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分裂:科尔姆·托宾《布鲁克林》中艾丽丝的身份构建

2023-09-01 11:11:00黄雨嫣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布鲁克林

[摘  要] 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讲述了爱尔兰移民艾丽丝·莱西逃离经济停滞的故乡恩尼斯科西,前往美国布鲁克林闯荡的故事。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艾丽丝从文化身份困境到积极构建多元文化身份,最后多元身份瓦解并分裂的过程。在去布鲁克林谋求出路的过程中,艾丽丝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融合美国和爱尔兰文化身份,构建多元文化身份,体现了流散族裔对自我身份的探索;艾丽丝回乡再回到布鲁克林的过程中,因混合文化身份的矛盾性,面对两种文化意识无法统一的冲击,多元文化身份最终瓦解并分裂,造成其悲剧的结局。主人公艾丽丝动态的流散文化身份构建,对当代移民群体的身份焦虑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散居族裔提供了文化身份追寻的现实路径参考。

[关键词] 文化身份理论  散居族裔  《布鲁克林》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卫报》曾评价托宾是一位精致、睿智、严肃的作家。其作品大多关注爱尔兰的社会问题,题材较广泛,大多涉及移民问题,包括爱尔兰的社会历史对其移民产生的影响。

《布鲁克林》是托宾的代表作之一,于2007年出版,2009年获得布克奖提名,2010年获得英国科斯塔奖最佳小说奖,2011年入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15年同名改编电影上映。《布鲁克林》主要讲述了年轻有抱负的女孩艾丽丝·莱西前往纽约布鲁克林找工作谋生,最后回到布鲁克林的故事。艾丽丝与母亲和姐姐罗丝一直生活在爱尔兰的一个小镇——恩尼斯科西,父亲去世,兄弟们也移民到伯明翰。恩尼斯科西是个偏远落后的小镇,生活在这里的艾丽丝找不到体面的工作也没能收获爱情。在弗拉德神父的鼓励下,妈妈和姐姐的赞同下,艾丽丝只身前往布鲁克林谋求出路。在布鲁克林的时光,艾丽丝十分励志,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提升自己,并在此地与意大利裔青年托尼交往,爱情工作双丰收。然而,姐姐罗丝的死讯传来,艾丽丝选择回乡看望母亲,并在离开前跟托尼结了婚。回乡后,艾丽丝因其独特的“美国身份”,在小镇受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待遇,大家开始觉得她时髦,工作的天秤也开始偏向她,之前拒绝她的当地酒吧老板吉姆·法瑞尔也迅速爱上了她,两人坠入爱河。但已婚的艾丽丝无法继续这段婚外情,小镇店主凯莉小姐揭发了这件事后,艾丽丝回到了布鲁克林。托宾通过对移民女性艾丽丝人生故事的书写,将20世纪50年代的爱尔兰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爱尔兰经济不景气,大批爱尔兰人,尤其是像艾丽丝这样的年轻女性,离开家乡流散在世界各地。托宾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励志而悲伤的故事,他笔下的小人物艾丽丝尽管几经困境挫折,仍以顽强意志克服困难,在爱尔兰和美国两种文化意识的冲击下,最后还是难逃悲剧的命运。

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精神分析、语义学分析、后殖民批评的视角来解读分析《布鲁克林》,主题多涉及母子关系、同性恋及爱尔兰移民身份等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从移民问题、身份建构、女性主义批评、死亡叙事等视角分析该小说,鲜有学者从散居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这部小说中艾丽丝文化身份追寻过程。因此,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理论的视角入手,分析艾丽丝从身份危机到积极构建多元文化身份,最后多元身份分裂瓦解的过程,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对当代散居族裔提供文化身份追寻的现实路径参考。

