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3-09-01 00:55陈宏伟史小建
乡村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价值

陈宏伟 史小建

摘要:乡土文化是具有群体记忆性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又赋予它了新的时代价值。本文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乡土文化具有增强乡村凝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保障乡村理性发展的价值,强调了其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黏合剂、润滑剂、兴奋剂、镇定剂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价值

乡土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羁绊。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渐减小,有形性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均遭到破坏。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着力点而重新焕发生机。它在凝聚民族精神、发挥文化资产效能、弘扬特色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离土又离乡”的趋势之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出乡土文化的凝聚作用,使其“离土不离文化”“离乡不离精神”,正确把握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让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乡风乡貌等各个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对于乡土文化的概念,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界定。朱方长(2005)认为乡土文化的本质是农业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同文化积淀,如语言、知识、宗教等文化因子,在广义上还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物质化的实体因素。廖亚辉(2005)认为,乡土文化以“礼”为核心,以家族家法制度为基本内容,是一种融家族文化、礼治文化和安土重迁为一体的带有小农意识保守性与封闭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艾莲(2010)认为,乡土文化是由以乡村风貌为代表的物态文化,以民间传统表演为代表的行为文化,以乡约民约为代表的制度文化,以宗族礼治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这四个层面组成的多元型文化。费孝通(2005)先生认为,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下所形成的共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称,带有地域性与普遍性,并将其分为器物层次、组织层次、精神层次三种层次。因此,本文将乡土文化定义为乡土社会中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的总称,依据结构层次由浅入深可分为乡土物质文化、乡土表现文化、乡土规范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含义。

二、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乡土文化的机遇

乡村振兴,必然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乡土文化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各地政府与社会的积极支持下,乡土文化迎来了其发展的新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物质性乡土文化的保护上,国家在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上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以对古村落的景观保护最具代表性。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其利用中央补助金对当地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如剑川沙溪古镇寺登街、大理喜洲古镇、剑川古城等文物古迹及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良好的复原。同时,白族自治州政府认真组织编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方面已形成独特体系,并已成功申报为云南省唯一、10个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市)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得益于地方财政的支持与政企间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和古城镇在开发进程中保留其原始风貌,在创造物质性财富的同时也凸显了乡土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宣传上,国家及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也有了显著加强。新时代下,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加,有效利用乡土文化正是满足需求的方法之一。乡土文化能够承载乡音、乡愁,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给予喧嚣城市中的人一片静谧的精神家园。例如,在城乡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和国家政策支撑引导下,“中国农民丰收节”成功设立,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政府对农村与农民的重视,对乡土情怀、乡土观念的肯定与认同。这是我国乡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成就,传承和发扬了农耕文化,也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不仅承载着乡土文化的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乡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乡土文化遇到的挑战

机遇跟挑战总是并存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既有外部的文化冲击,也有内部文化空间的压缩和价值解构。

首先,乡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和外来资本大量涌入农村,乡土社会原本封闭稳固的格局被打破,部分乡村为追求利益盲目进行工业化改造。众多模仿江苏华西村和浙江滕头村工业化发展模式而盲目立项的项目,终因内部资源环境与发展模式不兼容而惨淡收场。同时,当前乡村建设中也存在着发展模式过于西化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这也是乡土文化受到异质化文化冲击的最主要表现。究其原因,是农民在时代性张力面前本土性文化根植力不足,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依靠自身乡土文化遗产及其潜在价值打造出特有的文化品牌。同时,农民对自身乡土文化价值认同感偏低,也是导致发展模式西化的原因之一。培育农民价值认同感是乡土文化的历史宗旨,映射出乡村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现状,彰显了乡土文化自身凝聚力的过程。

其次,乡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正在不断缩减。这既表现在物理空间的减小,也表现在依附于人群等传承主体的传承空间的压缩。在城镇化以及乡村改造的进程中,传统村落中的建筑遗址等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这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模式被打破,寄托鄉土文化的物质性乡土文化遗产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由此导致乡土文化在物理空间上的生存空间愈加减小。同时,在市场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下,愈来愈多村中的新生代青壮年离土又离乡,外出工作或学习,与田地与泥土的感情渐渐淡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进城和“城市中心主义”取向下乡村教育上行两个方面。在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与争取教育资源而进入城市学习的农村学子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心化,随之而来的是对乡土文化表象化、碎片式的记忆,这也就导致乡土文化依附于人群等传承主体的传承空间逐渐衰弱。

