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娜 吴濛
摘要:基于通感设计理论,明确通感意象互通的作用关系及设计表现形式,以产品为媒介,情感为主导,构建通感意象互通的设计转译路径,探究通感意象互通在产品造型设计应用的流程及验证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AHP层次分析、ACT等方法,以古筝音色为本觉,分析通感意象互通中“意—感—象”之间的转译路径。以电音筝造型为例,从设计师的角度,收集和提炼用户的通觉意象的感性信息,由意生象,将其转化为本觉本象的造型表现元素,再从用户解码的角度,由象感意,进行关联验证。将通感意象互通应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能够借助通感将用户的感官体验提升为情感体验,为产品造型设计应用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通感设计 意象互通 电音筝 产品造型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01-05
Abstract:Based on synaesthesia design theory,to clarify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design expression form of synaesthesia image communication,take the product as the medium and emotion as the leading,construct the design translation path of synaesthesia image communication,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verification method of synaesthesia image communication in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questionnaire survey,AHP,act and other methods,taking the timbre of zither as the original percep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path between "meaning feeling imag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synaesthesia and image.Taking the modeling of electroacoustic zither as an examp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ers,collect and refine the perceptual information of users synaesthesia image,generate image from meaning,transform it into the modeling expression elements of primitive image,and then carry out correlation ver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decoding.The ap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image interworking to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can promote users sensory experience to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synaesthesia,and provide a new path for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Keywords:Synaesthesia design Image interworking Electroacoustic Zheng Produc-t model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隨着现代技术和观念的发展,设计的对象从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拓展,产品造型设计逐渐向全方位感知体验发展。产品不仅是功能的载体,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通感,是一种感官感觉刺激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觉,并产生情感反思的心理现象[1]。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借助通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立体、沉浸的感受,突破表层的感官体验,触动用户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一)通感意象互通
通感起源于文学领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多以隐喻的方式体现于诗歌中。如宋祁《玉楼春》中的 “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无声的事物产生了“声音”,将视觉转化成听觉。
