高职院校立足自身办学体系,发挥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优势,从分布式监管增强联盟链条、网络技术聚集产业链条等方面合理融合新型应用技术与教育方法,推动“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发挥最大价值。在以分布式监管强化联盟链条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区块链技术,明确记录产业链条与教育链条端数据,发挥学校与区块链技术之间的耦合效应,有机融合“意义共同性和利益共同性”,推动“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有效试运行。在以网络技术聚集产业链条方面,高职院校借助先进网络技术建立涵盖全产业链条的高职院校教育联盟,推动教育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激发产业学院开放性和融合性优势,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试运行奠定基础。
在此阶段,高职院校通过以往产业学院建设经验,将制度环境改善与外部推力加强作为全面推行保障,助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有机衔接。以产业学院特色化发展为基本理念,以产教融合机制单元之间协同为着力点,制订工学融合教学组织制度,构建校企协作技能型人才共育机制以及多元协作办学机制等,增强产教融合制度和机制协同,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动力。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提升产业学院教育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为动力,从培育对象、培训方法与实施主体方面建立纵向融通、横向贯通的校企协作发展体系,全面开展“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
高职院校坚持“学生为核心、产出为主导”的教育观念,以培育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为动力,围绕岗位群需求,建立“431”现代化育人模式协同系统,助力“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4”指在1至4学期内以学院培育计划为核心、以产业参加为辅助,监测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的实施。“3”指在5至7学期内实施产业培育计划,展开一系列项目制教学。“1”指在第8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431”现代化培育模式协同运行,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点[6],立足于此,从优化产学研协同管理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知识管理制度方面推动产学研现代化运行机制协同,加快高职“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一方面,针对产业学院建设实际状况,以监测教学动态、知识转移状况与风险控制情况为设计理念,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联盟组合治理架构。另一方面,科学确认产学研知识监管运行机制协同目标,构建涵盖知识识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的产学研协同知识管理制度,增强产学研现代化运行机制协同。
就专业集群和产业群协同而言,将“双高”计划作为行动指南,以契合地区创新效益需求为着力点,增强专业集群和地方产业群有效协同。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根据岗位群设置与现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需求,从人才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着手,设计以优势专业为基础的专业群,助力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就专业建设和产业结构高效匹配而言,高职院校以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为基点,以提升产业支撑力、行业协调能力、企业参与动力为目标,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与服务效能,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布局协同。
高职院校和企业责任高度协同方面,高职院校将教育功能与企业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促使校企共同承担培育人才重任,协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就责任边界约定、责任内容细则与责任肩负约束维度而言,校企之间遵守所有权、产权和股权分配决定,协同承担共享工厂主办责任。就校企协作维度而言,校企之间以独资、合资、协作等方法依法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从技术攻关、商品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方面肩负起协同发展责任。此外,政府要发挥统筹协同和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学院科学建设;协会可制订评价标准和办法,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功能。
在师资共享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内部与外部衔接、专兼融合”思维,采用全职引入、项目引入、团队引入等多元方法,建立契合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确保师资共享条件保障有机协同开展;高职院校在教师选拔、教师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形成产业学院和企业师资队伍协同发展体系,提升教师实战能力,为师资共享条件保障协同创造机会。在平台资源共享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路径、产业建设实际环境,形成专业、职业、就业与创业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发展格局,为搭建产学资源衔接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提供支持,巩固“三项融合、五位协同”产业学院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