最后,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正在不断被解构。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封闭安稳的乡土社会逐渐形成了基于“乡土人”的敬畏自然、勤俭节约和质朴诚信。这些宝贵的乡土精神正是乡土文化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乡土大地上的真实表象,但如今,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正在汹涌而来的经济浪潮中慢慢被解构与曲解。究其原因,既有现代物欲思潮的影响,也有家族家法制与传统礼治逐渐衰弱的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市场经济、现代化、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一些农民在西方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等观念的潜移默化中开始变得自私膨胀,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原则,他们努力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在这一种转变当中,原本乡间朴实友善的人际关系变得理性化与算计化,人人都在为了自己和小家庭的“私”变得理智清楚,人情渐渐地浮于表面,礼金却越来越重,各种行为都带有功利化,乡间原本的伦理道德受到质疑,陷入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安土重迁的观念逐渐被打破,原本以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差序格局产生变动。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礼治与家族家法制对于人的约束力逐渐下降,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也逐渐被人淡忘,乃至被解构。

三、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乡土文化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根植于泥土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财富。在当前的危机与挑战面前,要使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中焕发生机,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发展,认识到新时代下乡土文化在经济、文化、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现实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乡土文化是增强乡村凝聚力的黏合剂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从人才视域出发,人才因素极大影响着乡土文化弘扬与发展,从而作用于乡风文明的培育与促进,进而干预乡村振兴整体目标的实现。将其放入乡村背景下来看,“人才”的定义不仅是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和乡村干部,更多涵括的是具备新技能新思想的新型农民与有较高社会道德水平和当地名望的新型乡绅。从这个定义的角度看,中国乡村普遍缺乏“人才”,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补充,与乡村中蓬勃发展的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浅析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则是乡村中先进技术的引入和乡土文化的价值流失。先进生产机具与生产技术引入农村,带来的是乡村中生产力的解放,释放出大量乡村劳动人员与知识储备力量。与此同时,乡土文化随着承载者的分散被淡化了记忆,形成了价值的解构流失。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中大量的有生劳动力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引导下外出工作,而对于农村的人口反哺不足,导致空巢化程度加剧,乡村人员流失问题严重,农村常住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与在农村基层工作在部分人眼中看来是“不入流的”与“下等的”,这也导致部分学业有成或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在父辈“返乡没出息”等思想的影响下,到城市中工作,而不是回乡创业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社会现实和乡村伦理道德的双重压力下,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原本稳定而熟悉的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因亲缘关系的疏远和地缘关系的改变被打破。相邻之间由于乡村集体性活动的减少而交际逐渐淡漠,人们将精力都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网络交际中,乡村间的凝聚力下降。