研究文化身份认同的学者大多数来自西方国家,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Identity”在英文中,既表示“身份”,也表示“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流散”(diaspora)在英语中是外来词,源自希腊语,从词源上看有“播种”的意思。古希腊人最初用“流散”一词指代当时人口流动和殖民状况,现可泛指任何在自己家乡之外生活的人或族群,《布鲁克林》中的艾丽丝就是典型的流散族裔。文化身份的概念,是由斯图尔特·霍尔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霍尔在著作《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中指出,文化身份具有三种基本属性:身份始终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身份意味着认同的形成过程,在互不相同的矛盾性中作出区分和建构;身份总是被主体建构,是一种叙述和表现。

随着“diaspora”内涵的扩展,“流散研究”开始兴起,由于其跨学科性强的特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和文本实践,是人文社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理论层面,赛义德、霍尔、赛格斯等多位学者在论著中就文化身份谈论了其流动性与建构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流散身份的突出特征主要是它的多样性、异质性和杂交性,就此霍尔也提出了“混杂性”理论。这些突出特征主要归因于流散群体中,族裔、阶级、性别等因素造成的内在差异性,直接导致无法用同一种文化身份概括流散群体。艾丽丝在辗转于恩尼斯科西和布鲁克林两座城市的过程中,经历了文化身份困境、多元文化身份建构以及多元文化身份瓦解分裂的过程。在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理论下,艾丽丝的文化身份认同经历多重困境,在流散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建构起多元身份,最终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又经历了身份的瓦解。动态的流散身份构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冲击和个体自我选择紧密相关。

一、文化身份困境

在霍尔的文化身份观中,身份指涉民族文化、历史、政权在主体上的投射。在《布鲁克林》中,正是因为当时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的投射,艾丽丝的文化身份构建陷入困境。《布鲁克林》中主人公艾丽丝出生并生活在恩尼斯科西,是一个位于爱尔兰南部,坐落于维克斯福德郡的“被时间遗忘之地”。这座小镇似乎一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主宰小镇经济的是传统而封闭的商业模式,是当时爱尔兰社会的缩影。小镇的经济生活封闭而保守,小镇的商店多半是自产自销的模式,通常是家庭继承制,这种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小镇青年的就业与发展。“逃离恩尼斯科西”成了小镇青年们自我实现的最优选择。尽管艾丽丝聪慧好学,做事麻利,在这个小镇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依旧不容易,她深知“至少在目前的恩尼斯科西,無论资质多好,也找不到工作”。除了就业艰难,艾丽丝还担心在恩尼斯科西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托宾对艾丽丝和朋友参加舞会场景的描写——女孩们蜂拥而至,寄希望于嫁入豪门望族——揭示了封闭而狭隘的小镇生活,那里的社交方式保守而拘谨。离开小镇之前的艾丽丝平凡而普通,工作和婚姻的困境造成了艾丽丝的身份焦虑。尽管艾丽丝渴望追求自我独立和社会地位,但在这个落后而封闭的小镇并未能实现。

弗拉德神父的出现,让艾丽丝萌生了逃离小镇、改变身份的想法。在神父的描述下,美国布鲁克林是一个充满希望和自由的地方,尤其是对于艾丽丝这样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但在心动的同时,一直生活在恩尼斯科西的艾丽丝,其实从未想过离开小镇。艾丽丝曾想象过自己单调而乏味的未来,“认识所有的人,有同样的朋友和邻居,在同样的街道上有同样的日常活动。找个工作,然后结婚,辞职,生子”。一直以来,由于艾丽丝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她考虑最多的永远是别人,即使最后移居布鲁克林也只是因为母亲和姐姐同意,整个过程中,艾丽丝并没能做出选择,而是“被迫”离开。去布鲁克林不是为了新机会和获得自由,而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小镇的落后保守和家庭的干预,造成了艾丽丝被动与沉默的文化身份。

