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佳琳 吕昉
摘要:将清代宫廷彩帨的构成元素打破重组,应用于现代潮流方巾的设计实践中。从研究彩帨与潮流方巾的历史和特征入手,分析并提取其廓形、折叠方式、配色、纹样等特征,探究两者融合设计具有的可行性。设计以“虎入青霞戏蝶归”为主题的潮流方巾。得到彩帨与潮流方巾都具有物用和寄情的功用,能够通过设计方式的转化实现潮流方巾创新性再设计的结论。
关键词:清代 彩帨 特征 潮流方巾 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10-04
Abstract:Break and reorganiz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Caishui”in the Qing Dynasty,it was applied to the design practice of bandana.Starts wit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ishui”and bandana,analyze and extract the outline,folding mode,color matching and pattern of “Caishui”in the Qing Dynasty.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design of“Caishui”and bandana. A bandana with the theme of "The tiger came back playing with the butterfly in the green sunset" is designed.Have the functions of material use and affection,both can realize the conclusion of modern bandana desig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sign methods.
Keywords:Qing Dynasty Caishui Characteristics bandana Design
彩帨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服装配饰,清代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一个朝代,有着显著特色的同时吸取大量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严格等级制度下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彩帨。清代宫廷彩帨距今历史时间较短,保留完整的物件数量较多,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目前对清代宫廷彩帨的研究大多以文字表达、史料图片的方式呈现,没有对其进行创新性再设计。潮流方巾作为现代时兴的服饰单品,是能够承载及融合彩帨特征的载体。两者的设计结合表达出现代潮流单品的时代需求,促进了对彩帨与潮流方巾的设计应用研究。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执政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顺治年间,强行推动剃发留辫制度,强制穿满族服饰,引起了当时汉族百姓的强烈抵抗,于是采纳明朝旧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直至乾隆时期,社会日渐趋于稳定,江南地区桑蚕业、纺织业繁荣,民间经济发达,使得当时的面料质地精细,纹样名目繁多,极大反映了政府雄厚的实力。乾隆年间,经学大兴,儒家传统文化广为传播[1]。满族宫廷女子日益受此熏陶,渐渐改掉马背民族的粗犷,对服饰进行细分,巾帕类配饰逐渐受到宫廷女子们的重视。
