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霞
近几年,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倾向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但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少,没有紧扣新时期的社会特征。基于此,本文尝试研究初中语文古诗词多形态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支撑。
语文学科多形态教学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手段,融合视觉形态、听觉形态与身体形态等众多形态资源构建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古诗词课堂中能否借助多形态理论实施教学,还要分析古詩词文本是否有开展多形态教学的可行性。第一,视觉情境性。任何古诗词都是作者抒发志向与情感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古诗词内涵的深入分析,可以将古诗词分成写景、咏物、纪游三种。诗词的精妙之处是构成意境,能够自然地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进而体现作者的情感,可以在古诗词文本中凝练叙事,在“情”中构建“境”。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浅草”“暖树”“早莺”等词语的意象分析,将读者带入生机勃勃的西湖春景中。本诗的意象虽然简单,但有着独特性,作者通过创造一系列的视觉情境,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作者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促进叙事的生成,将读者带入视觉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第二,听觉音韵感。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天然的音乐性,能够有效抒情。从语言功能角度分析,古诗词中体现的音乐性在篇章中起衔接作用,并通过词汇语法系统连接。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的听觉形态主要有:节奏的往复美,如《关雎》诗歌分为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结构几乎相同,具有一唱三叹的节奏之美;声调的顿挫美,每一首古诗词的声调随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平仄交替,让诗词产生一种抑扬顿挫之美,都是依照音韵规律进行创作,提升了古诗词的声音美感;音与情的谐和美,如《水调歌头》中每一个字的排列组合都具有声音与情感的和谐美,让诗词具有更深层次的音乐美。第三,图像语篇性。传统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分析语言,而在多形态理论下的教学则更加重视对其他符号意义的阐释,如借助图像帮助读者领悟诗词中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插图的分析,给文字布景的书页增加灵气,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一种独特的资源。例如九年级下册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插图为学生呈现狩猎出行的盛况,让学生感受虽然作者年事已高,但是却依旧乐观,充满豪情壮志,借助图片达到诗词补充与阐释的作用。
多形态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完成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可以使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实施多形态教学。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集品析、体验、感悟于一体,辅助学生输入语言,表达情感。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够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第二,主观想象法。通过主观想象,学生可以借助“意象”创造“意境”,在联想与想象中丰盈心灵,获得韵味无穷的诗意情感空间。第三,主问题探路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行古诗词的探究。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否则易导致学习疲劳。可以在一首古诗词中使用几个主题问题串联,帮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同时不会游离其外。
以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此词的多形态呈现“三境”,即“醉”境、“梦”境、“醒”境,作者先是误入“醉”境,挑灯看剑,打开了“梦境”的大门,通过几重场面的视觉形态的呈现,为读者呈现了驰骋沙场的英雄志士,最后在“可怜白发生”中让梦境戛然而止,回到现实;在声音形态中以“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弓如霹雳弦惊”等声音变化的描写,为视觉画面增添悲壮的色彩。基于此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实景实践
先对作者创作背景进行“激疑提问”,如“你认识辛弃疾吗?”“曾经学习过哪首辛弃疾的词?”“回顾辛弃疾的词,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接着知人论世,进行故事的导入。教师为学生讲述1161年南宋时期,一名年轻的勇士带领抗金队伍在连续几年的战争中屡创奇功。如1162年,义军首领在从当时南宋首都建康到山东的途中遭到叛徒暗杀,几十万义军溃散。为了伸张正义,这名勇士不畏牺牲,率50名士兵夜袭金兵巢穴,生擒叛徒,压往南宋朝廷斩首示众。让学生猜测这名勇士是谁,明确是辛弃疾之后“设疑深入”,教师继续提问:“你好不好奇这位屡创奇功的勇士后来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们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分析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讲述作者的经历,利用语言形态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然后在教师提问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身体形态,促使课堂有序开展;最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要教授的古诗词题目,通过视觉形态引发学生的关注。
(二)深化指导
第一,“破题”。教师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然后在破阵子、陈同甫、赋下面做重点标注,让学生分别知道这三个词汇的意思。破阵子是词牌名;陈同甫是作者辛弃疾的挚友,他们都是主张北伐抗金的爱国志士;赋是作词的意思。本首词就是陈同甫与辛弃疾诗词酬和之作。
第二,“读词韵”。请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词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等。
第三,“品词味”。再次默读诗词,请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单,自己写出这首词中哪一句写得好,并从“看”“听”“嗅”“悟”“触”进行阐述。接着让学生临场表演“醉里挑灯看剑”状态,表演之后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态。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如果辛弃疾喝醉了,他会产生什么后续活动?”
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朗读与教师口语是语言形态,教师板书、幻灯片、书本文字为学生呈现视觉形态,学生的表演展现身体形态。
(三)辨析词脉
在深入分析词的内容之后,教师提出问题,①通过对本词的解读,你能感受到作者哪些情感?②再读本词,你读出作者的情感起伏了吗?③为什么本词中作者的情绪发生断崖式的变化?教师展示幻灯片,请学生从醉、梦、醒三个阶段感受辛弃疾的悲壮与绝望,感悟出当时朝廷的腐败与无能让爱国志士报国无门,令人感叹。最后以问题“现在你能理解这首词的题目为什么是‘赋壮词了吧?”引导学生从情感思想、诗词题材、语言特点角度分析。在此通过教师的讲解构建语言形态,同时在板书、幻灯片的展示中建立视觉形态,帮助学生感受词中情感的变化,拉近学生与词人之间的距离,以可视语言辅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
综上,本文分析如何让初中古诗词教学从以往的单一形态转化为多形态,通过学生语言、听觉与视觉器官的运用,快速完成教学任务。近几年国内外多形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获得一定成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提供理论与现实意义,能够促进教师构建高效古诗词课堂,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作者简介: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