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某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基础调查研究

2023-09-01 01:14陶婷婷
环境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线物种管控

袁 哲, 陶婷婷, 陆 凯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0 引言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准线[1-2]。 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 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这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战略首次提升到国家层面[3]。 此后,环保部在内蒙古、江西、广西等省进行了试点, 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平均约占各省面积20%[3];江苏省将全省划分为15 类生态红线区域并分两级管控,总面积达24 103.49 km2,占全省面积22.23%[4-5]。 截至2020 年末,大多数省、市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6],“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成为划定后的重点工作[7]。 2020 年11 月25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基础调查(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基础调查的流程、 主要内容、 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为地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技术支撑。

2020 年,江苏省在动态优化调整《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发布《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自此,江苏省生态管控区形成“国家级生态红线”+“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的格局。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空间管控区面积大、距离远、技术手段不成熟等原因,苏中某市(以下简称研究区)相关区域缺少本底调查,造成监管困难。为更好地摸清本底现状,加强区域保护与监管,根据《规范》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国家级生态红线”+“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进行系统排查和综合评估,准确掌握人类活动现状并制作图册表单, 为下一步科学保护监管提供基础支撑。

1 调查内容

研究区位于江苏省中部,苏北里下河地区腹地,东西、南北间距各约55 km。 生态空间管控区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包括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湿地公园、有机农业产业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洪水调蓄区等6 大类25 块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总面积为513.15 km2(去除重叠部分),占全市国土面积2 393.35 km2的21.44%。 其中,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95.78 km2, 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面积为417.37 km2,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分布示意见图1。

图1 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分布示意

1.1 生物多样性

参照《江苏省县级行政单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调查要求》和《江苏省县级行政单元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和水生生物,时间为2021 年5 月~10 月。 其中,植物调查组开展多次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设置20 条样线和148 个调查样方。鸟类调查组共开展2 次鸟类多样性调查,共调查20 条样线和11 个样点, 每日调查时间为5:00~8:00 和16:00~18:00。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组共开展2次野外调查, 每日调查时间为8:00~10:00 和18:00~24:00。昆虫调查组针对不同的昆虫生态型,采用样线法、扫网法、陷阱法、黄盘法、马来氏网法和灯诱法开展调查。水生生物调查团队分别于2021 年春季(4月~5 月)和夏季(8 月~9 月)开展水生生物调查工作,科学评价水生生物多样性状况。

1.2 人类活动

搜集人类活动数据,主要包括:①空间数据。 包含研究区第三次国土调查及变更数据、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和评估成果、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生态空间管控区调整成果、 研究区林地变更调查数据等; ②统计监测数据。 包含研究区2015 年~2020 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5 年~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基于以上数据,借助Arcgis 等软件统计分析生态空间管控区内人类活动状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多样性

(1)植物

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321 种, 隶属于108 科267 属。 其中,水杉为国家I 级保护植物,野大豆、杜仲和鹅掌楸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同时调查发现,研究区以城市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及少量森林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情况较严重,外来物种较多,并且入侵较严重。

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以绿化植物 (包括樟、木犀、白兰、荷花玉兰、紫薇等常见观赏乔木树种)为主,树下植物为石楠、小蜡、冬青卫矛、锦绣杜鹃、黄杨等常见绿化灌木,最下层草本植物主要为山麦冬,其余植物为萱草、斑地锦、白车轴草、狗牙根、马唐、喜旱莲子草等(除萱草为人工种植,其它植物均为常见杂草, 白车轴草和喜旱莲子草为外来入侵物种);农村居民房前屋后栽种的植物相对多样, 主要为枇杷、桃、豆梨等常见果树,秋葵、茄子、苋菜等常见蔬菜及鸡冠花、凤仙花等观赏性花卉。

农田生态系统栽种物种主要包括水稻、 狗牙根(草坪草)及多种常见蔬菜,农田内物种单一,部分稻田、菜园周边因喷洒除草剂,田埂草本均已枯死,农田周边草本多为马唐、狗尾草、一年蓬、具芒碎米莎草等,农田撂荒地植物相对较多,优势物种主要为具芒碎米莎草、马唐、裸花水竹叶、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及草质藤本葎草。

湿地生境中草本为常见芦竹, 广泛分布于河岸带,河堤常见构树、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植物;菰、 莲等水生植物作为经济和观赏物种主要分布于农村和城市公园的池塘, 其伴生水生草本植物为喜旱莲子草、狗牙根等。 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较少,公益林主要树种包括构树、枫杨、樟、梧桐等,林下灌木主要为海州常山、猫乳等植物,林下草本植物多以山麦冬为主; 人工栽种植物较多, 主要树种为荷花玉兰、紫薇、樟、湿地松、垂柳等,灌木包括夹竹桃、木槿、锦绣杜鹃、鸡爪槭、湖北海棠等,草本植物主要种植有黑心金光菊、金边阔叶山麦冬。