乡土文化能赓续农民情感基因,也是增强乡村凝聚力的天然黏合剂,在地缘、亲缘、价值观念、情谊等方面均发挥出潜移默化的粘合作用。在地缘与亲缘方面,现代乡村发展由于改建、搬迁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缘关系的分离,从而引起亲缘关系的疏远。从乡土文化的重构方面来看,这种亲缘关系不仅仅是个人方面村民居民感与归属感的缺失,更是乡土人民整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纵览全局,中国乡村社会仍是以血亲关系为纽带、以相近的地缘关系为联系的差序格局的存在。在这个整体性格局中,又因亲缘关系的远近而产生双向伸缩性,由错落分布的地缘位置而产生影响辐射不一的部分。这些部分由中心向外呈发散状,其影响力也由亲族关系的远近关系由强到弱。想要在差序格局中维持乡村社会稳定且紧密联系的关系,就要找到每个相对独立的小部分即小村庄或村庄聚合体之间的观念交汇点。乡土文化正是涵盖了各个乡村优秀精神思想的共性集合,能与差异性的集体聚落产生多元化联系,唤醒农民为乡村生产生活与繁荣有序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乡村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从而加强其向心力与凝聚力。优秀的乡土文化能唤醒人的乡愁,让离农离土的农民感受到泥土的底色与家乡的羁绊,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增强乡土认同感和集体感。这种乡愁正是优秀乡土文化在凝聚乡心、熔铸乡魂上的重要凝练产物,也是乡土情怀和乡土风貌的突出表现,更是文化由“人化”再到“化人”这一演变过程的有力阐释证明。只有农民充分认同这种“乡愁”所体现的原生性优秀乡土文化精神内涵,在共性上找到乡村自我成长的内生力量,才能促进乡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在观念情谊方面,乡土文化具有着以地区视域下群体活动衍生出的文化地域性与特殊性。这使得特一区域内异质性的乡土文化代表了农民群体性的观念与特殊情谊,能够产生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凝聚成独有的文化标志以织就乡风、凝聚乡魂。裹携生活性与节日性的优秀乡土文化贴近人们的生活,演化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藏族的酥油花灯节用制作花灯的方式传达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乡土精神;蒙古族的那达慕以比赛、歌舞等形式表现和谐共生、奋发向上的乡土情怀等。这些起源于乡土、古老质朴的节日承载着人们朴素纯真的祝愿,在当下给予镌刻着乡土基因的乡民以心灵安宁,更在区域文化空间内以行为、物质等要素的堆叠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二)乡土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润滑剂

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浅析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影响先进生产关系与历史发展方向的旧事物逐渐消亡,其中也必然存在事物的对立和矛盾,进而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维度下产生摩擦。城乡二元结构便是城市与乡村二元主体在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多元化空间摩擦的产物,与外部物质条件和内部制度条件的成熟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改变了人们交流娱乐的方式,网络的普及与通信水平的提高使得信息可以有效及时地获取与发出,乡间公路的修建也使得空间距离对城乡间的空间制约逐渐减小。以上种种物质手段的发展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也是城乡二元主体间产生摩擦的隐藏诱因之一。在空间发展视角下,由于城乡间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传统民俗、观念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物质手段发展在推动城乡交流融合进程的同时亦加剧了二者间的摩擦。在物质性的空间挤压与要素堆叠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融合进程中因为文化的异质性差异而衍生出文化张力,引发城市与乡村二元主体间的部分偏见与现实问题。例如,部分城市人常把“土气”“脏乱”与农民工甚至是农村人联系在一起,并鄙夷那些粗俗的农村文化;一些农民也常常说城里人“奸猾”“心眼多”,认为城市生活节奏过快、人际交往过于商业化,城市文化过于浮华和空洞。

只有立足于乡土文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普适性的公共价值观念,才能找出城乡二元主体间文化交汇的共有焦点,进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多元空间维度下的润滑剂作用。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保障与重要支撑点,也是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优秀的乡土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将地缘因素引起的差异性地区联结起来,将地域间的异质性矛盾融合在共有的价值观念中,引导其得到良好有序的解決。在地域视角下对比各个地域的公共文化空间与特异性文化空间,可发现纵使地区间发展程度与习俗存在特质化差异,却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与文脉传承,从而形成共性的文化空间伦理道德,进而打破城镇与乡村间的文化壁垒与精神枷锁。优秀的乡土文化在先民敬畏自然、重土安迁的乡土情怀下,逐渐演化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可以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内部性关照视域下分析物质、文化、精神、生态四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透过物质之维的表层现象,看到乡土文化精神之维的文化主张与精神内涵,从而把握好生态之维与文化之维的关系。优秀的乡土文化既孕育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在文化内核中为其体现反哺作用,从而在协调城镇与农村间文化关系、提升治理效能上提供了生态文化基础,进而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润滑作用。