而在通感研究中,“意象互通”的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相关讨论,西周的《周易?系辞》中的“立象以尽意”是对于意象最早的表述,这里的“意”与“象”是两个并列存在的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在制作构思时创作者要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造型表现形式相融合[2]。
意象互通就是设计中构思和创造的过程,“意-象”之间的转换伴随着通感的发生,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为“意”,本觉刺激感官直接映射形成的表层形象为“本象”,在情感作用下引发通觉产生的深层形象为“意象” [3-4]。
通感意象互通是在感觉置换、叠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感知觉、意识、思维、情感的相互作用,将情感渗透于“象”的形成之中,使其能够感化人心,是更加高级的心理体验[5-6]。
(二)通感设计中的意象互通
在通感设计中,产品的表征形象对用户的感觉器官进行刺激产生本觉感知,在记忆和联想的作用下产生通觉反应,其中感觉挪移和多觉叠加为感官体验的反应,而通感意象互通为情感体验的反应。
在“意-感-象”的通感意象互通结构中,“意”起主导的作用,既能够控制“意象”和“本象”的形成,又能够影响“感”的转换。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意”的内涵可总结为三个层面,因此可将通感意象互通分为传神、抒情、言志三种设计表现形式[7]。
“传神”对应表达“意”的外在情态,通过意与象的相互融合,表现事物本身的性质,强调物有所触,心有所感。“抒情”对应“意”的个体情感,通过意与象的交融,表现主体纯粹的生命体验,强调主体要将事物看作是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根本,把主观的“意象”主动移入对应“本象”之中,物我同感。“言志”对应表达“意”的事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积极认知,通过意与象的相互融合,表现主体的情感倾向,强调基于一般情感的升华,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一)基于通感意象互通的产品造型设计转译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意象互通”用情感将多种感觉与产品造型表现凝结在一起,通过感觉的相互作用打通“本象”与“意象”的连接,不同的造型元素刺激不同的感官,引起关联的感觉体验,将用户的感性需求转换为多感官的造型设计元素,发掘用户的内在精神需求,达到心物的契合。
通感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不同感觉相互沟通的过程,直接刺激的感官引发伴随体验,实现感觉与情感的传达,从符号学的角度看,通感意象互通是以“象”传“意”的编码和解码的双向转译过程[8]。主体作用形成的“意”在通感意象互通的情感交流中起主导作用,“感”是“意-象”交流过程中的传播通道,“意象”和“本象”是通感意象互通中交流的媒介,是通觉信息和本觉信息的载体,如图1。
在编码阶段,设计师作为信息传播者首先了解用户的情感需求,获取“意”,对其进行梳理分类,获取与主体相关的通觉意象,提取和分析其通觉信息结合联想转换为本觉信息,进行本象造型设计符号的编码;在解码阶段,用户借助五感,通过本象造型设计符号感知本觉信息,联想到相关意象转化为通觉信息,引发通覺,触动用户的情感记忆,领悟到“意”,产生情感体验。
(二)基于通感意象互通的产品造型设计流程
基于通感意象互通的转译,图2将产品设计流程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设计师通过目标用户群的研究调研进行用户定位,针对目标用户采用情感模型和李克特量表确定“意”的主题,根据主题收集相关通觉意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获取关键意象,分析通觉意象的感觉特性,采用感性逐层细分法解析出与本象对应的产品造型元素,最后整合造型元素进行设计表现[9]。设计优化后的产品为样本一,参照产品为样本二,用户比较样本一和样本二,通过观察产品造型,对本象与意象进行关联评价,匹配通觉信息,调动记忆与联想对主题和情感进行评价,达成通感意象互通。“本象”是通感意象互通中交流的媒介,是通觉信息和本觉信息的载体。
(三)基于ACT模型的通感意象互通验证方法
设计验证采用ACT模型及李克特量表对设计优化后的产品及同类参照产品进行对比分析。ACT 模型由Anderson在1976年提出,是一个关于语义激活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信息提取和存储的结构,可用于产品造型设计中用户联想行为的验证,模拟通感意象互通的过程中用户中记忆信息的调用过程,验证用户通过本觉本象联想到通觉意象的通感达成情况[10]。
首先基于ACT模型,对比样本一与样本二,分析两款产品对“意象”联想的激活强度,通过“本象-意象”的关联验证“通觉-本觉”的转译完成;再运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调研,对“意”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评价,验证产品造型通感意象互通达成情况,通感意象互通的用户解码的认知过程分析,如图3。
(一)设计师编码
1.电音筝用户定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乐器越来越趋于数字化发展,电音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能够适应多元的审美观念和音乐表现环境,在设计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而且继承了古筝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意象的分析上具有优势[11]。
本次研究的设计实践受企业委托,以“八音之丝”作为设计研究的背景,选择电音筝作为设计的载体通过对古筝用户群体进行问卷调研,分析不同类型用户对电音筝的接受度,以及用户对乐器音色的情感感受情况。