(2)鸟类

调查共记录鸟类11 目29 科57 种2 439 只(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 种,为小鸦鹃)。 同时拍摄鸟类照、生境照和工作照超过500 张。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鸟类优势种主要为八哥、树麻雀和白头鹎,以上鸟类数量超过240 只以上;同时记录较多牛背鹭、小白鹭、金腰燕、珠颈斑鸠和灰头麦鸡,以上鸟类数量也超过120 只以上。

(3)两栖爬行类

调查记录5 种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中华蟾蜍、泽陆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和饰纹姬蛙),均属于1 目4 科4 属;6 种爬行动物 (主要包括赤链蛇、短尾蝮、红纹滞卵蛇、乌梢蛇、多疣壁虎和红耳龟),均属于2 目4 科6 属。最常见的两栖动物为泽陆蛙,其次为中华蟾蜍;最常见的爬行动物为赤链蛇,其次为短尾蝮; 在鸟类森林公园发现的红耳龟为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区两栖爬行动物种类虽然不多,但是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大。 调查记录的泽陆蛙、中华蟾蜍成体数量均超过1 000 只以上; 水田中随处可听见饰纹姬蛙的鸣叫,数量难以计数。两栖爬行动物对于控制虫鼠害,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两栖爬行动物虽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黑斑侧褶蛙、 短尾蝮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中被列入近危(NT)等级。

(4)昆虫

采集、整理昆虫标本共1 813 个,拍摄生境照、昆虫形态照、昆虫生态照、工作照片共191 张。 初步鉴定昆虫物种共60 种(包括9 目36 科58 属。其中,蝴蝶物种主要包括麝凤蝶、红珠凤蝶、青凤蝶、朴喙蝶、白钩蛱蝶、直纹稻弄蝶、酢浆灰蝶、红灰蝶、菜粉蝶、斑缘豆粉蝶、宽边黄粉蝶、蓝灰蝶、曲纹紫灰蝶、矍眼蝶等18 种)。

(5)水生生物

调查水生生物共4 目7 科22 种(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无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鱼类。 调查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共3 门7 纲10 目14 科20 种(种类数以双翅目摇蚊科最多)。摇蚊类为重要的水质指示物种,长期监测对于评价水质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2.2 人类活动

(1)概况

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内自然生态用地面积合计173.54 km2, 占全市生态空间管控区总面积(513.15 km2)的33.82%,占全市国土面积(2 393.35 km2)的7.25%。 人类活动面积为339.61 km2,占整个管控区总面积的66.18%, 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19%。 管控区内人类活动类型主要包括农林业、养殖场、居民点、工业用地、旅游设施、交通设施、线性工程和其他人工设施等8 种, 农林业人类活动占地面积最大,交通设施占地最小,研究区人类活动占地面积见表1。

表1 研究区人类活动占地面积

(2)工业活动

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工业类型的人类活动占地面积约2.79 km2, 占人类活动总面积的0.82%,企业共324 家,建筑面积为1.5 km2。为统计符合生态空间管控区管控要求的企业数量, 得到合法合规企业与违法违规需取缔企业的比重, 根据是否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将企业分为绿色企业、黄色企业、红色企业和灰色企业4 类(绿色为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 排污许可证等合法手续的企业; 黄色为仅取得“三个一批”手续的企业;红色为无任何审批手续或合法合规手续的企业; 灰色为或不纳入准入管理的企业)。 具备相关审批手续的企业情况详见表2。

表2 具备相关审批手续的企业情况

研究区324 家企业主要存在4 种设施运行现状,分别为长期使用253 家、间断使用3 家、长期停用64 家和其它状态4 家。其中,绿色企业:处于长期使用状态54 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或危废等污染物排放的共47 家;黄色企业:处于长期使用状态61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或危废等污染物排放的共60 家;灰色企业:处于长期使用状态66 家,间断使用状态2 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或危废等污染物排放的共50 家; 红色企业: 处于长期使用状态72家,间断使用状态1 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或危废等污染物排放的共81 家,详见表3~表5。

表3 企业运行状态

表4 不同类型企业运行状态 家

表5 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家

2.3 问题分析

(1)自然湿地和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湿地生态系统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内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占比高达46.66%。然而,区域部分湿地面临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盲目开发等威胁,影响范围和频度有所增加, 使得自然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如: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人类活动面积达8.5 km2,而自然用地仅0.94 km2,农林业和养殖业的大幅覆盖过度挤压了湿地空间, 导致湿地功能退化与生态质量下降。