清代彩帨代表一个女子的身份地位,上至皇家贵族、官员家眷,下至平民百姓都会佩戴帨巾。为了缓解满汉两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同时又奠定满族高贵的身份地位,清代允许汉族女性沿袭明代传统的帨巾。而满族彩帨则自成一派,在帨巾的材质、颜色、图案上都有明显差异。随着清朝配饰制度日渐完备明确将清朝专为后妃、命妇等女子佩戴,纹样变化丰富、颜色绚丽的巾帕配饰称为采帨(“采”通“彩”)。(如图1)
(一)物用
清代可谓是从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帨巾情急之时可用来勒马调转方向,平常也可以擦拭马鞍的脏污。“帨”作“用帨擦拭双手”之意,是以清洁之用。满语彩帨称为“miyamigan fungku”翻译成汉文为“装饰手巾”。指清代宫廷女子佩戴的彩帨有打扮和美观的意思,也从侧面反映由实用的帨巾转为装饰的彩帨。对面料质地的选用,刺绣工艺,纹样意蕴都有严格的美化要求。彩帨还可以用来赏赐奴婢,这是王公贵族奢靡物欲生活,社会攀比现象严重的一种间接社会表现。彩帨丰富了宫廷贵胄生活用度的物欲,是用于打赏奴婢的具有经济属性的物品,甚至彩帨值多少银两、等价于哪些物品都被明确标示。
(二)寄情
清朝时期,服饰规章条例因满人极力推崇满族文化等原因变得异常严苛,上自皇帝下至士庶各阶层的穿着都有规范标准。《大清会典》对皇室妃嫔、官宦家眷应佩戴的彩帨作出明确规定,强调了皇、官、民的等级尊卑。《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2]结帨是古代母亲为女儿婚礼时举行的仪式,仪式过程肃穆,仪式中母亲为女儿穿戴好帨巾,告诫女儿出嫁后要恪守妇道、勤俭持家。虽说清代女性较以前粗犷豪放不少,但受汉族文化等因素影响,女性群体仍旧推崇三从四德,含蓄的汉族文化中,女性很少直接向男性表达爱慕之情,一般通过赠送私密的物件委婉倾诉。彩帨是女性佩戴的贴己之物,若出现在男性手中可视为对其有好感或两者偷情。
(一)方形至特殊七边形廓形
彩帨长约50至110厘米,清初期与中后期彩帨形态有明显变化。清初期,女子彩帨形制简单,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类似手巾样式又较手巾稍长些。中期,彩帨形制长度约1米,宽度狭窄,下端呈尖角,此形制较为罕见[3]。彩帨不再是简单的手帕状方形样式,而是由不规则外形的面料折叠而成的七边形。晚期彩帨形态逐渐规矩方正,且总体样式也变长边宽,样式大体为上窄下宽,有部分学者将清朝中后期彩帨归类为领带型。
(二)随意至刻意的折叠方式
初期,彩帨松散悬挂在胸前,为了让彩帨在走动时随风飘动,顶部装饰的小物件发出悦耳的响声。将彩帨用两颗珠子,束住顶部和中上部分,下部松散,可以自由活动。中期从赵芮禾对清东陵温僖贵妃墓出土彩帨的修复纸样图中可以推测出彩帨的样式,折叠方式复杂且形制特殊,折叠后大致为上窄下宽的领带状样式(如图2)。至清代后期,据罗德岛设计学院博物馆藏的未完成彩帨展开图(如图3)可以看出,彩帨的开料图呈左右对称样式,笔者推测其折叠方式为底部三角形折叠收口,直接进行对称缝合,制作较中期简单许多。
(三)制度下的面料与颜色偏好
根据现存清朝部分皇后朝服像轴及留存的彩帨分析,彩帨材质多为绸、缎。皇后和贵妃的彩帨布面颜色偏多一些,主要是月白色、粉色、绿色。有特殊事件时还会出现其他颜色,例如大婚等喜事时采用红色。其中白色使用时间为清代早期,后来才陆陆续续出现彩色,对其形制也有更明确的规范。除后妃外其他等级的女性彩帨少量存有蓝色、浅褐色等。各等级彩帨下悬挂的丝绦颜色也明确规定。妃子以上等级皆可用明黄色,以下则选用金黄色、石青色。彩帨上刺绣花紋用色鲜艳,各绣线间的饱和度与灰度接近,鲜艳中带有独特的柔美感。
(四)繁缛纹样的符号性寓意
《大清会典》中明确记载,皇后、皇贵妃彩帨为绿色并绣五谷丰登纹,贵妃、妃绣云芝瑞草纹,嫔的彩帨不绣花纹。皇后、皇贵妃们所佩彩帨花纹图案种类较多,寓意各不相同。纹样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背后影射了等级制度。清代满族服装图案特点是“形”与“意”的融合,构筑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4]。