二、融合:多元文化身份构建

来到布鲁克林后的艾丽丝仍是商店营业员。但在托宾细致描绘下,布鲁克林的商店和小镇里凯莉小姐的商店景象截然不同:“我们对人一视同仁。我们欢迎每一位走进商店的人。他们都有钱要花。”布鲁克林这个充斥着陌生人的城市里,这种“一视同仁”建立在陌生人社会的逻辑上,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小镇的艾丽丝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还在小镇时,弗拉德神父就告诉艾丽丝,布鲁克林对年轻人而言意味着机会:“在布鲁克林,在我的教区那里,就能得到白领的工作,只要努力诚实,受过教育。”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占据艾丽丝的文化意识。除此之外,托宾对艾丽丝挑选泳衣片段的描写,体现了艾丽丝身体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弗提尼小姐抚摸艾丽丝身体的描写,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入侵”。如同布鲁克林的一切,它的入侵带来不安,但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艾丽丝的默许。在布鲁克林,艾丽丝经历了消费主义的冲击、实用主义的洗礼、身体意识的觉醒和私人空间的建构。

刚抵达布鲁克林公寓时,艾丽丝在与房客和房东的交往中,露出了胆怯与羞涩。但一段时间后,艾丽丝开始与她们自由地对话,不卑不亢且从容。在学习和工作中更是如此,艾丽丝不再被动与沉默,而是开始独立思考,渴望受到尊重,“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成了有趣的切割面,是生活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熠熠生辉的钻”。生活中处处碰壁,好事多磨,这让艾丽丝快速成长,打破了被动与沉默的身份。在构建多元文化身份过程中,艾丽丝并非一味地接受美国带给她的文化冲击。在这个过程中,艾丽丝面对变化,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应对时空转变下的文化冲击。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挤时间参加夜校的学习,这段经历让艾丽丝收获了自信与从容。尽管艾丽丝离开家乡后孤单而落寞,面对困境多次黯然伤心,她仍能调整心态,积极改变现状,发奋图强,笃学不倦。艾丽丝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积极调整认知,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身份。

在托宾的笔下,艾丽丝并没有彻底“美国化”,艾丽丝的爱尔兰身份并未消失,反而在某些方面加强了其爱尔兰身份认同。这也给后面两种文化意识相互对抗,多元身份瓦解分裂埋下了伏笔。弗拉德神父不仅是艾丽丝美国身份的引导者,也是艾丽丝感知爱尔兰身份的重要引路人。在神父组织的圣诞节宴会上,艾丽丝遇到了幻觉中的父亲,实际上是一位跟父亲年纪相仿的爱尔兰移民,虽然她将其认错了,但此刻,两者产生了联系。同时,艾丽丝对天主教的态度也表明了其爱尔兰身份的加强。在与托尼发生关系后,艾丽丝害怕怀孕产生强烈负罪感,向神父忏悔,这是其天主教文化身份的回归。然而,在得知自己并没有怀孕时,艾丽丝将忏悔抛之脑后,心情变得愉快,不难看出在艾丽丝身上,爱尔兰身份的保守和美国身份的开放融合共存。此时的艾丽丝已完成了多元文化身份的构建。

三、分裂:多元文化身份困境

阿克兰·阿尔德曾指出,流散实际上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迁移,也是跨越时空的情感转移。流散不仅是地理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地理迁移和心理转变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移民的散居文化身份。在艾丽丝从爱尔兰小镇移居到美国布鲁克林,又回到小镇的经历中,可以看到艾丽丝的多元文化身份,在一成不变的小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姐姐罗丝的死亡,艾丽丝回到了恩尼斯科西。因为多元文化身份构建的完成,面对曾经熟悉的故乡,艾丽丝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托宾通过巧妙的描述,将主体性斗争聚焦到艾丽丝的衣物上,“她发现有个女人在看她的连衣裙、长筒袜和皮鞋,接着又打量她晒黑的肤色”,艾丽丝已然成为居民眼里的时髦女性。艾丽丝的衣物颜色明亮,象征着美国身份。母亲多次劝导,执着于让艾丽丝换回黯淡颜色的衣物,企图消除艾丽丝身上的主体性。然而多元文化身份构建的完成,让艾丽丝有意识地发挥多重身份主体性,拒绝母亲的劝导。工作机会上也是如此,曾拒艾丽丝于门外的大卫磨坊公司,主动要求艾丽丝帮忙处理事务,并恳请其顶替姐姐罗丝的位置,留在小镇工作。除此之外,“美国气质”让艾丽丝魅力四射,举手投足间的从容与自信,轻易获得了吉姆·法瑞尔的迷恋。曾经在小镇就业艰难、前途迷茫的艾丽丝,归来后却受到大家的追捧。在布鲁克林的两个冬季,给艾丽丝带来文化身份上的洗礼,最终促使她“征服”了恩尼斯科西。