(三)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兴奋剂

在发展经济学视域下浅析乡村经济发展构成要素,文化与经济二元体间的关系不应是割裂矛盾的,而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而文化繁荣会引发文化产业兴起或升级,从而反哺经济,产生一种动态平衡的反馈与负反馈文化产业机制。然而从当前的时间维度来看乡土文化对地域性经济发展作用,呈现出乡土文化与产业经济脱节、市场要求与乡土文化内涵存在摩擦、乡土文化产品与受众品味偏离等问题,没有激发出乡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活化效应与内生性文化动能。究其原因,是由内部性乡土文化表征缺失与外部性乡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不足造成的。由内部性原因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日常生活类、记忆经验类、价值观念类的优秀乡土文化表现形式均存在减少现象,乡土文化传承主体与非遗传承人流失问题严重。从外部性环境角度分析,乡村中乡土文化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且分布不均,公共性乡土文化配套服务落后,乡土性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梳理和利用。上述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于乡村中的乡土文化多元空间,导致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文化资源与经济效能间转化率不高,乡土文化对乡村经济推动力不明显且推动方式不够多元。

从空间维度视角浅析乡土文化经济转化价值,将乡土文化放置在地方、国家等空间场域中均展现出重要效能。这表明优秀乡土文化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将助力区域文化产业突破转型发展瓶颈。在乡土文化推动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其能激发人们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欲望,让“人”在乡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之间融合,从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在乡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路径上,一方面,应重视自媒体等新型文化传播手段,开发古建古迹、名人故居等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将同质性的传统手工艺制品联结地域性特色乡土文化后发挥市场效能,反哺区域性乡村经济;亦可围绕地域乡土名人或传说故事打造特异性优秀乡土文化传播活动,定期开展乡土文化节、乡土读书会、区域性联合交流活动等,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积极性,进行城乡互动;也可以开展与家乡、乡愁等公共性乡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家乡乡土资源,形成品牌效应,最终产生乡土文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非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潜移默化的作用,用乡土情怀感染后人。例如吉鸿昌之父吉筠亭虽是农民,家境贫寒却恪守乡土文化正直良善的乡风良俗,留下“刚正不阿、宽以待人”之家训,病重在床时仍劝子为公谋义、为民谋利。优秀的乡土文化在家风家训的承载下口口相传,构建出以农民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机制,为乡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四)乡土文化是保障乡村理性发展的镇定剂

从整体性视角下浅析乡村振兴进程,可看出乡村振兴不是指某一区域或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各区域紧密联系,在物质、文化、道德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振兴。乡村振兴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协调好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在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深刻认识乡土文化在经济、生态、精神等多元空间价值,才能赓续推动乡村发展秩序理性且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中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分三步实现的构想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最终目标。而当下乡土文化在促进乡村理性发展上,存在着乡土精神与发展模式联系不协调、乡土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表现为乡村经济模式过度倾向于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过分追求低成本高产出的市场化效应、文化品牌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经济下的资本盲目投入,另一方面则与乡村缺乏乡土文化文脉梳理、缺乏文化自觉有关。在外部性市场经济对传统农业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内部性乡土文化价值遮蔽与流失对农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当前部分乡村未能挖掘出乡土文化的地域性价值,缺乏特质性文化与知名文化品牌。

从优秀乡土文化对乡村平稳有序发展的作用来看,优秀乡土文化能从文化认同角度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乡村可持续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倾向严重、经济与文化西化等发展现象。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乡土文化提升农民文化自信的核心目标,也是促进乡村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看来,优秀乡土文化的发展在精神价值、生态观念等方面均符合其发展要求,这其中既有“生态宜居”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文化生态发展观;也有“乡风文明”的“守望相助、邻里和谐”乡村良善相处观。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厚重的乡土积淀与原生性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体现在优秀乡土文化在精神空间、制度空间下对农民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上,引导城乡融合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不仅在各个时间维度下有其特殊的历史意涵与时代意义,而且在空间维度下也能在物理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中找寻到其特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80.

[2]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326.

[3]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55-57.

[4]廖亚辉.乡土文化的嬗变与农村社会稳定[J].孝感学院学报,2005(01):98-101.

[5]艾莲.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中华文化论 坛,2010(03):160-165.

[6]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64.

[7]谢毅男.论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与传承创新[J].乡村科技,2019(30):18-20.

[8]周维.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困境与重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许晨敏,刘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价值的考量[J].老区建设,2018(12):38-42.

[10]曲延春,宋格.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传承论析[J].理论导刊,2019(12):110-115.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价值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粒米的价值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给”的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