(2)生境破碎化明显,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研究区生态调查结果表明, 较密集的道路、农田、 居民点建设和频繁的人类活动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研究区已有生态廊道主要沿高速公路、铁路布设,两侧绿化带较窄,植被类型较单一,生物多样性偏低,栖息地生态环境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虽有河流、运河等作为湿地廊道,但受其供水灌溉、内河航运等功能定位影响, 岸线普遍存在硬质化程度高、受航运干扰严重、滩地滨岸带植被指数低和面积小等问题, 难以满足生态系统连通性的要求。 此外,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内存在局部散发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不仅损害了动植物多样性, 还对乡土物种遗传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

(3)植被覆盖率较低,绿地景观类型单调、结构单一。

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植被覆盖以园林绿化栽培植物为主,大型乔木比例较低,林地与草地占比偏低,且总体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虽然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开展了岸线绿化工程, 但大部分滨水用地狭长且局促,植被覆盖度极低,景观缺乏自然性与亲水性。 植被结构单一导致食物链短、生物种群少,从而使生态系统内部调节能力变弱、稳定性差。

(4)工业活动较密集,生态空间管控区生态安全格局有待优化。

在人类活动调查中, 坑塘水产养殖与农林业的占地范围广,挤占一定的自然生态用地。 此外,生态空间管控区内工业用地仅占人类活动总面积的0.82%, 但区内中小企业数量超过全部工业用地的50%。 60%企业不仅缺少合法合规的审批手续,还涉及水、气、一般固废和危废等污染物排放,既不符合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要求, 也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部分工业企业、养殖场关停并转或搬迁后遗留了一些疑似污染地块, 这些地块除残留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外,还存在少量的农药化肥、重金属、抗生素以及抗性基因污染。

2.4 生态修复方案

(1)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执法监管。

研究区的全域生态空间摸底调查汇编图册为监管提供数据理论支撑。借助数字信息系统,将调查成果纳入信息系统, 有利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实时动态监管并明晰重点巡查范围。将卫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与地面巡逻相结合, 定期对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人类活动情况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针对不同地块标注具体权属信息、监管责任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精细落实监管责任。建立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常态化巡查制度, 不定期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联合执法。

(2)加强生态考核与生态补偿。

市人民政府牵头负责每年对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将评估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纳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作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重要参考, 并作为有关部门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应当全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生态移民、“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碳汇资源涵养与培育、生态安全维护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政策理论研究、监管执法能力建设等工作。

(3)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重点区域保护。

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修订具体保护行动计划及规划,根据栖息生境与濒危程度等实施不同保护措施。 如:针对东方白鹳、 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设立夏季鸟类繁殖栖息地、 冬季鸟类迁徙集聚地等。 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建立和完善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 对于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管控区,建设湿地恢复及岛屿护坡等项目、疏浚河网沟塘与畅通河湖水系等工程。 针对以水产养殖业和农林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密集区,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区内耕地面源污染防治,推动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并推广生态型养殖。针对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 需合理布局建设物种保护空间体系,待时机成熟时,将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用地有序置换为自然用地。

(4)实施清退修复。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新增。 认真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区管控要求,开展管控区联合执法行动,严肃查处涉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内的违法违规活动, 并按照分类和分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制定年度“减量”计划,逐步清退现有不符合生态空间管控要求、 法律法规及生态功能导向的工业项目。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林地建设、水环境治理等生态建设和圩区拆除、 退圩还湿等生态修复项目。 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和受污染区域的修复工作,采取封禁等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辅以人工修复。

3 结论

基于相关规程指南, 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展开调查、总结、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1)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结果中,记录鸟类11目29 科57 种,其中包括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 种、两栖动物5 种(隶属于1 目4 科4 属)、爬行动物6 种(隶属于2 目4 科6 属),无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陆生昆虫60 种(隶属于9 目36 科58 属);水生生物4 目7 科22 种,无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鱼类。

(2)生态空间管控区内人类活动面积为339.61 km2,占整个管控区面积的66.18%,农林业人类活动占地面积最大, 交通设施占地最小。 区内企业共计324 家,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合法手续的企业57 家。

(3)研究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存在自然湿地减少、生境破碎化明显、植被覆盖率较低、工业活动造成较大环境压力等问题。 据此,围绕信息化执法监管、生态考核与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及重点区域保护、清退修复4 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猜你喜欢
红线物种管控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