多元文化身份构建的完成扩展了艾丽丝的主体性,同时也让她陷入了自我困境之中。两种文化意识的矛盾性,导致了多元文化身份的瓦解,并最终造成个体悲剧。罗丝的死亡,家庭责任经历了让渡,在英国的几位兄弟都没能回来,艾丽丝开始担起陪伴母亲这一家庭责任。艾丽丝“不想把母亲独自留下”,作为家庭象征的母亲,限制了艾丽丝的自我表达,阻止艾丽丝远离小镇、回归布鲁克林。艾丽丝强烈感受到了多元文化身份的分离,美国身份提醒她回到布鲁克林,爱尔兰身份强调家庭的归属,留在恩尼斯科西。两种身份的冲突,让艾丽丝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她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己分裂成了两人,一个奋斗过布鲁克林两个冬季和许多艰难时日,并在那里陷入爱河,另一个是她母亲的女儿,是大家都认识,或是大家都以为认识的那个艾丽丝”。

除了家庭归属让艾丽丝犹豫和迟疑,还有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困局。回到小镇后,曾经对她不予理睬的吉姆·法瑞尔疯狂爱上了艾丽丝,两人感情火热,这让艾丽丝萌发留在小镇的想法。和吉姆的交往超越了伦理范畴,美国身份的开放不受约束,爱尔兰身份的保守坚贞,让同时拥有两个身份的艾丽丝再次面临瓦解。在做选择时,艾丽丝陷入困境,她曾将希望寄托在吉姆身上。然而,从未在生活中离经叛道的吉姆并不能解救她。就在艾丽丝纠结于回到布鲁克林继续与托尼生活一起,还是留在小镇和吉姆一起生活时,凯莉小姐发现了她已婚的秘密,这直接导致了艾丽丝必须重回布鲁克林。艾丽丝在此困境中,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无法给她带来幸福,多元文化身份分裂,使她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困境,造成了个体悲剧。

四、结语

斯图尔特·霍尔曾提出两种文化身份的定义,第一种文化身份强调历史沉淀下来的“同一性”,反映民族集体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码,用以抵御民族在历史中的分裂与浮沉;第二种是除了那些共同的历史经验之外,还有许多差异性、断裂性和不连续性因素影响着文化身份,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个体现在的身份。《布鲁克林》中艾丽丝通过在布鲁克林的散居空间获得了动态身份,如寄宿的地方、工作的百货公司、学习的布鲁克林学院以及爱上的意大利男人,在这些地方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了她多元的文化身份。但艾丽丝并未彻底“美国化”,在获得美国身份的同时爱尔兰身份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在回乡后,两种文化身份的矛盾性开始显露,混合文化身份分裂瓦解。《布鲁克林》中艾丽丝的流散身份构建过程是动态的,艾丽丝一直处于对身份的探索和构建过程之中。艾丽丝多元文化身份的成功构建,对当代散居族裔提供了文化身份追寻的现实路径参考。回乡后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冲击下,其混合文化身份的矛盾性,造成多元文化身份分裂瓦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刘俊.从《布鲁克林》看现代自我建构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2019.

[2]   吕海霞《布鲁克林》中的女性身份认同分析[J].名作欣赏,2022(12).

[3]   史秋紅.流散视角下《布鲁克林》中移民女性身份认同困境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2.

[4]   徐曦.《费丽西亚的旅行》与《布鲁克林》中的时空身份探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 [J].当代外国文学,2007(3).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黄雨嫣,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

猜你喜欢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成长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4
为防止食品浪费,这些布鲁克林商家联手酿造百吉饼啤酒
英语文摘(2019年10期)2019-12-30 06:24:36
布鲁克林高地顶楼住宅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8
半个甜甜圈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