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运华
摘 要 产出导向法体系(POA) 是北外文秋芳教授基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一套适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研究证明,产出导向法应用于教学,能更好地体现这两种特点,对促进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介绍产出导向法的内涵,并运用具体实例分析它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3-0063-04
0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英语的具体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1]。产出导向法一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套适合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产出导向法中,输出是起点,同时也是目标;它强调为语言的实际应用而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POA理论体系包含三部分,即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假设(理论支撑)和教学流程(实施方式),这三者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产出导向法的内涵
产出导向法体系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2]。其中教学理念是其他两个部分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学习中心说”(Learning-centered Principle),“学用一体说”(Learning-using Integrated Principle)和“全人教育說”(Whole-person Education Prin-ciple)。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它包含“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输入促成假设”(Input-enabled Hypothesis),“选择性学习假设”(Selective Learning Hypothe-sis)和“以评为学假设”(Assessing Being Lear-ning)。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包含“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有机环节(见图1)。
教学流程中的“驱动”“促成”“评价”三部分又由若干循环小节构成。单元教学目标的总体产出任务应当分解成若干小而具体的产出任务,这些任务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且每项产出任务都应包含“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环节。当这些小的产出任务被有效完成的时候,它们所组成的单元产出任务也就被完成了。在“驱动环节”中,教师设置任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任务时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困难和不足,进而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促成环节”中教师的具体任务是选定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且跟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从这些材料中获得接受性知识,并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产出性的知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选定的材料应与目标和产出精准相关,同时在难度上也应循序渐进,且在活动形式上应丰富多样。在“评价环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会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有多种形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同伴互评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指导学生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给出修改的思路或者具体措施,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和用相分离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也是产出导向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产出导向法在理念层面提倡“学用一体”说,和在教学实践层面提出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都增大了学生在产出中再次使用所输入的材料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可能性[3],从而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2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产出导向法应用的具体环节中,英语教师应该确定教学以输出为起点,并且根据目标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的目标任务展开,以实现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将以《新一代大学英语提高篇综合教程1》中的第八单元为例,用更具体更直观的方式,详细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驱动”“促成”“评价”环节。
2.1 驱动
在驱动环节,产出导向法要求教师创设有真实意义并且符合所教学生当前英语水平的产出任务。
“真实意义”是指产出情境应当有潜在的交际真实性,即学生在目前的学习或者将来的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真实英语交际场景。比如在本单元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场景为:学校的英语学习公众号——英协会杂货铺计划邀请学校创业中心主任和学生代表,就“changing jobs in recent years”进行一次深入讨论,“你”被邀请参与这次讨论。讨论会之后,请学生就这一话题写一篇报告。
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说明单元任务之后,发布视频“布拉图:我眼中的中国创业者和他们的新时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根据产出导向法的要求,教师设定的产出任务对学生而言应该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为完成任务,学生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哪些工作最有可能被替代?为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现在所学习的大学课程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哪些帮助?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科技所带来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另外,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还需要掌握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
2.2 促成
“促成”环节是能够实现“驱动”环节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制约着评价质量。“促成”环节直接决定学生产出成果的质量[4]。教师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为单元产出目标任务服务,这些活动本身也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教师也应该预测和分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据此把促成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在本篇设计中,促成活动包含语言、内容和结构三个方面(见表1)。
1)“语言”促成。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英
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实际,教师把“语言”板块放在布置单元任务之后的第一部分,通过课前单词预习和听写,课中讲解重点单词及用法和限时完成课后单词词组练习题等具体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及表达。
英语课堂上,教师会讲解大量的语言点和语言知识,这都属于“陈述性知识”,但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并不等同于他们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些知识,而语言知识不被使用,语言产出的能力就是空谈。正如儿童学自行车一样,只掌握自行车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不一定会骑自行车;只有把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骑行练习当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骑自行车这项本领。基于此,在“语言目标”的促成环节中,教师选用了“文本阅读”的促成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掌握文中的重要单词和表达方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部分所涉及的文本阅读是iExplore 1文章的摘要,给学生随堂布置的任务是“圈画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短文大意进行‘复述”,因为阅读复述是语言产出的重要形式。
2)“内容”促成。在第二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结合所给出的问题,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访谈”。本课后任务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可以使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相关单词和表达,以用促学;另一方面,也为第三课时进行内容的讲解做准备。
本部分内容的促成目标是:理解创业型企业如何改变美国商界的思维和理解大学为何是理想的创业平台。为达成此目标,本部分的促成方式包含:信息归纳总结和细节信息捕捉。其中,教师所设定的具体任务有:结合iExplore 1课后第1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结合iExplore 2课后第1题对论据类型进行归纳与练习。内容目标完成之后,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如下:对所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对论据进行归类。
3)“结构”促成。在本环节,要达到的“结构”促成目标是,在报告时要“表明立场,用论据支撑观点和总结全文”。为达到此目标,教师设计的促成方式包括短文示范和结构提取。安排的具体任务有:在课堂上,教师展示范文,讲解其内容、结构和使用论据的类型。本环节结束后,请学生完成任务:在学习通上提交主题报告,并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的主题相关的词汇;恰当运用反问句以激发读者和听众的兴趣;报告应清楚表达基本观点和包含例文所示的基本结构;做报告时应注意语速适中。
语言、内容和结构三个方面的一系列促成活动不是简单地叠加。在难度上要体现递进性,在设计上要体现衔接性,在学习主题上要体现统一性。如在以上活动中,从听写单词,单词应用,到课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再到论据类型的归纳和学习报告的撰写与提交,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单词和表达的掌握是课文内容和结构分析的基础;对主题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又是撰写学习报告的基础。这体现了活動设计的衔接性。不论是单词表达、内容与结构还是学习报告的撰写,都是统一服务于“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变化”这一主题,较好地体现了主题的统一性。
除此之外,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脚手架(scaffolding)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引导学生发挥和表达,从而完成任务,达到英语运用的目的。另外,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还包括在整个促成环节中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表现所给予的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反馈。
2.3 评价
评价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通过评价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明确所设定的产出目标是否达成、促成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以便采取补偿性的教学措施。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便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因此,评价环节兼有“促学”的作用。
产出导向法中的评价分为两大类: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即时评价,每次评价既要抓共性问题,也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评价,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英语课堂评价方式可以分为测试手段和非测试手段两种。前者包括随堂测试、期中和期末测试、分班考试和水平测试等;后者则包括随堂观察、学习档案袋记录、讨论、问卷调查、面谈和日志等形式。一般来讲,随堂测试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经常被用到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掌握。但是作者认为这种方式不能用得过于频繁,应与其他的非测试性手段相结合,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中经常会用到课堂展示及课堂提问等方式,也可以增加课后作业、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以增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对课外产出的成果进行评价。英语教师在课下选择典型样本进行批改,课上集中讲解。典型样本一般是中等质量产品,指质量可以评测且可以通过修改来提高的产品。之所以不选择质量较高的产品,因为高质量产品中可修改的地方太少,可展示性也比较弱;质量较差的产品需要评价和修改的地方太多,同样不便于课堂聚焦教学。选出典型样本之后,教师以评价标准为纲领(见表2),逐一审查教学目标中样本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延时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以方便学生在日后开展同伴互评。
3 结束语
产出导向法要求教师以终点为起始点,做到逆向思考,即首先思考总体的产出目标,再根据目标分析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学习所选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产出导向法以培养学生的产出能力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环节,有效结合了语言知识的输入性学习和产出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2]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3] Long 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 Malden, MA: Willey &Blackwell,2015:205.
[4] 邱琳.“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3):386-39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