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划分的专业等级,古筝的用户群体主要分为初级(5级以下)、中间级(5-8级)、高级(9-10级)三类。因此本次设计实践的用户定位抽取了初、中、高级各15名古筝用户进行在线问卷调研,并对其使用需求与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古筝中高级用户更愿意接受电音筝,并且一般在演出场景中使用。
2.“意”的确定
通感意象互通中的“意”指情感,表现为内涵、意义,可通过情感测量的方法提取用户的感性评价。本次设计实践以“八音之丝”作为设计背景,“八音”是通过材质将乐器进行分类方法,“八音之丝”即是对丝弦类乐器的声音特点分析,因此本次设计实践主要针对古筝音色进行设计。首先通过调研对比用户对同一乐曲不同音色感受到的情感倾向,获取八音之丝—古筝音色的情感倾向,以及对其音色的相关语义评价。
基于本次研究对象的特征,从音乐-情感出发,采用Hevner情感模型结合李克特量表进行评价[11],用户对古筝的音色感受最强的情感倾向为“抒情、生機”,并收集与其情感倾向相关的语义词,通过词性归类与词频筛选得到“意”的主题词为“优美的、明亮的”,最后根据“意”的三种分类方式,对语义词进行聚类确定“意”的表现层次为“抒情”,如图4。
3.“意象”分析
通感意象互通中的“意象”是指通觉在“意”的作用下、由情感触发联想到的事物[13]。通过专家访谈,基于“抒情、生机”的情感倾向,从古筝音色出发,对设计目标的主题词:“优美的、明亮的”进行思维发散,获得26个相关意象,根据前期调研确定的“抒情”层次进行意象群的聚类,筛选后得到7个意象,如图5。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意象的权重进行分析,筛选联想程度最高的通觉意象。根据前期研究分析可知,专家访谈筛选后的通觉意象集为M={渔舟、汉服、刀剑、丝绸、流水、落花、竹} ,共7个意象,用户根据“优美的、明亮的” 主题词评价各意象对电音筝设计的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G=(gij)mxn,其中gij为用户对每两个意象的评价平均数。汇总得到专家群策判断矩阵,计算各通觉意象的综合权重,权重数据见表1,进行一致性检验,统计分析后获得通觉的关键意象为“流水”。
4.“感”的转换
通感意象互通中“感”的转换是将设计目标的通觉意象特征与其感觉特性相对应,分析相关的产品造型表现元素,探究通觉-本觉的转换路径。本次以“八音之丝”的古筝之丝弦音色作为通感意象互通的出发点,调研后发现,在使用古筝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从形态、材质、颜色、结构4个方面接触古筝,因此本次通感转换的通觉为听觉,本觉为视觉和触觉。
采用感性逐层细分法,基于用户需求建立树状结构,将通觉意象的感觉特性与本觉本象的产品造型相关联[14]。图6将感性信息逐层细分,到解析出产品的设计元素为止。以“意”的主题为基础,将听觉作为“感”转换的起点,输入意象“流水”作为第二次感性信息,向下细分,第三次分析其通觉意象的感觉特性,按照 “律动、流畅”“消散、分离”“通透、清澈”三个通觉感觉特性,第四次结合用户的行为接触点分析本觉(视觉、触觉),最后输出其造型设计元素,构建通觉-本觉的转换路径。
5.“本象”表现
综合前期研究的结果,以通觉-本觉的转换路径为基础,将设计目标的通觉意象的感觉特性与本觉本象的产品造型元素特征相关联,从结构、形态、色彩、材质4个方面提取造型设计元素,通过目标用户研究筛选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元素,整合各造型设计元素后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15]。“本象”表现的具体分析步骤,如图7。
首先提取听觉-视觉的造型元素,分析通觉意象的感觉特性,匹配其本象的设计元素特征。通觉意象“律动、流畅”“消散、分离”的感觉特性在结构上解析为“排列、组合、层次”的元素,提取流水波动的状态表现为电音筝结构上的横向模块化组合;“律动、流畅”“消散、分离”的感觉特性在形态上解析为“点状、线状”的元素,运用音频编辑软件截取古筝音色的频段分析其结构的曲率,调研后发现频段曲率越大联想到通觉意象的动感越强,因此提取流水的微波和翻涌两种不同运动状态的形态,获得3个筝首和筝尾的形态元素,3个筝码的形态元素,调研筛选得到最终形态组合;通觉意象“通透、清澈”的感觉特性在色彩上解析为“渐变、透明”的元素,通过互联网检索“流水”的关键词,获取Unsplash、Behance、500px等全球知名摄影网站点击率靠前的图片,提取其色彩,运用NCS色彩系统进行分析,以色环和三角为基础,将提取颜色的色相、彩度、黑度、白度作为立体空间坐标,筛选得到最终的色卡组合:S1040-G、S1050-G、S4050B60G和S4050-B10G。
然后提取听觉-触觉的造型元素,通觉意象“通透、清澈”的感觉特性在材质上解析为“顺滑、圆润、透明、半透明”的元素,提取意象流水透明的状态,表现为电音筝的树脂、亚克力、塑料等材质,调研筛选得到亚克力的材质。最后,整合所有获取的造型元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
(二)用户解码
1.“本象-意象”的关联验证
本次设计验证的对照实验选择与主题和意象关联度最高、同样纯电声发声声,并且材质相似的美妙斯电音筝作为样本一,“流水”电音筝作为样本二。被试为六名古筝中高级用户,具备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有接触电音筝的经历。通过用户访谈的方式,要求用户逐一表述观察每件产品的各造型元素与各组“意象”之间的联想情况,统计并对比两款产品的造型与意象的联想指数及激活程度,验证本象-意象联想情况,确定本觉-通觉转换成功。
“意象”联想目标的选定是基于前期设计调研的结果,意象集为:I={流水,落花,丝绸},造型元素集为:J={形态,色彩,结构,材质},其中,色彩集为C,材质集为M,结构集为S,形态集为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