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琪,沈阳阳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2.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不断嵌入媒体传播场域,从融媒体向智媒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推动传播媒体进入智媒时代。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升级,智媒集万物互联、智能识别、全觉传播、精准推送于一体,不仅重塑信息传播生态,更是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新变量[1]。青年学生是智媒时代发展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既享受发展释放的数字红利也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伟大建党精神蕴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淬炼的意志品质的源头活水,也是当代青年学子在智媒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武器。本文旨在进一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进而深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在智媒时代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与真理追求,是对“建党求什么”之问的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统帅之魂。坚持真理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拓展认知视野、深刻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坚守理想就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之舵。鸦片战争后,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中华民族陷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惨境况。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迫切需要唤醒国民、指引实践的新思想,迫切需要冲决桎梏、振兴中华的新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火种,一批中国先进青年作为最早觉醒的“播火者”,在黑暗之中燃起救亡图存的信仰之火,为中华民族带来光明与希望。百余年来,党的信仰与信念在中国大地上历久弥新,焕发出持久的影响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标注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与实践旨趣,是对“立党为什么”之问的深入阐述。从“不忘”“牢记”到“践行”“担当”,初心使命红色话语的叙事转变更具实干意味。践行,意指实行、实践,与“知”相对应。践行初心,就是要将为党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主观精神状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担当,意指承担、担负。担当使命,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主题,也是全体人民的光荣梦想,要在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作为中开花结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的队伍是“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3]。树高千尺不忘根,无论世情、国情、党情怎样风云变幻,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出发点、聚焦点与着力点,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因何出发,向何处去”。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刚毅风骨与坚卓本色,是对“兴党凭什么”之问的形象作答。斗争与牺牲是紧密相连的,斗争过程中往往伴随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付出。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将“不怕牺牲”置于“英勇斗争”之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早在行动之前就已做好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准备。纵观党的百年进程,无不是在斗争中胜利,于斗争中前行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扶大厦于将倾之际。革命先烈们以“甘将热血沃中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勇无畏同落后腐朽的敌对势力展开斗争。祖国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创实业,科学求实补空白。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本色雄风积力之所举为祖国改天换地。进入新时代,千百万党员干部持续增强斗争的勇气和韧劲,构筑起“上下同心,精锐尽出”“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等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激励党带领人民群众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容进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纯度与品格厚度,是对“强党靠什么”之问的真情书写。“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对党忠诚,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关键举措,是亮明党的政治立场的显著标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具体表现为,在思想上绝对忠诚于党的信仰与信念,在行动上彻底地、无条件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伟大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党章规范对党员进行的普遍约束,也需要提升党员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及自我约束。不负人民是党的百年坚守,是党百年风华正茂、生生不息的精神秘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践行为民情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与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数字化浪潮奔腾而来,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在万物互联、融媒相接的环境下,“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作出判断”[4]。一方面,青年学生虽然被称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但面对海量繁杂的数据洪流,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做出完全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青年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党争夺的重要对象,智媒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适时更新了渗透路径,变宣教式的强势灌输为弥散式的徐徐演进,内容更为隐蔽,形式更为多样”[5]。企图通过影视作品、娱乐综艺、广告书籍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淡化青年信仰,动摇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新青年涵养正气、淬炼思想的宝贵素材。一是伟大建党精神指引新时代青年心有所信。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根脉,是建党先驱们在反复比较、鉴别、斗争、辩论后坚定选择的科学真理。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征程。李大钊曾说:“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6]新时代青年要在学深悟透中对马克思主义真“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懂”,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是非曲直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二是伟大建党精神指引新时代青年志存高远。《说文解字》中将“志”解释为“意也,从心之声”,志气便是为实现心之所向的决心和勇气。远大的抱负与志向是成就事业之根基,马克思17岁时便为青年指明方向“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周恩来少年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之志;毛泽东走出家乡,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可见,抱负与志向会贯穿一生,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祖国复兴的先锋闯将,更要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下坚定理想信念,勇做“向涛头立”的弄潮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新青年成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享有更多智媒时代发展变革所释放的红利。智媒时代满足青年学生主动进行理论学习的现实需求。学生的学习不再禁锢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之中,可以自由根据爱好、需求通过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途径去获取知识信息。大数据场域下,互动与学习的多样化、便利化程度前所未有,青年学子可以利用“哔哩哔哩”“中国大学MOOC”等网上资源实现在线自主学习,打破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围墙”。
智媒时代,媒体融合加速演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合力助推下,红色影视剧、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形成播出热潮。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题材影视剧、文艺节目遍地开花,《觉醒年代》《时间的答卷》《理想耀中国》等作品成功“出圈”,用“红色故事”书写党的百年奋斗百年风华。其中,《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8.2分,一路飙升至9.3分的超高评分,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29.6亿次。伟大建党精神正孕育于这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的奋斗史之中,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为家国殚精竭虑、冲锋陷阵的英雄先烈,《觉醒年代》充分勾勒出这群青年榜样的可亲、可信、可敬,进一步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忱。红色影视资源的爆火正意味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是为新青年熔铸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智媒场域下,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词汇是青年社会心态的“折射镜”。年轻世代是数字技术的使用者,也是青年亚文化的生产者。从“佛系”“躺平”到“摆烂”,“丧文化”引发青年群体共情共鸣致使网络新兴话语层出不穷。在互联网技术辅助下,这类表达逐渐演化为群体性情绪宣泄现象。对于大部分青年而言,所谓的“佛系”“躺平”“摆烂”只是宣泄情绪的一种特殊表达,并非真正的停止努力。例如,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可见,青年学生中“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对这部分人来说,正确理论的指引是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加速器”。而针对极少数青年而言,由于社会或家庭环境影响,导致“钝感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具备面对挫折挑战的能力与勇气。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更需要科学理论武装,培养面对困难的坚定意志。