彩帨的图案寓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对男女情感的祝福。双喜字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大多为婚典上彩帨使用的纹样。2.对天下百姓的寄托。灯笼纹样,谐音“登”,有登高向上之意,预示阖家团圆、前路光明。稻谷纹样,谐音“五谷丰登”,是统治者对百姓粮食富足的希望。3.对才华的期盼。琴棋书画纹样期望女子能够精通才艺,有良好的个人素养。4.对身份的象征。牡丹一直有富贵的寓意,清代牡丹更是被皇族喜爱,用以象征崇高的地位。5.对上天、宗教的恭敬。卐字纹样在印度佛教中有吉祥之意,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八宝纹样指八仙手持的八种法器,起初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既寓意吉祥如意还代表了万能的法术,可惩处妖魔。6.对长辈的祝福等。福山寿海纹样的寓意正如中国古代的名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蝴蝶纹样的蝴谐音“福”,蝶谐音“耋”,蝴蝶纹样有祝老人长命百岁之意。不同的图案通过谐音、形似、宗教信仰等方式来表达寓意(如表1)。
(一)潮流方巾的定义
潮流最早源于英文“TREND”,译为趋势、动向。方巾最开始是美国西海岸的匪帮用来区分敌我的重要标识,现代使用的方巾去除强烈的帮派和政治属性,多为作日常佩戴装饰或御寒的丝、棉织物。廓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最为常见,颜色及纹样不做局限规定。笔者将潮流方巾概括为具有现代流行意义的方形巾帕织物。
(二)潮流方巾的使用方式
潮流方巾作为服饰品类中的一种,经常是服装的点缀搭配之物。潮流方巾在现代用法繁多,折叠方式多样,搭配在服装中使用的部位也不尽相同,通常为头部、颈部、腰间、手腕和手臂这几个位置。头部可折叠为条带状和三角巾状,绑在额头位置。颈部佩戴方式随着打结手法的变化而变化,可作装饰也可整个披在背上。腰间可作为裤腰带固定裤子,也可与金属串联侧挂装饰。手腕和手臂通常都是捆绑在身体上,手腕处装饰比手臂更为常见。
(三)彩帨特征应用于潮流方巾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在佩戴用途上,彩帨与方巾都能起到擦拭物品、搭配服装的作用,能够便捷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外形设计上,彩帨的变化虽更多样些,清代宫廷从前期的垂坠方形日益转变成后期对称的领带形样式,清代平民百姓使用的彩帨直至后期仍基本为方形,这与潮流方巾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在面料的选择上,丝绸是最为优质的面料之一,中国古代后妃的服饰面料大多是刺绣丝绸,丝绸本身就有较强的光泽感,加上刺绣使面料更绚丽夺目。普通百姓的帨巾则用棉麻等质地略粗的面料。而潮流方巾一开始流行就源于底层的人民,大多选用棉麻这些简单便宜的材质,发展到后期装饰性更强也开始在上层人士中流行,他们用高级的丝绸材料或有暗纹的绸缎影射品味。在寓意上,两者都通过颜色、图案等外在表现彰显佩戴者的等级地位和财力,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于寄托某种情感。
综上所述,彩帨与当代潮流方巾在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者的使用可相互贯通,具有设计的可行性。
(一)灵感主题
1.图腾象征:设计主题名称为“虎入青霞戏蝶归”。潮流方巾以虎为主体纹样,原因有二。其一是从留存的清代宫廷彩帨和画有彩帨的古代画像中来看,宫廷彩帨一直以纤巧的花鸟虫蝶、宝器等图案为装饰,没有出现过以大型动物为主体进行设计的彩帨。其二是近年来潮流方巾常与嘻哈文化、涂鸦文化等相关,虎元素频繁出现在时髦的潮流单品中。潮流方巾中的图案设计与图腾息息相关,而虎是从原始的动物崇拜开始后,为图腾崇拜所继承,并保留至今的崇拜形象[5]。