从历史视阈来看,党的百年史是一个矢志奋斗、接续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闯”中求得的、在“干”中创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涌现出一系列富有地域特征、人格特征或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在系统梳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要义后,提取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艰苦奋斗共出现17次,是精神谱系内涵中排在首位的高频词。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镌刻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雪山草地之上、书写在抗美援朝战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役之中、标注于航天人从“神舟”到“北斗”自力更生的征途脚步之下。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践行之道,更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青年一代踔厉奋发、赓续艰苦奋斗的实践品质,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图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高频词词云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相契合、价值功能相统一、奋斗目标相一致。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承担起宣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任务,这不仅是守好红色根脉内在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强化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资源同步”的格局,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力。
青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师是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实践的引路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用真情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对伟大建党精神有深入思考,进而对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有更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其次,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借用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的话:“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首先源于‘言为心声’,还来自有声语言的内涵和表达形态。”[8]因此,每个思政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语言的传播者,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这里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听得懂”。听得懂是指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普通话水平,能与学生达到语言上的无障碍沟通。第二层是让学生“听得进”。除基本的语言标准之外,教师应使语言表达有适量的重音、恰到好处的停连、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合理的节奏,将枯燥的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历史事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再现。充分应用副语言(肢体语言)包括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等,引导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于我们所传达的内容。第三层也就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是让学生“听得迷”。是指教师自身语言和副语言(肢体语言)之外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化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专题式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特质;互动式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案例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实践;体验式讲课形式,如诗歌、朗诵、演讲、话剧和党史比赛等,鼓励学生投身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之中,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上,积极建立高校思政课程“伟大建党精神”信息资源库,成立“伟大建党精神”信息共享联盟,形成“课前准备、师生互动、课后自查、共建共享”四位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
简言之,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资源同步”的格局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伟大建党精神”达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传播效果和教学效果。
铸魂育人是集思想教育、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则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和展示,因此要找准切入点、瞄准契合点、选准落脚点,将单向的理论传输转化为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推广。积极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内容,以校内和校外共同实践为路径,以“五育并举”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一是根据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盘活“校内移动课堂”。可以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校内体验活动,如通过彩绘、书法等形式完成校内雕塑、公告栏、建筑墙面等的创作,鼓励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的灵感和脚踏实地的劳动浸润自己的校园,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通过组建各类校园社团、开展多样化的文艺活动,如演讲社团举办的“四史”演讲比赛、话剧社举办的《长征路》话剧演出、音乐社举办的红歌会,多种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于青年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在行、思、体、悟中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二是根据现代化教育的优势,拓展“校外第二教学基地”。如通过走访革命老兵倾听红色故事,了解真实的、一手的红色资料;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体验与先辈“沉浸式”地跨时空交流,有效深化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理想信念。以这种课外校内共育的方式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要求,旨在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思政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因此,思政课不只在校内讲,也要在校外讲,不只要促思想,更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只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学生多样化的校园和社会实践,引导青年群体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和“请党放心”的责任感,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路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
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对高校思政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抓住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和“弄潮儿”,具有更稳定的人格特质、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更强烈的接受意愿。针对这类接受人群传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育、校内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该拓展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挖掘多种角度,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全融通”传播路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一是分众化传播,化解“圈层”困境。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主流传播渠道已经由线下转到线上,圈层化问题就由此产生。“圈层”是指有一定相似特性的网络用户在某个他们共同喜好的网络平台上聚集,形成一个个网络聚合体[9]。青年群体圈层化容易导致信息、社交、内容传播相对封闭,因此应从优化内容和主体转向上着手,破解圈层困境。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统传播渠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已经不能全面适应青年群体的网络需求。许多高校紧随时势,建立B站、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加入互联网传播大军,以话题参与和评论回复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破圈,掌握网络传播主动权。二是形成传播矩阵,掌握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主动权。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传统传播优势正在被逐步消解。青年群体往往容易固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在多元化的网络思潮冲击下,青年群体极易在亚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中迷失自己,因此除了破解青年群体的圈层困境,牢牢把握住主流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至关重要。矩阵传播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全面性等特点,更加贴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要求。矩阵传播要求多平台和精准供给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通过《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平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闻报道、电视剧、舞蹈节目、纪录片中;通过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账号和“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主流学习平台,以“互联网+”的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互动性强的线上活动之中,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内容,将思政教育日常化、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