2.吉祥寓意:“青霞”则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来隐喻志存高远,还可引申为隐居和修道的场所,明代宋濂就曾在《哭王架阁辞》中写道“俟君他日归休,御款段马,候君青霞白水间”。“戏蝶”不光在中国古代有福虎戏蝶的经典图案,更是老虎与蝴蝶的一种欢快的动态描述。蝴蝶因需要破茧成蝶所以具有攻坚克难之意,也有祝老人长命百岁的寓意。
(二)颜色提炼与面料选择
在颜色提炼方面,潮流方巾的主要配色考虑延续彩帨本身独特的颜色特征,选用月白色、绿色作为主要配色,月白色有圣洁神圣之感,而绿色则亲近自然,有文雅愉悦之意。少量加入黄色作为点缀,用以提高图案明度。搭配饱和度相似的橘色、深绿色、蓝色、紫色等后期配色,丰富方巾的色调,使潮流方巾的颜色在具备古典色调感的情况下,不失现代潮流方巾的先锋感。在面料选取方面,丝绸面料可以很好地防止面料摩擦起静电,能够基于服装设计的需要把高贵、雅致以及身体接触的舒适感和颜色的丰富性体现在整个设计中[6]。
(三)重组纹样设计
对比大量寓意吉祥的彩帨纹样后,最终选取福山寿海纹、蝴蝶纹、五谷丰登纹三种纹样作为潮流方巾创新设计的图案。福山寿海纹与蝴蝶纹都有对长寿健康的期盼,符合现今疫情下的时代心理需求。五谷丰登表达了对生活富足的愿望,象征着社会发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变形改色法:福山寿海纹的设计主要沿用提取出的纹样廓形,大致样式不进行改变。纹样采用弧形的外观形态,向中心聚拢。清代服饰上的福山寿海纹以红色、蓝色居多,此次设计创造性地改变传统配色,采用彩帨配色中的白色、绿色,加入丝绦的黄色作为主要配色,用现代配色中的蓝色、深绿色为点缀,增强纹样的丰富性,也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如图4)。五谷丰登纹由稻谷纹样、蜜蜂纹样和灯笼纹样组合而成,潮流方巾中图案的设计仅保留有稻谷纹样。稻谷纹样式比较具象,将其与绿色的卷草纹相结合,营造卷曲的柔美感。配色同样以白、绿、黄色为主,与福山寿海纹相互呼应(如图5)。
2.分解组合法:蝴蝶纹的设计在原先的基础上产生两种改变,一种是从正面振翅飞翔的蝴蝶样式转化为折叠飞翔样式(如图6)。另外一种是将蝴蝶纹与老虎图案结合,使用老虎图案除了设计灵感中分析的两点外,还为了使潮流方巾摆脱彩帨纹样的古典感,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潮流气息。笔者经过对蝴蝶纹样的研究,将蝴蝶翅膀安插在虎背中間位置,虎头夸张放大一定比例,整个老虎图案Q化,既强调了老虎本身生猛威风的尊贵感,又使整个形象能够融入整体。老虎与蝴蝶的颜色主要采用和彩帨颜色明度相似的色彩,老虎图案以橘色、浅黄色、黑色进行填充。蝴蝶纹样用灰色、绿色、橘色进行填充。同时在虎与蝴蝶交接处,运用对比色橘色和蓝色进行对比,突出图案视觉中心,使画面更吸睛(如图7)。
(四)重组纹样在彩帨设计中的应用
重组纹样的设计首先以清代宫廷彩帨的绿色为主基调,融入相近色黄色,深绿色、蓝色、紫色等。其次,从彩帨中提取的福山寿海纹样从图案顶部与底部对称涌向画面中心,侧边设计有稻谷纹和蝴蝶纹样,左右看似轴对称,实际上稻谷纹中的两只老虎纹样并不一致。两侧黄色的稻谷与波涛中的浪卷颜色相似,且与侧边卷草纹样融为一体,画面和谐富有张力(如图8)。再次,将重组纹样打散后放至彩帨开料图中间处,福山寿海纹样位于开料图顶端与底端,两端处遥相呼应,形成包围圈样式。采用圆形镂空的图案,在浅绿和深绿的条纹中起到点缀作用,打破规则的条状感(如图9)。最后,依照赵芮禾修复纸样中清代中期彩帨的折叠方式将彩帨开料图进行折叠,最终完成的彩帨只会展露位于最中间一面的纹样(如图10),当彩帨折叠好佩挂在身上时,随着身体走动的幅度会微微露出夹藏在内侧的图案。
(五)由彩帨设计转换至潮流方巾设计
1.一中心四顶角图案布局:潮流方巾的设计基于现代彩帨的设计,将其中所有的元素转化运用至方巾中。主要设计思路是将重组纹样与具有现代感的波点、中文艺术字作结合,减弱从彩帨中提取的古代吉祥纹样本身散发的历史宫廷感。在潮流方巾中采用一个中心四个顶角相互呼应的图案布局,形成四角对称结构。画面中心是重组纹样,与四个顶角图案一致。顶角圆圈图案两侧设计有绿色的卷草纹,打破画面方正的规则样式。波点与圆圈被用来辅助分割画面,平添几分俏皮感。除了四个顶角外,上下左右分别设计有“吉祥如意”“福星高照”“万事亨通”“平安喜乐”四个成语艺术字,表达潮流方巾设计中的祝福寓意。画面中还对称设计有八瓣样式的蓝绿交错彩条,形成波浪形花朵状。八瓣彩条朝内凸出的尖角顶端设计有稻谷纹与卷草纹相结合的蝴蝶结样式装饰图案。能够丰富画面颜色,调节方巾布局,打破潮流方巾本身比较板正的视觉效果(如图11)。方巾边缘的深绿色底面上描绘有浅色不规则碎裂图案,意在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彩帨的概念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由此图案清晰的潮流方巾设计完成。
2.马赛克模糊方法:在清晰图案的潮流方巾设计完成后,运用马赛克涂抹的模糊方法,将已经设计完成的潮流方巾模糊化(如图12),模糊方巾内部图案彼此之间的衔接,模糊形象和色彩的清晰性、明朗性、确定性[7]。通过马赛克模糊方法设计后减弱了具象的吉祥纹样带来的历史传统意味,整个画面更具现代潮流感,也更有玩味。使用者只能看到由简单的点状、格状图案组成的图案,反而使方巾在被消费者使用的时候更加容易搭配整体的服装。最终设计的模糊化方巾可以折叠使用也可以自然悬挂在需要装饰的头、颈、手、腰等位置。近段时间比较流行采用金属质感的链条与方巾结合,比如银链、铁链等。方巾用打结的方式系在圆形银环上。佩挂于裤子侧边裤襻处,起到点缀效果(如图13)。
马赛克模糊化的设计方式是现代再设计古代服饰的一种方法,通过设计模糊的潮流方巾表达一种概念:我们对很多古代服饰了解比较浅,可能从一些文字信息中快速获取过一些描述性介绍,但还是一知半解的状态,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我们应对曾经出现在历史中的各种古代服饰抱着敬畏的心,合理使用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彩帨历史发展的研究,将其特征的演化脉络逐一梳理,归纳出物用与寄情的多种用途,探究了彩帨的形制、颜色、纹样、折叠方式等特殊的特征。同样对方巾展开研究,分析出彩帨和潮流方巾可相互借鉴设计的可行性。以方巾为载体,设计了采用彩帨特征中一部分元素的潮流方巾。在设计完清晰的潮流方巾后,提出模糊化的概念,将整块方巾的图案用马赛克模糊化,为今后对古代服饰进行创新性再设计提供方法实践。希望借此引起大众对古代服饰的重视,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0.
[2]郑玄,贾公彦.仪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梁惠娥,李坤元.清代“彩帨”的形制与图案[J].丝绸,2016,53(10):52-57.
[4]杨远,曾慧,吕明泽.浅析满族服装元素中的文化体现[J].山东纺织科技,2020,61(06):42-44.
[5]王光普,王辅民.《生命生殖崇拜与远古图腾——民间传世剪纸纹样》[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张文霖,李羚,杨家雯,李琪琪.丝绸面料在服装塑型中的应用再造[J].纺织报告,2019(06):56-57+64.
[7]宋婷.平面设计中的模糊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142-143.
[8]田雯琪,章海虹.清代江南刺绣小品艺术特征探析[J].设计,2022,35(13):59-61.
[9]张野,曾馨.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研究:清代宫廷绘画的当代转译[J].设计,2022,35(19):28-31.
[10]王灵芝,章海虹.明清织绣中的器物纹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23,36(3):26-28.